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員,是大自然生態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髮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對於維護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經濟社會全面持續可協調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已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其實,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野生動物的保護,而且有獨到和成熟的經驗、做法。我們不妨從唐詩中看看,唐朝文人筆下的動物形象。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對於野生動物喜怒哀樂的描寫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野生動物都有自己的習性。動物的心理活動在二十世紀初開始系統地納入科學研究。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人們大多按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動物的心理感受。唐詩中有大量對於野生動物喜怒哀樂的描寫。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杜甫寫了一隻失群的大雁,他通過短短几句話寫出了這隻孤雁的悲傷哀痛,它失去了群體的溫暖,陷入無助的孤苦境地。


《孤雁 後飛雁》

唐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離群的孤雁既不飲水也不啄食,邊飛邊叫的聲音裡飽含對同群夥伴的思念。雁群消失在雲海之間,誰來憐惜著天際孤雁?孤雁望斷天涯,彷彿依稀看見夥伴們就在眼前;哀鳴不絕,好像愈發聽到了同伴們的呼喚。野鴉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顧自己鳴噪不停。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晚唐李建勳寫了一隻失群的白雁。細緻的描寫不僅符合白雁的實際,也反映了作者的孤獨心境。正是由於人獸有相類、相通之處,以物擬人是唐詩中常用的手法。


《白雁》

晚唐·李建勳

東溪一白雁,毛羽何皎潔。

薄暮浴清波,斜陽共明滅。

差池失群久,幽獨依人切。

旅食賴菰蒲,單棲怯霜雪。

邊風昨夜起,顧影空哀咽。

不及牆上烏,相將繞雙闕。

差池失群久,幽獨依人切。

旅食賴菰蒲,單棲怯霜雪。

邊風昨夜起,顧影空哀咽。


譯文:

村子的東邊的溪邊上,立著一隻毛色雪白的鴻雁,它的羽毛是多麼的潔白呀。天色將晚、夕陽西下之時,它獨個兒在清溪裡遊弋,梳洗自己的羽毛(對應“浴”字)。美麗的白毛反射的光芒,同西下的陽光一同,也漸漸隱去。這隻雁兒,不小心與雁群分散,時間已日漸長久了;因為獨自幽棲的緣故,產生了無盡的寂寞與孤獨,它尋思著能有一個夥伴,相依相偎的心情也日漸迫切。在失群的旅途中,它賴以生存的食物,只有菰和蒲(兩種水草)了;而因為獨自棲息,失去了友伴,它對霜雪也害怕起來。昨夜開始的北風日漸強盛了,這隻孤雁時常回頭看著自己的影子,只能可憐而無助的嗚咽著。它深深地感覺到啊,自己的境遇,還比不上牆上的烏雀——因為,它們卻能在屋宇間自由自在,雙飛雙棲。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烏鴉具有“反哺”的特點。白居易在《慈烏夜啼》一詩中,以白描的手法敘述了烏鴉報母恩而不得的哀怨。


《慈烏夜啼》

白居易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

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

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

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慈烏,是一種較小的烏鴉,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稱慈烏。唐白居易《慈烏夜啼》詩中以“慈烏”自喻,寄託“舐犢情難報,未盡反哺心”的無盡愧恨和哀傷。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野生動物的兩性之間也有情感關係,寒山子有一首詩說:


止宿鴛鴦鳥,一雄兼一雌。

銜花相共食,刷羽每相隨。

戲入煙霄裡,宿歸沙岸湄。

自憐生處樂,不奪鳳凰池。


這裡描寫的是雌雄鴛鴦同行同止、雙去雙來的習性及反映出的動物的“夫妻之情”。


吳融《鴛鴦》寫道:


翠翹紅頸覆金衣,

灘上雙雙去又歸。

長短死生無兩處,

可憐黃鵠愛分飛。


這裡描寫的也是同一種感情,實際上反映了人類的美好寄託。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對野生動物的審美價值的描述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野生動物對於人類的價值是多方面的,簡單說來可分為心理愉悅的審美價值和實際功能的現實價值。在自然界中,很多野生動物有符合人類的審美標準,其神態、動作、聲音、性情往往有可愛可喜之處。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李白平生酷好白鳩不能改移,他既肯定白鳩的顏色姿態,也讚賞其品性和對人類的益處。最後六個字強調白鳩在春天鳴叫,具有提醒農業生產的意義。


