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會被淘汰?

嘯鷹評


戰列艦的本質是集遠程火力投送和對敵方主要火力防禦的大型海上作戰平臺。主要用於艦隊決戰。是投射集中火力的海上平臺。

我們先說一下戰列艦的主要用途:

  • 遠距離投射集中火力
  • 進行艦隊大決戰
  • 在大決戰中承受主要火力打擊
  • 戰略威懾作用

戰列艦的出現自15世紀末開始,到20世紀末結束。

而戰列艦開始真正的走上海戰舞臺則是自17世紀中葉的英荷戰爭開始。發展至20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到達巔峰。性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頂峰。後逐步沒落。到1993年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下面,筆者將會詳細的講述戰列艦的發展歷程。

  • 風帆戰列艦時代

時間回到15世紀末,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人們開始建造適合遠洋航行的大型船隻,開始利用風力替代人力航行。而冶金技術的進步也使前裝滑膛炮成為一種可靠的武器。當這二者開始結合在一起,貫穿大航海時代的蓋倫帆船就出現了。這是第一次將帆船與戰艦結合。屆時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正是靠著這型戰艦建立海上強權。

▲蓋倫帆船

蓋倫帆船對適航行與火力的要求是壓倒一切的條件,以便在戰鬥時搶佔有利陣位,發揮優勢火力。17世紀,英荷戰爭中的主力帆艦均為清一色的低舷、橫帆、兩舷裝備加農火炮,多艘這樣的艦隻排成一個長列以發揮兩舷的火力優勢。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期間發佈的《海上作戰條令》明確的把縱隊定為海軍作戰時的標準隊形:"各分艦隊的所有戰艦都必須盡力與其分隊長保持一線隊列(單縱陣)前進……"這也是"戰列線"(line of the battleship)這一名稱的首次被使用。

▲英荷戰爭

在風帆戰艦時代,建造噸位更大的船,裝備更多的火炮,顯然是在海戰中有更大的優勢。但對於噸位和火炮處於明顯劣勢的一方來說,並不是不能打。因為風帆時代的動力系統(即帆纜)大多外露且無防護,加上當時火炮大多隻能從側舷固定位置射擊,射程近命中率也低,使得我一個21炮的風帆戰艦對上42炮戰艦時,仍然有相當的概率摧毀對手的風帆,使對手喪失機動能力,進而讓自己移動到對方艦首艦尾的火炮死角區域傾瀉火力消滅對手。

  • 鐵甲艦時代

戰列艦以這種基本形態一直到了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到了1840年,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問世。工業革命的成果也被應用到了海軍戰艦上——蒸汽動力、金屬船體、裝甲和新式火炮。

這一時期的戰列艦,往復式蒸汽機代替了風帆和索具,桅杆則為了火炮控制、觀察和信號通信等工作的需要而保留下來;後裝彈線膛火炮取代了原先排列在兩舷的舊式火炮,新式火炮重量重但數量少,配備在艦甲板的中心線上的裝甲炮塔裡;越來越厚的裝甲覆蓋了船身以抵禦新式火炮的攻擊;木製的船體已經無法負擔沉重的新裝備產生的應力,不得不用金屬建造整個船體。

