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纪录片拿下奥斯卡,从放牛娃到身价千亿“玻璃大王”

最近《美国工厂》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将,导演在领奖时,用中文说:感谢,曹德旺。


2010年福耀玻璃跟通用汽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了保证北美供货,福耀玻璃承诺2016年必须在美国建设工厂,工厂建设完后,俄亥俄州相关负责人提出有一对知名导演夫妇想拍摄福耀玻璃的纪录片。


一家优秀的中国企业来美国建厂,并且原址上的老厂也是曾经是一家汽车企业,之前倒闭的老厂家也由这对导演夫妇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叫做《最后一部卡车》,一个中国企业家,同样的位置,同样和汽车相关,是否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曹德旺毫不犹豫的同意了,他觉得应该让世界看到另一个中国,中国企业也有优秀的管理。


导演依然不放心,再三告诉曹德旺,我们这是纪录片,是纪实的,实际拍到什么就播什么,见到什么就拍什么,是否真的确定同意。


曹德旺说:那当然了,这个没有问题,让你们了解中国也是应该的。


最终这部纪录片总共拍了四年半时间,从美国拍到中国,资料片长度1320小时,导演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从未想到一个中国商人会有如此的自信,从厂房到办公,我们随时都可以在不做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前去拍摄。

曹德旺——纪录片拿下奥斯卡,从放牛娃到身价千亿“玻璃大王”


有人问曹德旺,“如果只许你带走屋里的一样东西,你会带什么?”

曹德旺沉吟片刻,抬头回道:“《金刚经》”。

从福清县城走出来的玻璃大王,一生只对两件事感兴趣,一是带领福耀进击厮杀,二是放下执念修心参佛。

经商四十载,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持戒经商。

作为一位企业家,曹德旺的成就足以令中国所有企业家欣羡。

在他的带领下,福耀集团从一个山间小作坊,成长为国内最具规模、技术水平最高、出口量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供应商。

产品“FY”商标成为中国汽车玻璃行业迄今为止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他本人也于2009年,力挫群雄,斩获有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

这也是该奖项设立23年以来,全球首位华人企业家获此殊荣。

曹德旺——纪录片拿下奥斯卡,从放牛娃到身价千亿“玻璃大王”


他是国内极少拥有虔诚的信仰并彻底践行的企业家。

这次疫情,他率先捐赠1个亿,半个月后,觉得这点钱不够,又再捐了4000万元,同时还积极动员海外力量筹措防疫物资242万件,价值超1000万元。

从1983年到现在,曹德旺个人累计捐款超110亿,被胡润中国慈善榜评为“2011年度中国首善”。

除了立功、立德以外,曹德旺的一生还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

接下来我将会带你拨开岁月的迷雾,回到风云激荡的40年前,一起见证那位名叫“德旺”的放牛娃,成长为玻璃大王的峥嵘岁月。

01

9岁上学,14岁辍学,小小年纪历尽人间沧桑



曹德旺年少时期吃过的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说起自己的过去,会哭。

他生于1946年,那一年他的父亲还是上海永安百货的股东。

为了躲避战乱,曹德旺的父亲决定举家回迁福建老家。

一家人乘客轮先行抵达港口,装着全部家当的货船却被告知遭遇风暴途中沉没,在那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年代,好不容易打拼下的家业,就这样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在此之后,日子就变得格外艰难,经常是一天只能吃两餐,而且两餐也只有些汤汤水水。