《白鳩辭》

李白

鏗鳴鐘,考朗鼓。

歌白鳩,引拂舞。

白鳩之白誰與鄰,

霜衣雪襟誠可珍。

含哺七子能平均。

食不噎,性安馴。

首農政,鳴陽春。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韓偓《天鑑》說:“猛虎十年搖尾立,蒼鷹一旦醒心飛”;這裡對猛虎蒼鷹姿態的讚賞包含作者的遠大志向。


白居易《池鶴二首》說:“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這是描寫白鶴丹頂之紅和雙翅之白的乾淨漂亮。


高越《詠鷹》說,“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專待振毛衣”。這是描寫蒼鷹姿態和動作的勇猛有力,清晰地表現出作者的喜愛讚賞之情。


許多野生動物對於人類有較大的現實價值。很多野生動物的活動,直接有益於人類生產,這類動物被稱為“益鳥”。唐朱慶餘《啄木兒》寫道:


丁丁向晚急還稀,

啄遍庭槐未肯歸。

終日與君除蠹害,

莫嫌無事不頻飛。


這裡說啄木鳥整天為庭院中的樹木清除害蟲,人類不要嫌棄它們。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救助野生動物 恢復它們的自由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對於絕大多數野生動物來說,其生存都是坎坷艱難的,經常面臨各種威脅和危險。尤其在強大的人類面前,它們時刻可能遭遇到傷害。如果有人能夠出手予以救助,將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唐詩記載了較多救助動物的例子。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贈獵騎》

杜牧

已落雙鵰血尚新,

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

恐有家書寄遠人。


這裡詩人苦言相勸人們少要傷害野生動物的生命。


《病鴟》是唐代詩人韓愈創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詩寫詩人解救病鴟的事,詩人同情病鴟的遭遇,照料並使它獲得自由,體現詩人的權權愛心,詩人借病鴟以自比。在這首詩中,運用白描的手法,使用樸素的語言,寫得真摯樸實。


一生貧困潦倒的詩人王建也有救助野生動物的經歷,《寄舊山僧》說:“獵人箭底求傷雁,釣戶竿頭乞活魚”。這應該和他與僧人交往受到佛教影響有一定關係。


幫助野生動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恢復其自由的生活。


宋之問有一首《放白鷳篇》,講到朋友送了他一隻來自吳溪的白鷳,雖然他非常珍愛這隻白鷳,最後還是把它放飛了。


乃言物性不可違,

白鷳愁慕刷毛衣。

玉徽閉匣留為念,

六翮開籠任爾飛。


晚唐詩人雍陶《和孫明府懷舊山》一詩說:


五柳先生本在山,

偶然為客落人間。

秋來見月多歸思,

自起開籠放白鷳。


這裡的“五柳先生”指的便是他放飛的白鷳。


大詩人白居易也有許多救助動物的活動,其詩歌對此記載較多。比如《放旅雁(元和十年冬作)》說:“江童持網捕將去,手攜入市生賣之……見此客鳥傷客人,贖汝放汝飛入雲。”


白居易還殷勤叮囑大雁不要去正在發生戰亂的西北方,以免被兵士打下吃掉。白居易還有把家童所買的魚放生南湖的經歷。應該說,他的這種活動較之宋之問、雍陶境界更高一些,因為他付出一定經濟代價來救助野生動物。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唐詩中記載的人類處理與野生動物關係的做法可以給我們多方面的啟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友好地對待、幫助野生動物的做法,這既是人類文明提升的必要,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從非典到今天新冠肺炎的大規模暴發都說明,如果處理不好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人類本身也會受到傷害。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呼籲大家,積極參與野生動物保護,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大自然、促進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


以史為鑑,做好野生動物保護,構建人與自然和諧,我們的家園才會更加美好!


積極響應中國佛教協會 “慈悲護生、合理放生”的倡議,從我做起,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道德觀念,出門旅行、野外郊遊和生態攝影等戶外活動,做到不恐嚇、不干擾野生動物,不汙染、不破壞野生動物棲息環境。


唐人筆下的野生動物:生態平衡 護生有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