▲鐵甲艦代表——定遠艦

▲現停泊在威海灣的同比例複製定遠艦

  • Part 1 戰列艦交戰方式的演變

發展到鐵甲艦時期,戰列艦的主炮系統、彈藥庫、指揮系統(艦橋司令塔)和動力系統都被厚重的裝甲嚴密保護在裝甲盒之中,這使得12寸口徑的戰列艦,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的戰術,在海戰中擊敗14寸口徑的戰列艦——對上層建築、副炮和非裝甲區的傷害並不會實質性影響戰列艦的戰鬥能力。動力系統和火炮系統的革命性變化,迫使所有的國家將戰列般越造越大,火炮越造越強,任何明顯低一檔次的戰列艦,幾乎就完全喪失了進入戰列線的可能——而風帆戰艦時期,規格比較低的戰列艦仍然可以在戰列艦上發揮相當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戰列艦,還沒有裝備無線電通訊系統。你派出一隻龐大的艦隊,但卻不知道對方的主力在哪裡,而大海廣袤無垠,一支大艦隊在大洋中發現另一隻艦隊的概率很低。故從作戰效率考慮,將一隻大艦隊分散成幾次規模適中的小艦隊,在大洋中分散巡邏,反而更有效率。這同時也要求各被分散的小艦隊,在發現對手的同時,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消滅對手(因為你沒有無線電呼叫幾百公里外的友軍)。這使得力量處於弱勢的海軍國家也敢派出自己的海上力量,在大洋中與對手進行小艦隊的決戰——弱勢國家只是小艦隊數量少,但每支小艦隊的規模和戰鬥力,甚至要比強勢國家的小艦隊略強,強勢國家雖然大區域內力量佔優,但同一時間內投入戰場的力量並不見得佔優。

而無線電通信技術的出現,使得主力艦隊集中使用的戰術成為了可能。強勢的一方依靠大量輔助的快速巡洋艦驅逐艦在大洋中執行偵搜任務並跟蹤鎖定敵方主力艦隊後呼叫本方主力艦隊形成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這樣的主力艦隊大決戰的代表便是日俄對馬海戰。

▲日俄對馬海戰

對馬海峽海戰結果再次證明了戰列艦在海戰中無可替代的霸主地位,並且深刻影響了海軍技術的發展,催生了無畏型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將大艦巨炮主義推向顛峰。

這就導致了,自日俄對馬海戰之後的二十年,戰列艦的造價迅速攀升,而數量迅速下降。一方面,火力和裝甲更好的戰列艦,對規格較低的戰列艦會形成明顯的碾壓優勢,故所有海軍國家都將提升戰列艦噸位和火力的優先級大大排在提升戰列艦數量之上。

這就造成了一戰時期的大國海軍之間,弱勢海軍的主力艦隊演變成了存在艦隊。弱勢海軍主力艦隊出航,被對手的快速巡洋艦發現後必然要面對對手集結的優勢主力艦隊攔截,進而在決戰中大概率被全殲。弱勢海軍必然無法承受這種結果,故最優的策略反而是呆在防護嚴密的軍港拖住對手更多的海上力量更划算——日德蘭海戰印證了這個結論,故此之後那種風帆時代通信基本靠旗語燈光的勢均力敵的小編隊戰列艦對戰再也見不到了。

▲日德蘭海戰過程示意圖

▲日德蘭海戰英國皇家海軍艦隊

▲日德蘭海戰中德國公海艦隊

日德蘭海戰是海戰史上戰列艦隊最後的告別戰

  • Part 2 潛艇和魚雷帶來的威脅

一戰前的戰列艦有在敵方港口堵門以封鎖敵艦隊出海的功能,但隨著潛艇和魚雷的發展,潛艇和魚雷就對戰列艦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尤其是處於停船狀態下的戰列艦,簡直是給潛艇刷戰績。經典戰例可參考U-47號潛艇擊沉皇家橡樹號戰列艦。

▲U-47擊沉皇家橡樹號

  • Part 3 戰列艦對陸攻擊的費效比

戰列艦利用火炮口徑優勢轟擊地方陸上陣地,為己方陸軍提供火力支援。雖然可以,但是由於戰列艦過於金貴,一旦戰列艦被擊沉,那麼損失極大,從人員,裝備,經濟上都是如此。而且對陸火力支援,巡洋艦也可以勝任這項任務,何況後期還出現了航母艦載機對地轟炸這個有力競爭者。

關於戰列艦進攻要塞。我舉一個經典戰例:一戰土耳其達達尼爾海峽戰役,此場戰役,英法聯軍艦隊欲突破土軍的防禦,集結數艘戰列艦對岸轟擊,卻在進攻的過程中觸發水雷,並受到土耳其岸防炮的轟擊,損失慘重(3艘沉沒,3艘重創)。

