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史興起背景下方誌地圖研究概況及其發展

地圖史興起背景下方誌地圖研究概況及其發展

提要:最近十多年以來,地圖史研究日益得到關注,取得了較大發展,方誌地圖研究是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雖然有關方誌地圖展開的斷代研究還不多見,但是各分支領域都取得了不少成果。綜觀已有成果,目前方誌地圖研究中,將方誌地圖與城市及地方社會相結合,與近代學術轉型相結合,從知識史和空間認知角度展開討論,所展現出的多學科交叉與理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明顯。相對來說,關於方誌地圖的存量、質量、類型與作者群體等基礎問題的研究有待加強。關鍵詞:地圖 地方誌 研究綜述

近十多年來,地圖史,特別是圍繞地圖展開的史地研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無論是舊題新論,還是新題拓展,在學問與經世兩方面都有精彩的表現。其中方誌地圖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茲就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作一扼要回顧,以窺方誌地圖研究之現狀與趨勢,供參考批評。

一、近年來中國地圖史研究概況

華林甫曾分別從“通論、目錄與資料影印出版”“地圖理論與出土地圖研究”“傳世地圖研究”“中外地圖交流研究與海外中文輿圖的搜訪”幾個方面對2000年以來國內地圖史研究進行了系統的回顧與展望。文中所述各方面,在此後多有發展,其中以下幾個方面尤為熱烈。

首先,古舊地圖整理與出版。代表成果如鍾翀《舊城勝景:日繪近代中國都市鳥瞰地圖》(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溫州古舊地圖集》(上海書店,2014);孫遜、鍾翀主持的《上海城市地圖集成》(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胡阿祥等主持的《南京古舊地圖集》(鳳凰出版社,2018),龔纓晏主持的《地圖上的寧波》(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等,數量眾多。而孫靖國《輿圖指要: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古地圖敘錄》(中國地圖出版社,2012)則是館藏編目方面的新成果。

地图史兴起背景下方志地图研究概况及其发展

《溫州古舊地圖集》

其次,海外中文輿圖的搜訪與研究。如烏雲畢力格等編著的《蒙古遊牧圖——日本天理圖書館所藏手繪蒙古遊牧圖及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華林甫對德藏中文古地圖的搜訪與研究,等等。該領域李孝聰教授主持的海外中國城市古舊地圖整理與研究項目也正在進行中。再次,輿圖與邊疆史地熱點問題的討論。如張耀光等《從地圖看中國南海海域疆界線的形成與演進》利用地圖對近代中國南海海疆形成的深入討論。廖大珂《早期西方文獻中的釣魚島》在長期關注釣魚島問題的基礎上,利用西方文獻深化了該問題的認識。利用西方早期文獻特別是地圖文獻展開海疆問題討論,成為熱點,如韓昭慶《從甲午戰爭前歐洲人所繪中國地圖看釣魚島列島的歷史》、費傑《新發現19世紀西文地圖與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歸屬》、夏帆《從1885年前西方繪製地圖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歸屬》、吳巍巍《從西文圖籍看西方人對釣魚島認知的演變》等。周振鶴、林宏《早期西方地圖中澳門地名與標註方位的謎團》則對早期西方地圖中的澳門問題進行了探討。林宏《元代海運地名“萬里長灘”考》以中文古地圖結合海運文獻對元代海運具體問題展開了討論。而丁雁南《地圖學史視角下的古地圖錯訛問題》則通過對中外西沙群島地圖的系統考察,從地圖學史角度對該問題進行了理論反思。汪前進在長期地圖學史研究積累的基礎上,對中國古代海疆觀念與地圖繪製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在各大會議上多次宣講,使相關問題的討論日趨成熟。

此外,在海道針經與更路簿方面,較新的系統論述如單麗《異源雜流:海道針經的撰述與流傳》,周偉民《更路簿的形成、盛行和衰亡的年代及其性質、用途》。最後,古地圖數字化與歷史地理信息系統。這方面的討論十分熱烈,如王均、孫冬虎、周榮《近現代時期若干北京古舊地圖研究與數字化處理》;韓昭慶《康熙〈皇輿全覽圖〉的數字化及意義》;張萍《地理信息系統(GIS)與中國歷史研究》;潘威《“數字人文”背景下歷史地理信息化的應對——走進歷史地理信息化2.0時代》等,特別是張萍與潘威的論述中有系統的回顧、總結與展望。