实在饿得受不了,母亲就会把孩子们集中在提起,躺着给他们讲故事。

为了不让孩子们自卑,母亲时常教育他们:“出门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

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

“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

这些话,深深地印在曹德旺的脑子里,成了他日后为人处世的行动原则。

家里因变致贫,一直交不起学费,曹德旺九岁才开始上学。

小曹德旺每天要帮家里干很多农活,经常上课上着上着就睡着了,再加上男孩子调皮捣蛋,他成为了老师们眼中的坏孩子,在全班面前被批是家常便饭。

年少顽皮的曹德旺,心里恨得要命,逮了个机会就报复老师,事后却又十分懊悔、羞愧,说什么也不敢去上学了。

学上不成了,可是日子总得过下去,母亲从队里牵了一头牛回来,14岁的曹德旺就成了一名放牛娃。

放牛的日子,说苦不苦,也算不上累,却慢慢拉开了成人世界的帷幕,让他在小小的年纪,就过早地与生活的险恶与艰难。

15岁的一天,父亲把他叫回家帮自己做生意,去福州进些香烟,运回高山,从中赚取差价。

由于路途很远需要骑自行车,学了一天骑车的曹德旺,第二天就硬着头皮,背上书包上路,骑着借来的破旧自行车出发了,一个下午,还不怎么会骑车的曹德旺,居然咬着牙骑行了50多公里。

来回三次路熟了以后,曹德旺就负责进货,父亲就负责销售。

卖香烟刚开始的利润确实不菲,但是风险实在太大,很多人都想干这行,常会遇见一些地痞流氓老捣乱,后来从城里倒卖香烟的人多了,利润也大大下降,父亲决定改做水果生意。

于是曹德旺就得在凌晨两点起床,骑车去县城批发水果,急急忙忙装好货,再回到高山时,通常已是下午3点。卖完水果天就黑了,吃完晚饭就得赶紧去睡觉,不然第二天凌晨根本起不来。

就这样一干,就是7年,为了生存,他每天都必须这样残酷地向身体发出极限挑战。

小时候的贫穷,对他来说是苦难,也是财富。

除了让他更早地认识到生活的残酷之外,也让他比常人多了许多勇气和毅力,

坚忍与自信。

而这一切,都在默默为今后那个叱咤商界的巨人打下基础。


02

独闯天涯,因祸得福,意外攒下人生第一桶金

22岁那年,曹德旺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开始独立生活。

婚后没多久,他就同妻子商量卖掉嫁妆。他实在等不及了,心里像是有团火在烧,他迫不及待地想做一番事业。

攒了一点启动资金,曹德旺做起了倒卖白木耳的生意,从村民手上收购,再倒卖到江西,一次少则能赚1000元,多则3000元。

生意越做越大,曹德旺赊购了很多白木耳,拉了一大包去江西,却没想到途中被收购站民兵抓住,以“投机倒把”的名义强行收缴,一下子亏得底掉。

为了还钱,曹德旺只好上水库工地打工还钱。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工地工作还没几天,一场意外的大火把整个营地烧得一干二净,打工还钱的梦也破灭了。

看着眼前一片废墟,曹德旺充满了绝望。

但从小的坎坷人生,也让他具备了强大的抗压能力,在工友都决定离开工地回家时,他决定留下来帮领导解难,主动揽下了为工地修理工具的活,整整28天没出过修理所。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善念,竟让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

这段时间,曹德旺一直忙着工作,没剪过头发,没刮过胡子,没洗过脸,更没洗过澡,整天都在油污里泡着。

营地教导员看着都心疼,决定帮他一把,不仅让他多领了一些赔偿物资,还去公社想想办法,看能不能帮他要回被扣押的货款。

一个人的好运,就这样,不经意地出现了。

在教导员的帮助下,曹德旺要回了货款,还完村民们的钱后,竟然还有富余,曹德旺此刻感觉无比的轻松。

第一次做独自做生意至此,总算有惊无险。事后他也总结了两个教训


1、做生意,一定要做政府允许的生意。


2、心生怜悯,与人为善的人,一定会交到好运。


尤其第二条,直至今日曹德旺也没忘记


曹德旺曾经自述:有了正心、善心和怜悯心,我们才能在慈善事业上做了些事情。很多人说我是伟大慈善家,也有很多人都感谢我,感谢我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带给他们福祉。但我一直觉得,做慈善不存在谁感谢谁,没有贫困弱者需要你帮助,你想积功德做好事还没有这个机会,就这么简单。慈善也没有大小,我捐八、九十亿,不比那些自己生活都困难,但还在周济别人的人来得伟大。

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认知,他才得以在若干年后,遇见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人。