▲英法聯軍正在沉沒的戰列艦

▲土耳其的岸防重炮

  • Part 4 戰列艦射控技術的發展與航母艦載機的崛起

文章開頭說到,戰列艦的主要作用是遠程火力投送,那麼遠程火力投送需要什麼呢?需要觀瞄設備的瞄準,計算出彈道,最後在交由威力巨大的主炮將炮彈傾瀉出去。因為站的高看的遠,所以觀瞄設備一般都設在主桅杆上,這樣能夠獲得更好的視野。後來,隨著水上飛機的發展,水上飛機被帶上了戰列艦,觀瞄工作逐步有水上偵察機代替。這樣能夠站的更高嘛。後來人們想到,既然觀瞄由戰艦轉移到了飛機上,那麼如果火力投送也用飛機呢?

當然,在飛機的性能不夠好時,暨飛行速度慢,載彈量低的時候,可能還不能勝任集中火力投送的問題。但當飛機的性能提高後,也能很好的完成火力投送任務,甚至其效率還超越了主炮。這時一種起初未被重視起來的艦種——航空母艦的巨大價值被體現了出來。

▲艦載水上飛機

▲早期航空母艦——日本鳳翔號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對比,作為最強戰列艦——大和號。其主炮最遠射程是42公里。而零式艦載機在不掛載副油箱的情況下最遠航程仍可到2222公里。還可以掛載兩枚60公斤級別的高爆航彈。

▲正在從航母上起飛的零式

逐漸的,海洋霸主的地位開始向航空母艦傾斜。航空母艦在觀瞄距離和火力投送距離上都有戰列艦不可比擬的優勢。

▲正在遭受美軍飛機進攻的日本大和號

  • Part 5 反艦導彈的出現

當戰列艦遇到反艦導彈會怎麼樣?二戰中還真有這樣的案例,只不過是鼻祖級反艦導彈——弗裡茨X”制導炸彈,其裝彈量達到了1400千克,全重1.5噸.全長3.2米採用無線電制導,堪稱世界上第一種反艦導彈。

而被擊沉的則是準備向盟軍投降的維內託級新銳戰列艦的加強型——羅馬號戰列艦,此型戰列艦代表了意大利最高水準。 1943年9月9日,準備前往馬耳他向盟軍投降的意大利羅馬號戰列艦在駛離港口不久後便被德國人發現,並派出轟炸機攜帶弗裡茨“X”制導炸彈,從6000米高空進行遠距離精確打擊。第一枚炸彈貫穿了羅馬號的七層甲板,在水底爆炸;第二枚則命中羅馬號彈藥庫,並引燃了發射藥,過了一會兒,火勢蔓延到下一層的彈丸,彈藥庫發生了殉爆,猛烈的爆炸直接將二號炮塔發射升空,上層建築被毀,不久後,羅馬號沉沒。

▲德軍弗裡茨“X”制導炸彈

▲意大利羅馬號戰列艦

隨著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反艦導彈逐步成熟,威力,精準度,射程等均有了很大程度的飛躍。戰列艦一步步的淪為了體型巨大的靶子。

———————分割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有航空母艦和艦載機所取得的優秀戰績掩蓋了戰列艦的光芒。而戰列艦的戰略威懾地位也被戰後的航空母艦及戰略核潛艇所替代。

最後,欣賞一下戰列艦的浪漫吧

▲衣阿華級戰列艦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

▲維內託級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

———————分割線———————

戰後蘇聯發展了一型重型導彈巡洋艦,部分西方媒體成為戰列導彈巡洋艦。(其火力類似於戰列艦所帶來的強大震懾力)即基洛夫級核動力重型導彈巡洋艦。 一稱為武庫艦

▲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

▲海灣戰爭中的依阿華級戰列艦

這也是戰列艦的最後一次作戰

  • 寫在最後

拆除戰列艦碩大的炮塔,佈置上垂髮系統,還能利用上甲板下面的空間,前面保留一門高精準度的速射炮。擁有小於戰列艦又大於驅逐艦的體型,這就是戰後的導彈巡洋艦,它也是戰後海軍火力投送平臺,只是,你不再叫她戰列艦。

