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同一個詞牌名,會有那麼多不同的詞呢?

宅活的咯


你好,我是琳,很高興回到你的問題。

這涉及到詞、詞牌的一些基礎知識。

我們平時聽歌,都會看到作曲者某某,作詞者某某,演唱者某某。曲就相當於詞牌,詞相當於你說的“一曲新詞酒一杯”這些具體內容。

舉個例子來說,就像《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你可以保持曲調不變,把歌詞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世上只有奶奶好”等等。這個“調”就是詞牌。

專業一些的解釋就比較複雜了。

詞和詩不同,格律詩只有四種形式:五律、七律、五絕、七絕。但詞的格式有一千多種。人們為了便於記憶,就給這些它們起了名字,這就是詞牌。同一個詞牌下可能會有好幾種格式,有正體和變體。

題主說到的《浣溪沙》有五種格式。

《浣溪沙》這個詞牌來源於春秋美女西施在若耶溪邊浣紗,所以這個詞牌一般都表達閨情、相思等內容,語言比較綺麗,多含蓄蘊藉。《浣溪沙》的代表作就是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除此之外,還有秦觀的《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詞雲: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

這首詞表達了傷春之情,隱藏著對美好時光逝去的悲哀與無奈。我個人覺得,“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這兩句寫景的話特別耐人尋味。簡單的14個字就把初春早晨的寒冷與無聊描寫出來了,好似就像是秋天一樣。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幫到了您。


琳同學的寫作專欄


詞的來源。

詞,如樂府詩,產生於民間,才開始都是用來歌唱的。我個人認為,律詩只有幾種形式,不能充分抒發心中的感情,便產生了詞。所以詞又被稱作詩餘。

什麼叫詞譜?

詞是怎樣產生的呢?正如題主所說,為什麼一個詞牌,很多人都來填呢?原來,大家都是根據詞譜填寫的,近似於現在為歌詞所譜的曲一樣。每一種詞譜都有不同的格式,規定了一定的句子,字數,平仄,和應該叶韻的韻腳,這裡的葉,是協的意思。每個通音律的人,都可以創制詞譜,如《浣溪沙》就是南唐中主李璟創制的,大家都知道李煜是詞中之帝,實際上,他老爸也挺厲害,曾寫下“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的名句。後來大家都可以按他創制的詞譜來填詞。

什麼叫詞牌?

那麼,問題來了,很多文人墨客創制了幾百種詞譜,剛才南唐的父子倆就創作了很多種。怎麼區分他們呢?就給每一種詞譜起一個名字,如剛才的浣溪沙,也就是美女在河水中洗紗巾,很浪漫,與內容沒有什麼關係。

這些詞牌名的來歷也不止一種。有的來自樂曲,如《菩薩蠻》,據說唐朝時,乃西域女子拜見皇帝時唱的曲子,她們挽著高高的髮髻,滿身珠光寶氣,象菩薩一樣,所以名之為菩薩蠻。這首詞在唐代曾風行一時。有的是摘取詞中的幾個字做詞牌,如《憶秦娥》,保存詞牌較多的詞譜為《白香詞譜》。


江湖夜雨92


大家好我是吳不為老師,很高興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古代同一個詞牌名,會有那麼多不同的詞呢?

所謂詞牌,就是指唐宋時代經常用以填詞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樂曲的原名.詞牌數目,大約有八百七十多個(包括少數金、元詞調).

  詞的內容多數已與詞牌的意義無關。事實上,從北宋開始,詞人在詞牌之外,往往另加題名或序言以說明詞意。

  至於各詞牌的出處,只有少數是可以考證的,絕大部分已無法弄清其來歷了.

  但一般而言,詞牌的產生大約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原來的樂府詩題(如"烏夜啼\

文商時代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又稱長短句,人們為了便於記憶和使用,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有時候,因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個格式又有幾個詞牌。

例如題目中提到的《浣溪沙》,是雙調四十二字,前闋三平韻,後闋兩平韻,一韻到底。後闋開始兩句一般要求對仗。也就是說,詩人決定用這個詞牌的時候,就要遵循這個格律,然後內容可以自由發揮。當然,有才的詞人也可以原創一個詞牌,像李煜,就自創了幾個詞牌,或者改創了以前的某些詞牌的格律。

因此,同一個詞牌有很多不同的內容,不只是因為各位詞人比誰寫得好,更是因為詞牌只限於格律不限內容,更何況在文化燦爛的宋代,詞的繁榮達到了頂峰,文人的政治地位無與倫比,肯定有說不完的愁和道不完的喜,所以大多數情況,一個詞牌,可以有很多首。[得意]



