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立足青山念“林經”

全媒體記者 李仰嶠 通訊員 王 雪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既要生態建設,也要脫貧致富。

近年來,南召縣委、縣政府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立足山區資源優勢,提出了“出路在山,希望在林”的主攻方向,經過深入調研論證,確立以林業資源優勢為基礎,帶動發展苗木、中藥材、柞蠶等扶貧產業的工作思路,通過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唱響“山歌”,念好“林經”,探索出了一條林苗景一體化、林果藥一體化、林蠶菌一體化和林養遊一體化的四個一體化“林+N”生態產業扶貧模式。

創新模式

一體發展育產業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關鍵。

如何打好產業扶貧這張牌?南召縣在推進產業暨生態扶貧過程中,通過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金融+支部+貧困戶”的帶貧模式,建成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藥材、柞蠶、艾草等特色種植基地125個,打造農業產業化集群3個,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905家,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9萬畝,1.3萬餘戶貧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參與務工、輻射帶動、保底回收等多種模式實現戶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走出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林苗景一體化。南召通過實施通道綠化、山區生態林建設、村鎮綠化、農田林網等工程,鼓勵引導貧困戶採取種植、基地就業、土地入股合作社分紅、發展鄉村旅遊等方式,大力發展玉蘭花木產業,使參與的林農和貧困戶在產業鏈條中得到最大的經濟利益。目前,全縣以玉蘭為主的花木面積達到40萬畝,擁有省級龍頭企業9個,市級龍頭企業10個,帶動貧困群眾7800餘人,年戶均收入1萬元以上。

林果藥一體化。圍繞南召十大特色林業產業基地和辛夷主產區,鼓勵引導廣大林農和貧困戶大力發展以辛夷、皂角、杜仲為主的木本中藥材,以黃金梨、硬質桃、葡萄、核桃、石榴等為主的高效林果業。截至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52萬畝,帶動貧困戶2600多戶,年戶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全縣林果基地達26萬畝,帶動貧困戶1800餘戶,年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林蠶菌一體化。利用全縣140萬畝蠶坡資源優勢,通過蠶坡修剪輪伐、森林撫育項目實施,將蠶坡撫育剩餘物作為食用菌栽培的主原料,鼓勵引導廣大林農和貧困戶大力發展柞蠶養殖、食用菌種植、林下養殖等,廣闢增收渠道。全縣共種植食用菌3000萬棒,其中貧困戶685戶種植750萬棒左右,戶均增收1萬餘元。全縣還放養蠶卵5000斤,產繭量123萬斤,帶動貧困群眾300餘戶1100多人穩定增收。

林養遊一體化。南召依託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圍繞“十大森林村鎮、百個森林村莊和百公里玉蘭長廊”建設,大力推動林下經濟、健康養老、休閒旅遊一體化發展。全縣已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森林公園兩個、鄉村旅遊示範園區和鄉村旅遊示範點25個,帶動貧困群眾1200餘戶3200餘人穩定增收。

南召:立足青山念“林經”

綜合發力

多點支撐強產業

堅持圍繞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三個重點,遵循治標與治本、輸血與造血、當前與長遠、軟件與硬件相結合的原則,南召縣創新舉措,強力推進,全面發力,不斷開創脫貧攻堅新局面。

專班推進。縣裡成立苗木花卉、中藥材、柞蠶、食用菌、艾草、酵素6個產業扶貧專班,分別由縣處級領導牽頭抓總,相關行業部門為牽頭單位,謀劃產業規劃,探索帶貧模式,完善聯結機制,採取現場辦公、觀摩評比、督促指導等方式,強力推進落實。

科技長入。南召縣不僅整合林業局、辛夷辦、蠶業局等13個相關產業部門培訓資源,對兩萬餘名貧困群眾實施訂單式技能培訓,還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無償給群眾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持,從技術層面破解產業發展制約因素。

加大投入。全縣累計投入扶貧再貸款3.5億元,壯大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產業發展;投入“戶貸戶用小額貸款”1.75億元和到戶增收補貼9000萬元,帶動2.1萬戶貧困群眾發展“種植、養殖、加工”為主的產業項目,助力全縣產業發展。

改革推動。依託全縣明晰的產業分佈和群眾產業發展基礎,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搭建共享平臺,鼓勵抱團發展,抵禦市場風險,拓寬產品銷路。目前,南召形成了東片以苗木花卉為主,西片以食用菌為主的專業村110餘個、成立新型經營主體1233家,帶動5000餘戶貧困群眾在原收入基礎上,戶均增收2000餘元。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產業扶貧是實現貧困人口脫貧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要抓好產業扶貧,做大特色是方向,融合發展是基礎,利益聯結是關鍵,群眾增收是目的。”南召縣委書記劉永國表示,將堅持因地制宜,進一步精準佈局,完善產業扶貧機制,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繼續強力推進“林+N”產業扶貧,讓貧困村、貧困戶獲得更多收益,為長遠發展築牢堅實基礎。


初審:周若愚

終審:柏伴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