當然,相信很多大炮鉅艦愛好者們,包括作者本人在內還是很想念那個浪漫的海戰年代,期待著她的復出。可能就是這樣的中二情懷吧。

當大型軍艦上的能源及電力持續供應問題得到解決後,可以試想著這樣一個海上作戰平臺。有兩座三聯裝的電磁主炮,上百單元的垂髮裝置,激光防空武器和近程防空武器搭配,再配有寬闊的飛行甲板和機庫,攜帶垂直起降戰機。高度整合的指揮信息系統。十餘萬噸級的滿載排水量。當他出現在大洋之上,406毫米電磁炮彈刺破空氣,帶著激波,以數馬赫的速度衝向目標,數百枚導彈萬箭齊發,艦載機在空中集結,築起新的空中長城。一艘鉅艦融合了水面艦艇的所有武器。她,象徵著絕對海權,展現著國家實力。屆時,你可以再次叫響那個響亮的名字——The Battleship!


九問獵鷹


戰列艦本質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軍艦加上大炮,主武器就是上面的主炮,其被淘汰也是因為這個炮,他這個炮的劣勢在於手短。淘汰戰列艦的是飛機、導彈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明顯的優勢就是手長。

戰列艦的落日餘暉是在二戰,那個時候也是大艦巨炮時代的最後時刻,德國的俾斯麥號、日本的大和號,這都是大艦巨炮時代的巔峰之作。那個時代裡,打海戰,比的就是誰的船大,誰的船堅固,這樣比較抗打,更要比的是誰的炮的口徑大,誰的炮射程遠,這樣打擊能力更強。那會兒,戰列艦就是在這樣的思維體系下設計的。



而戰列艦的能力卻被限制住了,限制在炮的射程。炮這個東西,人類玩的年頭太長了,潛力什麼的都被髮掘乾淨了。

衣阿華級戰列艦那406mm口徑的主炮射程才38公里,這個射程是非常短的。現在海戰,雷達什麼的探測距離非常遠,要的就是發現的時候能直接出擊,那麼你這38公里是絕對不夠的。就目前而言,最先進的艦炮也就是美國朱姆沃爾特級上那兩個155mm的艦炮,射程有150公里,在艦炮裡面是頂尖的,但是和導彈飛機比起來,不值一提。

目前,淘汰艦炮的是飛機和導彈。這些反艦導彈裡面,200公里射程的就算是小短腿的級別了,四五百公里的反艦導彈才夠用,咱055大驅上面那鷹擊18的射程有500多公里,在全球也算是非常先進的,打海戰絕對不吃虧的。和這個級別的反艦導彈相比,你那幾十公里射程的大炮有啥用?



即便二戰時期,就拿珍珠港事件來說吧,日本海軍派出去的艦隊裡有航母有戰列艦,而執行攻擊任務的是航母,用的是上面的零式、九九式這些戰機。而山本五十六等人是在後面的戰列艦裡指揮。飛機是在距離瓦胡島230海里的位置起飛的,這個距離,戰列艦能幫上啥忙呢?

也就是說,這個和航母的作用相比,戰列艦連幫忙的資格都一點點的沒有了。航母可以在幾百公里的位置就發起突襲,而戰列艦需要開到幾十公里的位置上才能進攻。一寸長一寸強啊,航母的打擊距離比戰列艦長的不是一星半點,戰列艦那炮的射程就是艦載機的作戰半徑的一個零頭。



就在以前,日本的零式戰機加了副油箱,作戰半徑達到了上千公里。現在美軍的F35C的作戰半徑也有1200公里,然後再加上一個幾百公里射程的導彈,打擊範圍沒準能達到2000公里。這個打擊範圍,這個打擊能力,是使用大炮的戰列艦能夠相比的麼?並不是,根本沒法比。你射程太近了,幾十公里,隨隨便便一個反艦導彈就碾壓了。

憑人類現在的科技,弄個大口徑的艦炮,射程幾百公里的艦炮,也沒啥問題,但是問題在於,這個炮口徑越大,射程越遠,他的體積就越大。那麼如果,你拆了這個艦炮,放上去一堆垂髮單元,這個效果是不是更好?這個能力是不是更強?