地图史兴起背景下方志地图研究概况及其发展

康熙《皇輿全覽圖》

總體上,古地圖與歷史研究相結合的熱潮正在形成,最具代表性的是2016年8月15—16日在上海復旦大學召開的“古地圖中的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2017年10月14—1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古地圖學術研討會”,無論是研究對象還是理論方法,都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在地圖史繁榮局面下,方誌輿圖及其相關問題的討論也得到了較大發展。

二、方誌地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有關方誌地圖展開的系統的斷代研究並不多。較早的工作,如胡邦波《宋代方誌地圖》,姜道章、劉廷祥《明代方誌地圖的研究》。最近有一些碩士學位論文以此為選題,如張俊賢《清代地方誌中的地圖與文字》(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以及劉高偉《清代方誌地圖作者初探》(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等。目前而言,雖然地圖史研究蓬勃發展,但是方誌地圖研究相對來說還不夠熱烈,相關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方誌地圖繪製技術等理論問題的探索。關於方誌地圖的繪製技術等理論問題很早就得到學者關注。這方面比較突出的是曹婉如在《現存最早的一部尚有地圖的圖經——〈嚴州圖經〉》中對宋代《嚴州圖經》所存地圖的討論。她還指導學生汪前進完成了《宋代城市地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1986)。胡邦波則專門致力於方誌地圖研究,發表了《景定〈建康志〉和至正〈金陵新志〉中的地圖初探》、《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中地圖的繪製年代與方法》,留學美國後撰寫了題為《宋代方誌地圖》的博士學位論文(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斯分校,1994)。上述研究,在關心方誌中地圖與文字關係的同時,注重從科學測繪的角度討論與評價方誌地圖。

地图史兴起背景下方志地图研究概况及其发展

《嚴州圖經》

有些研究則另闢蹊徑。有在測繪技術的基礎上結合繪畫理論,對方誌地圖的繪製技巧展開論述,如闕維民《中國古代志書地圖繪製準則初探》一文,首次全面系統地從古代繪畫空間佈局的角度討論了方誌地圖繪製方法,是後續研究的奠基石。而有些學者則從知識史角度探索方誌地圖繪製方法,如丁一《“源流派分”與“河網密切”——中國古地圖中江南水系的兩種繪法》,在對比全國地圖和地方文獻中的地圖之後,從知識史角度闡述了兩者的繪製問題;劉再聰、李亞棟《“圖”“畫”說史:方誌地圖與國家輿圖繪製方法的分流及迴流——以〈安西採訪底本〉附圖為中心》則在個案考察的基礎上對方誌地圖與國家輿圖的關係提出新說。潘晟在《地圖的作者及其閱讀——以宋明為核心的知識史考察》一書中(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以作者和讀者為中心,以知識史的視野對方誌地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而成一農的《“非科學”的中國傳統輿圖:中國傳統輿圖繪製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在則對包括方誌輿圖在內的古舊地圖史研究進行了系統的實證基礎上展開了理論反思,有力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上述研究都推進了方誌地圖的理論探索。

黃燕生通過系統梳理早期方誌地圖的情況,呈現了方誌地圖與版刻出版的關係,見氏著《宋代版刻地圖考錄》、《元代版刻地圖考錄》、《〈永樂大典〉地圖考錄》。汪前進《地圖在中國古籍中的分佈及其社會功能》則全面梳理了古代地圖與典籍的關係,為我們認識方誌地圖的價值提供了參考。而蘇品紅《淺析中國古代方誌中的地圖》、唐雅芝《方誌地圖的起源和發展》、王旭《論宋代圖經向方誌的轉變——以圖的變化為中心》各自從文獻學角度分別涉及或專題討論了方誌地圖起源、類型、功能等問題。

第二,方誌地圖與近代化的關係。比較典型的有張慧芝《郭象升與陝西方誌圖編繪的近代轉型》和劉增強《近代化進程中雲南地理志輿圖演變》,兩者都將方誌地圖置於近代學術轉型的背景下展開論述,展現了方誌地圖研究的新方向。第三,明清方誌地圖概論。如張安東《清代安徽方誌輿圖之解讀》、《明清時期方誌中的圖學思想簡述》,史五一《簡析清代方誌中的輿圖》等,通過概括性的總結,描繪了明清方誌地圖的一些總體情況,對於繼續深化研究具有參考價值。此外,沈波《明代地理學與歷史地理學》(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禹璟《李兆洛的輿地學成就》(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等專題研究中也涉及方誌地圖問題。