2年很快过去了,水库工程全部完工,曹德旺去了大洋农场,做果苗技术员。

一天正午,他在树下纳凉,远处马路上一个路人径直朝他走来,想打点水解解口渴。

曹德旺担心他猛喝生水,身体会生病,就跑回宿舍端来一大杯凉茶,两人坐在树荫下闲聊起来。

没想到这两人一聊起来,天南海北的吹了一个晚上,曹德旺索性就让对方住下,明日再赶路,并且好酒好菜的招呼着。

第二日两人临别时,竟有些惺惺相惜,结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好兄弟。

更有缘分的是,路人竟是兜山农场的场长,觉得曹德旺在这里实在屈才,便极力邀请曹德旺去自己的农场。

就这样,心生怜悯,与人为善的信念,再一次让曹德旺交上了好运,从此一跃而起,走上了人生的快车道。

去兜山农场后曹德旺的工作是销售员,主要卖树苗,完全不懂销售的曹德旺用了一年时间摸清了销售的技巧。他和村民商定,卖一个树苗他拿20%利润,剩下80%给村民。


由于勤劳肯干能吃苦,并且和其他销售员不同,曹德旺能可自己吃亏也从来不少村民一分钱,没过多久附近村子树苗都交给了他销售,1975年他足足攒下了6万元,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资。

曹德旺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用一杯凉茶,换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成了80年代的万元户。

有人说,一个人能成功是因为大多数人希望他成功。

曹德旺能接连碰到改变自己命运的贵人,是因为他先成为了别人贵人。

从营地失火时的鼎力相助,到因为善待每一个陌生人,被兜山农场场长极力引荐,

曹德旺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心怀怜悯、与人为善的人更容易获得其他的人帮助。

03

结缘玻璃,散财聚义,诚交天下士


和父亲一起做生意这几年,曹德旺想了很多,一来是父亲的生意,都是小本经营,日子还过得,却始终没什么积蓄;二来,所做的事,政府不认可不支持,根本没有前途可言。

曹德旺内心有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我还年轻,我不能走父亲的老路,我要做政府允许的事,要做赚钱的生意。”

在兜山农场赚了钱后,曹德旺就盘算着在家乡办一个生产玻璃的乡镇企业,那一年他30岁。

可是在当时,办工厂都是国家的事,个人想办企业,只能依托政府。

曹德旺只好跟公社去申请,经公社批准后才,才开始筹备。

没想到是,工厂成立后,曹德旺却遭人排挤,成了玻璃厂的采购员。更没想到是,却也正是因为被迫成为采购员,却意外将曹德旺推上更高更大的舞台。

高山玻璃厂投产后,曹德旺大多数时间都待在福州城采购。

那个年代还是计划经济,买什么东西都需要指标,不仅需要“米票”“布票”“肉票”一类的计划产物,买玻璃也不例外。

可高山玻璃厂是乡镇企业,根本拿不到像国企、大单位那样的计划内指标,只能从其他企业富余指标里分一部分出来。

人生地不熟的曹德旺去找到这样的企业呢?

通过一番努力后,曹德旺结识了福州仪表厂的采购科长。在张科长的引领下,曹德旺进入了福州采购圈。

福州人很有意思,喜欢在泡澡堂子里谈生意,福州采购科长们经常在这里聚会,交换信息,串换指标。

打那以后,曹德旺天天下午都去温泉澡堂报到,为的是能结识更多人,得到一些机会,后来他不仅能拿到玻璃指标。水泥、钢材、木材,不论什么指标,他都能拿得到。

可这些不是白来的,结交人脉总要花钱请客吧,但是请客费用不好报销,虽说有出差补贴,可是一天才8毛钱,还要5个月才能批的下来,曹德旺的口袋一天比一天瘪。

如果是普通人估计早就撂挑子不干了,可是曹德旺不这么想,他把这当都做是对自己的投资。

若干年后,他在自传中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得到的好处是什么呢?”