軍武文齋


第1次世界大戰是戰列艦的巔峰時期,誰擁有了更多的戰列艦,誰就能夠掌控海洋。但是戰列艦的本質是什麼?

對戰列艦大多數情況的描述如下:

戰列艦擁有厚重的裝甲與強勁的火力是戰爭的主宰者,他能夠將炮彈投送到幾十公里之外。

也就是說戰略性的本質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1個方面,遠距離火力投送。

第2個方面,強大的耐打擊能力。

第3個方面,宣揚國家實力。

遠距離火力投送方面

戰列艦為什麼要擁有大口徑總主炮?因為在動能殺傷年代,主炮口徑越大,同等技術水平下的穿甲能力就越強,殺傷力就越大,只有更大的口徑,才能夠投送更大的炮彈。

戰列艦為什麼擁有至少6枚以上的主炮?因為在火控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軍艦想要提高命中次數,那麼就只能選擇增加炮管的數量,用數量來抵消精準度的問題。

戰列艦成為二流艦艇的主要時間節點就是在第2次世界大戰,艦載機的突飛猛進可以讓戰機自身攜帶更重的彈藥,動輒幾百公斤的炸彈,殺傷力驚人。而轟炸機的作戰半徑遠大於戰列艦的火力投送範圍,也就是說,艦載機的成本比戰列艦更低,卻能夠將更重的彈藥投送到更遠的距離。

在這一階段因為艦載機是需要人進操作的,而人是最珍貴的資源,所以說在很多方面,當時的航母並沒有取得全方位的優勢,真正取代戰列艦的其實是導彈。導彈比艦載機的成本低,比主炮的射程遠,而且威力更加巨大,因此戰列艦的主炮就沒有意義了。而且火控技術的進步,也讓軍艦可以使用更少的導彈數量達到與戰列艦相同的毀傷能力。

強大的耐打擊能力方面

戰列艦的厚重裝甲是為了被敵方擊中時能夠抗住傷害。但是在二戰時期,戰列艦就悲哀的發現它的裝甲很厚,魚雷機打的是你的水下部分,俯衝轟炸機你也攔不住,就算你想的再美好,那也沒有絲毫的意義。

隨著交戰距離的增加,規避打擊的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對方不知道你在哪裡,降低裝甲厚度以換取更高的靈活性成為主流。

戰列艦根本不知道航母在哪兒,航母卻能夠非常清楚的瞭解到戰列艦在哪裡,因此戰爭單向透明,主炮沒有發揮的機會,厚重的裝甲到戰列艦成為了一個耐打的沙包。

這也是為什麼二戰結束以後軍艦普遍降低防護能力的原因。(防不住,裝甲再厚也沒用)

第二種方法,攔截敵方的火力投射工具。在這一方面,戰列艦的主炮沒有絲毫的意義,它很難將敵方正在俯衝的轟炸機攔截,也很難幹掉敵方正在投放魚雷的魚雷機。而裝備了防空導彈的軍艦,卻能夠輕易將敵方戰鬥機擊落,讓他沒有機會發射導彈。

因此厚重的裝甲沒有意義了。

宣揚國威方面

戰列艦被航母擊沉以後,戰列艦就不再具有宣揚國威的作用,因為只有最為強大的武器才能夠承擔這個職責!如果現在有一個國家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建造一艘現代化的戰列艦,那麼這個國家只能淪為笑柄,只會被抨擊是在浪費寶貴的財政經費。現在,最為強大的是核武器!

總結

上述3點全部被替代的情況下,戰列艦退役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1萬噸的驅逐艦能夠比6萬噸的戰列艦做的還要好,那麼為什麼要建造6萬噸的戰列艦?

1萬噸的驅逐艦能夠辦到的,戰列艦不能辦到,戰列艦能辦到的1萬噸驅逐艦全部都能夠辦到,那麼為什麼要建造耗費更多經費的戰列艦?