第四,以方誌地圖為對象的區域專題研究。方誌地圖研究的一個新動向就是對區域方誌地圖展開專題討論。龔纓晏《象山舊方誌上的地圖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是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為方誌地圖與區域研究的結合提供了可以參考的樣本。王毅《明代三峽地區方誌地圖的地理要素考釋》對明代三峽地區方誌地圖的地理學特徵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討論。還有一批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如胡孝忠《明清香山縣地方誌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李園園《明清海南方誌〈輿地志〉研究》(海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等,在區域方誌研究中也都涉及方誌地圖的討論。第五,以方誌地圖為基礎,討論相關歷史、地理問題。這雖然是較為常見的研究方法,但是在引入新視角和新方法之後,會有耳目一新之感。這方面,葉凱蒂利用上海地方誌地圖在內的各種地圖,觀察不同主體對城市形象認知的主導的討論,以及範德(Edward L Farmer)從地方社會與中央王朝的權力關係觀察方誌地圖及圖像對地方的構建作用的闡述,對利用方誌地圖展開地方研究有很好的借鑑價值。葛兆光在《古輿圖別解——讀明代方誌地圖的感想三則》中對方誌地圖的思想史闡述,也常常成為啟發方誌地圖研究的思想資源。

鍾翀近年來利用地圖及方誌地圖展開的一系列城市歷史地理研究極為值得關注,如《溫州城的早期築城史及其原初形態初探》《上海老城廂平面格局的中尺度長期變遷探析》,以及鍾翀、秦鍾沛、陳吉《無錫城歷史形態的資料整理與空間復原方法》等一系列論文,展示了方誌地圖與城市研究的方法與新的技術路徑。

此外,於鳳軍的博士學位論文《符號、景觀與空間結構》(2005年陝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修改後2011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即以方誌地圖為中心,對明代至於民國期間陝西地區歷史景觀的演變進行了系統討論。曾新《明清廣州城及方誌城圖研究》(廣州人民出版社,2013)則將方誌地圖與城市研究結合起來,討論明清廣州城相關歷史地理問題。還有,楊宇振《圖像內外:中國古代城市地圖初探》、羅豔春《明清時期的縣城:萬載縣“城池建置形勝圖”釋析》、唐有伯《廣州灣地名考辨——明清方誌輿圖中的廣州灣》等,都從不同層面推進了各專題領域的實證研究。

地图史兴起背景下方志地图研究概况及其发展

《明清廣州城及方誌城圖研究》

署名為“城市筆記人”的《一張明代方誌地圖呈現地貌的方式》,以及董楓《明清縣域地圖與地方地理認知——以明清之際泰順縣域地圖的分析為中心》,陰劼、徐杏華、李晨晨《方誌城池圖中的中國古代城市意象研究——以清代浙江省地方誌為例》,則發展了方誌地圖與地方認知研究的思路。另外,美國學者包弼德在中國的一系列講演與學術報告中,闡述了他對於新地方史研究的看法,將方誌看作地理學知識與地方社會互動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小結

有關方誌地圖的研究成果已經很豐富,上述所列雖然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從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方誌地圖研究的趨勢。其一,方誌地圖作為研究對象,正日益得到各類研究者的關注,有較大的發展。其二,將方誌地圖與城市歷史地理研究或城市空間研究相結合的實證工作,在方誌地圖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方誌地圖研究論題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其三,對方誌地圖繪製與編纂理論的討論正日益深入。其四,將方誌地圖與地方社會發展相結合,有可能成為新的學術增長點。其五,方誌地圖研究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與理論的多元化趨向明顯,如城市、規劃、建築等學科的關注,城市意象,空間認知理論的引入等,都大大豐富了方誌地圖研究的方法與思路。

未來方誌地圖研究的發展,一方面多學科交叉、理論方法的多元化會成為一種趨勢;另一方面基礎問題,比如各斷代方誌地圖的數量、質量、類型、作者等基本信息的綜合整理等,也應該加強。通過基礎問題研究的深化,推進方誌地圖研究的多元化發展。

地图史兴起背景下方志地图研究概况及其发展

來源:《中國地方誌》2019年第5期

選稿:常宏宇

終校:耿曈

審訂:劉聰

01

02

地图史兴起背景下方志地图研究概况及其发展

試論地名志的編寫

創地圖學偉業 開地名學先河

清代地圖與“哈爾濱”地名考證

杭州隱秘地圖之:小河驛地名

關於地名志編纂的幾個基本問題

QQ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