“不是钱,是关系,是从各个业务精英身上学到的业务本领。”

对于一个刚进入采购界的新兵来说,业务知识的丰富和人际关系网的建立,要比那点请客花的钱重要的多得多。

也正是因为有这条认知,曹德旺在此后的人生中,不断地交好运,开启了不断遇到贵人的升级之旅。

04

创办福耀,打造百亿帝国,引领企业走向世界一流


1、承包高山玻璃厂,首年盈利22万

从1976年10月筹建到第一块玻璃测试合格,高山异型玻璃厂花了整整3年时间。

因为一切模仿的都是国营企业的管理条例,再加上管理经营失策,玻璃厂从一开始就连年亏损,6年时间换了6个厂长,工厂濒临破产的边缘。

这时候公社书记想起了之前被排挤去当采购员的曹德旺,商量由他来承包。

商定好承包细节后,采购员曹德旺摇身一变,成了曹德旺厂长。

一接手,他就对工厂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将工人工资由固定薪改成完成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考核。

这下子,工资水平从原来的18块提高到了100多元,比当时的县委书记工资还高,极大地激发了员工们的工作热情。

才承包4个月,就完成了全年的承包任务,剩下的时间都是净赚。

首年承包,37岁的曹德旺就带领连年亏损的玻璃厂实现盈利,净赚了22万,上交6万,分给联合承包的其他四个人一部分,自己还有6万多。

这下子,曹德旺又成了万元户,还因为承包工厂获得成功,一举成名,被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和福清县政协常委以及福州市工商联副主委,一时风光无限。

2、承包改合资,曹德旺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有了第一年愉快的合作经历,第二年,政府还希望曹德旺继续承包,可其他合伙人不愿意了。

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毛主席向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党的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大家害怕,政策一变,自己又变成投机倒把。

与其这样,不如把赚到的钱分了,走人。

没有了合伙人,曹德旺也干不下去了。

政府只好提议合资,一来可以帮助解决部分资金困难,二来这是一个长效的机制,避免企业经营者只追求短期效益。

就这样,承包制改成了合资,在政府的帮助下,曹德旺不仅找到了新的合伙人,又登上了一个更宏大的舞台。

合资首年,玻璃厂仅水表玻璃一项,就盈利20多万。

高山人的眼睛都红了,这哪里是生产玻璃,简直就在印钞票啊。

而此时的曹德旺,眼睛却不只盯在利润和创收上。他有了更远的目光,他要做对国家和人民有价值的生意。

3、爱国之心:我要为中国做一片自己的汽车玻璃

1984年,一次出差,曹德旺给母亲带了跟拐杖回来。

上车时,司机提醒他,“千万别把车玻璃碰了,碰坏了,你可赔不起。”

曹德旺想,我就是做玻璃的,一块玻璃,我会赔不起?

司机看着曹德旺一脸不信的模样,继续说道,“真的很贵,老曹,一片,要好几千块钱呢!”

曹德旺还是不信,回到家后,就跑到修理厂看看。一问吓一大跳,前档,6000元,加急发货,8000元。

曹德旺算了一笔账:1平方玻璃不过几块钱,加工一下,最多不过20块钱。

中国这么大市场,每年那么多汽车玻璃都是从日本进口的,日本就这么欺负中国人的嘛!

愤怒之余,曹德旺也陷入了沉思:没人做,我来做,我要为中国做一片自己的汽车玻璃。

4、艰难转型,民族大义下的玻璃梦,得到上上下下的全力支持

说做就做,1984年,刚合资入股玻璃厂的曹德旺,就开始筹备进军汽车玻璃市场。

可是,没钱、没技术、没人、没设备,怎么办?