在消滅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的問題上核武器比戰列艦更便宜,效果還要更好,為什麼要建造戰列艦?

如果要牽制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為什麼不建造航空母艦,航空母艦進可攻退可守,被擊沉難度還比較大!

所以說戰列艦被幹掉了!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點擊關注。我將繼續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的回答。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白公子怪談明史


戰列艦的本質還是“大炮鉅艦”思想的產物,是為海軍決戰準備的。結果航母一出現,將海上戰場變成了超視距作戰,戰列艦失去了作用。

自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大規模現代化海戰以後,各國都覺得未來雙方海軍的主要作戰模式就是艦隊對轟。於是各國瘋狂建造戰列艦,噸位、主炮口徑、裝甲厚度都越來越大,炮彈打擊距離也越來越遠,日本“大和”級就是個明顯的例子。

隨著飛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二戰時候航空母艦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航空母艦作為海上機動作戰平臺,可以攜帶大量戰鬥機、轟炸機,成為海戰的決定性力量。跟戰列艦比,飛機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航程遠,不僅掩飾艦隊的方位,還能夠遠距離大家對手,特別是美日“中途島戰役”將航母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航母的超視距特性,已經讓戰列艦衰退了,再加上現代電子技術和導彈的發展,讓戰列艦徹底失去作用。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錢,現代航母價格驚人,比如美國的“福特”級,一艘就超過100億美元,各種維護費用更是天文數字。不過早期可不這樣,當時的航母噸位頂多兩三萬噸,遠遠比不上戰列艦,在那個電子技術不發達的時代,軍艦的造價直接跟用鋼量相關,戰列艦價格遠高於航母。價格高,還比不上航母好用,戰列艦退出歷史舞臺也是必然的。


史知今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新式武器也是層出不窮,它們的性能也是越來越強大,有新武器的登場就意味著有些老舊的武器裝備逐漸淘汰,它們不再適合現代戰爭的需要,已經落後,新舊交替也是不可違背的規律,以前的海上主力戰艦都是那些鋼盔鐵甲的戰列艦,強大的火力就是戰鬥力的象徵,但是後來就不行了,即使是再好的戰列艦也遭到了淘汰,這又是為何?因為戰機的出現,使戰列艦被碾壓,有軍迷稱:完全打不過飛機。

戰列艦在曾經可謂是海洋上的霸主,也是各國海上力量的象徵,在那個時候是海上戰鬥的主力,它擁有大口徑的火炮,可以對敵人造成巨大的打擊,並且火炮數量也不少,火力可以說是沒得說的,同時,戰列艦還擁有強大的防禦能力,製造材料都是鋼盔鐵甲,由此來看,戰列艦可以說是攻防兼備,同時擁有較強的遠洋作戰能力。



在當時的情況下,戰列艦在海上可是主角,但現在為何淘汰了,不見了呢?因為當時是還沒有空軍出現的時代,沒有空中力量,這些海上的龐然大物當然就可以橫行霸道,無所顧忌,飛機不具備將戰列艦擊沉的條件,因此一戰基本都是靠戰列艦打完了那幾場重要的海戰,由此可見當時戰列艦的海上地位。

但是到了後來,情況就不一樣了,飛機和航母的發展使戰列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飛機在空中十分靈活,也就是有良好的機動性,同時攜帶有炮彈,打完就可以跑,令戰列艦無可奈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是鋼盔鐵甲,也耐不住飛機的輪番轟炸,所以戰列艦的淘汰也是必然的。



同時航母的出現又加速了這一進程,有了海軍航空兵和艦艦導彈,那麼把一艘戰列艦打入海底就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再搭配上航母的遠程雷達,發現敵人後立馬派飛機攻擊,這種形勢下,戰列艦已經是命不久矣。

一種武器裝備即使再優秀,也總有淘汰的那一天,新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著,雖然有的不存在了,但在當時的重要性還是不可忽略的,那時候戰列艦也算是風光了一把,可惜又遇到了空中力量的打擊,這就是戰列艦被淘汰的原因,在戰機面前也只能被碾壓,所以說戰列艦也只能被淘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