文化:常聽人說對於國學文化要去其糟粕,那麼去掉的真的是糟粕嗎?是不是很盲目呢?

不二蒙教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哦,說明你本身不是人云亦云的人,是有足夠獨立思考能力的。而對於個體而言,他的個體性和唯一性,也正在於獨立的思考。

獨立思考能力的強弱,是基於個體的認知水平的。認知越能突破成規、界限、偏見的人,越能看清一些事物的本質。

這個問題的處理,其實也是一次認知的大考驗。我們初步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點:去其糟粕的問題。

一種特定時代,特定環境,特定生產力條件下的形成的文化,有其歷史的必然,或者是為某種政治形態服務的特殊產物。

也就是說,這些時代文化,我們都需要歷史地去看待,而不是以現在的審美或功利的標準去衡量它們。

這種有距離的審美,在消除時代隔膜的可能性之下,你需要的是,儘可能融入進去,感受一時一代的特有文化。豐富自己,在客觀認知的基礎上,再進行分辨,而不是以現有眼光去拋棄。

第二點:取其精華的問題。

為什麼要取其精華?無外乎是傳承和適用。

但是,你憑什麼判定這些就是精華呢?或者你現在是精華,那再過百年呢?所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們是堅決不能一棍子打死某些東西,也不能一攬子就說這些東西要傳承千秋萬世。無論哪種行為,都是短視而功利的。

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正確地做法,應該是:

第一,不能割裂文化的整體性。要不然,咱老祖宗的文化史就七零八落了。這也會造成咱們民族記憶的斷層。

第二,要取其精華,就必須精通其所有的糟粕,不知糟粕,何來精華呢?

第三,即使用其精華,也只能階段性解讀和應用,要隨時隨刻進行反思。要不然,你所謂的精華,若干年後,也將被鄙棄為糟粕。

總言之,世間沒有一層不變的,只有你足夠的認知水平,才能站到一個相對合理的地方,來相對合理的評價和借用我們的文化。

與諸君共論。



圖騰讀書


社會文化應該多樣性!有些文化儘管我們不喜歡,認為其糟粕,它也是存在的!對於這種文化,我們不宣揚,它只要不違反法律,應該允許。


聚星小院


不是,那是文化精粹


停經名家


我個人為,國學文化所包含的東西存在,都是有道理的。不過是在不同時期,看到的結果不一樣而已。當你遇到了就有用。中國幾千年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東西都是瑰寶。不能隨意丟棄。在很多方面老祖宗的智慧是遠超現在的。趙州橋來說,1400年了還在使用。誰敢定國學文化有糟粕。在現在看來有些東西,國學裡面的不好的東西是在特殊時期產物。只是不適合現在這個時期,並不是糟粕。


王微通


其實,你這個問題根本就不用深入業務領域,咱們用最基本的辯證法就能回答——事物皆有兩面性,世事皆不出外。國學文化當然會也是如此,精華糟粕並存,就看你如何理解。


大劦說國學


對於所謂的“文化糟粕”,應該採取“不揚不棄”的態度,要保持其完整性。人為的“斷章取義”是不可取的,更不能鼓勵別人點燃蠟燭的同時,你卻蒙上了人家的雙眼。


金濤書法


“精華”與“糟粕”不能簡單機械地劃分,而應以我們現在的生存和發展為標準,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屍溫餘涼


我個人為,國學文化所包含的東西存在,都是有道理的。不過是在不同時期,看到的結果不一樣而已。當你遇到了就有用。中國幾千年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東西都是瑰寶。不能隨意丟棄。在很多方面老祖宗的智慧是遠超現在的。趙州橋來說,1400年了還在使用。誰敢定國學文化有糟粕。在現在看來有些東西,國學裡面的不好的東西是在特殊時期產物。只是不適合現在這個時期,並不是糟粕。


劉敦傑


這是現代人自大的表現,其實愚蠢至極。

孔子:路寬不如心寬,命好不如心好!



粵品粵德


文化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解。社會風氣、價值取向都會影響一個時代對文化的解讀方式。

封建時期的國學文化要流傳到後世,必然要符合當時統治階層的思想,那麼放在當代,必然就有些思想和主張是不適合現代社會的,也就是所謂的糟粕。

還有一些社會文學,各個時代得社會風氣和價值取向不同,民眾的道德觀念也在發生變化,有一些在當時可能並不算離經叛道得思想,放在現在,那便是大逆不道。我們也將這些稱為糟粕。

所以,國學文化中的糟粕算不算真的糟粕,那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