没钱,曹德旺跟政府商量,用工厂做资产抵押;


没人,就从中学毕业生中招;


没技术,就送工人去上海培训;

没设备,才是最困难的,在当时那个年代,生产力滞后,有钱,你也买不到东西。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曹德旺做采购员时积累下的人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把自己认识的所有采购界朋友一一请出来,请他们给自己出主意,最后在高人指点下,他把林林总总的采购任务按图纸分类,然后再发包给合适的人,这样采购效率最快。

剩下两块难啃的骨头,一个是压机底部铸铁件,一个就1吨多,加工这么大的零部件,只有空八军后勤部有,但是当时已经临近春节了。

这个时候的曹德旺在当地已经是名声赫赫,空八军后勤部听说曹德旺有困难需要帮忙,生产的又是国家紧缺的资源,当即安排下去,春节期间不放假,还要加班加点,把曹德旺的设备做完了再补。

还有一个就是鼓风机,那时生产一台鼓风机至少需要半年。上海华耀厂把自己还没提走的那套先给曹德旺用。

就这样,其他人要一年才能勉强完成的筹备工作,曹德旺用了不到8个月就全部完成。

1985年5月,曹德旺的第一块汽车玻璃出来了。

5、移师宏路,走向专业化生产


至1986年底,高山玻璃厂获税利101万元,汽车钢化玻璃的主要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被中汽公司指定为全国进口汽车修配定点供应单位,曹德旺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

但与此同时,地域的局限也越来越明显:1、高山镇属龙高半岛的东南终端,缺水;2、从县里输电到高山,途径好几个乡镇,缺电。遇上旱季限电,一周生产不足三天;3、当时高山发展落后,人们的观念也相对落后。

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就得把玻璃厂迁到县城附近,改成县里的合资企业,获得了县里的支持,曹德旺坚信自己能做一个更大的产业。

1987年7月,在曹德旺的带领下,县政府的通力合作中,中外合资福建耀华玻璃工业有限公司,在宏路镇成立了。

新成立的公司,资金雄厚,人才济济,为了投入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曹德旺决定关停高山玻璃厂,准备大干一场。

1987年11月,曹德旺带领技术人员去芬兰引进了烘弯夹层炉

1988年6月,又斥巨资108万美元,向芬兰购买了当时全球顶尖的HTBS设备。

从此曹德旺带领企业走向了专业化,高端化制造。

也正如曹德旺所预期的那样,这套价值108万美元的设备仅在投资6个月后,就收回了成本。

不到一年,净赚2000多万,恐怖的投资回报率,让曹德旺收获了全体股东和银行的信任。

曹德旺成了人们眼中,无所不能的男人。

6、A股上市,被逼成亿万富翁

1991年春节,福建省政府正在找一家企业做国内证券市场上市试验,决定拿收益最好的福耀来做试验。

当时,谁都没搞过公司上市,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是福耀的净资产有6000多万,按一股1.5元分成4085万股,实际上等于没有溢价。

当时很多人一听说福耀发行股票,都开始争相购买,很快第一批1600万股票就卖完了。

但是没过多久,市场上就开始传播一些谣言:福耀股票上不了市了,曹德旺要跑。

很多人开始要求曹德旺给自己找个买家,逼得曹德旺没办法,掏出腰包自己买,后来没钱了,更是借着高利贷往回收。

不知不觉,竟收了400万股,欠了一屁股债,有时吃饭,吃着吃着就哭了起来。

日子终于熬到了1993年5月,政府批文下来了。

同年6月,福耀上市,开盘价44.44元,收盘价40.05元。

公司为了表彰曹德旺的卓越贡献,决定将发行时的4085万股的零头,85万股作为给曹德旺的奖金。

加上之前收的400多万股,曹德旺持有的流通股已有500万股之多,按收盘价40.05元,曹德旺一天之内有了近2亿元进账,一夜之间变成了亿万富翁。

05

曹德旺: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持戒经商


回顾曹德旺一路走来,从一个没有名字的放牛娃,成长为傲视群雄的“玻璃大王”,他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商30载,把一个濒临破产的乡镇小厂,做到百亿市值的商业帝国,他的成就令全中国的企业家侧目。

持戒行商,成就了曹德旺的大境界,宅心仁厚、匠心独具,让他称得上是民族的脊梁。

但最让他骄傲的不是自己赚了多少钱,而是自己捐了百把亿,还有百把亿。

为国家做过贡献,为社会做过贡献,为人民做过贡献。

追逐利益的叫商人,心怀怜悯的商人才是企业家。

这就是曹德旺,一个站在金字塔尖的钢铁战士,一个无愧于中国首善的民族企业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