小璆球


要想回答題主的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詞牌。

詞牌的定義

詞牌,代表著詞的格式。也稱為詞格,是填詞用的曲調名,所以叫詞牌也叫詞典。

詞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每首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節奏。這些旋律、節奏的總和就是詞調。詞與調之間,或按詞制調,或依調填詞,作詞人通常根據詞的內容來定詞牌名。

宋朝以後,詞和曲完全脫離,這時候詞牌跟詞的內容就沒有關係了。作詞人根據曲調來填詞,詞牌便僅作為文字、音韻結構的一種定式。詞牌僅僅是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決定詞的平仄。

就像律詩有四種格式,詩人創作的時候,第一句前面兩個字的平仄,就可以決定整首詩的韻律。而詞牌,據統計有1000多個,每個詞牌都代表著一個格式。這麼多詞牌都是怎麼來的呢?主要有三種來源。

詞牌的來歷

來源一,古代民間的小曲小調。這類詞牌每一個都有相應的曲子。比如《西江月》《蝶戀花》《菩薩蠻》等。

來源二,從詞中挑選出來。主要是有很多文壇大佬,做出的詞太過優秀。比如有兩個詞牌叫《大江東去》《酹江月》,它們本來的名字是《念奴嬌》,因為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一樽還酹江月”,從而多了兩個詞牌。

來源三,它本來就是詞牌。比如《浪淘沙》歌詠的是浪淘沙,《拋繡球》歌詠的是拋繡球,《更漏子》歌詠的是夜晚。

如果說我們就是古代的作者,這麼多詞牌,該怎麼用呢?

詞牌的應用

前面說過,宋朝以後,詞牌名跟詞的內容已經脫離關係。所以我們只需根據詞牌的格式來填詞。比如我們要做一首《浪淘沙》的詞,詞裡面不需要講到浪和沙。只要根據這個詞牌的格式填上合適的字就好了。

《浪淘沙》兩種格式,一為仄起式,一為平起式,四句二十八字,與七絕仄起、平起式全同。

格式一,(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格式二,(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注:括號內為可平可仄,粗體為韻腳。可能有小夥伴不知道什麼是平仄,籠統的說,一二聲的字是“仄”,比如“英雄”就是“平平”,三四聲的是“仄”,比如“好處”,就是“仄仄”。

雖然詞牌和內容關係不大,但需要注意的,詞牌也不能亂用,有的比較傷感淒涼,比如《釵頭鳳》《祝英臺近》,有的適合抒發男兒萬丈豪情,比如《滿江紅》、《沁園春》、《六州歌頭》等,有的適合表達纏綿婉轉,比如《洞仙歌》《滿庭芳》、《一剪梅》等。

我們選擇詞牌名千萬不能看字面意思,像《賀新郎》多用以抒寫蒼涼慷慨之情,《千秋歲》則多寫憂鬱悲傷的情緒。如果有人填《賀新郎》詞去恭喜別人新婚,用《千秋歲》詞去祝賀老人的生日,就會鬧出大笑話。又如史達祖的《壽樓春》詞,只看詞牌名,會以為是喜慶的詞,但實際是抒發悼亡情感,聲情低抑,全作悽音哀調。假如用來填賀壽詞,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詞牌的數量是有限的,詞人作詞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情感,又不可能自己創造一個詞牌,所以會出現同一個詞牌有許多不同的詞這種情況,並不是用來攀比誰寫的好。


真忘言


古代詞牌就是指詞的格式名稱。牌就是″譜″,詞牌就是歌譜。猶如現代民歌《楊柳青》、《紫竹調》等,寫作時可按曲譜填上歌辭是一樣的。

古人把寫詞叫填詞,因為後來詞的曲調逐漸消失,詞牌就由樂曲的名字變成了種種特殊格式,專供人們填詞的有關″字數、句數、分段、平仄、押韻等格式。

因為詞牌的來源渠道較多,大致有①樂曲名,②詞的題目,③摘取詞的字句命名等;再加上詞牌的廣泛流行,詞牌就失去了題目作用,作者填詞時另加題目,如毛澤東的《蝶戀花》,只是詞牌名,而題目是″答李漵一″。


全峰山


詞與詞牌是不可分割的,一首完整的詞必定有相應的詞牌,如果想要了解清楚“為什麼古代同一個詞牌名,會有那麼多不同的詞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從詞的源頭說起。

詞與詩

我們常常將詩詞放在一起,以為詩與詞是差不多的,但實際上詩出現在詞之前,分類也很多,比如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等等,一般較為整齊,可隨意命題,一般都是用來抒發志向與抱負。

而詞是一種古代的文學體裁,始於南梁,形成於唐代,五代十國後開始興盛,至宋代達到頂峰。詞更確切地說就相當於現在的歌曲,配合音樂可以進行演唱,多流於民間歌坊,一般分為上闋和下闋,用來抒發詩人的個人感情。

由於古時的文人都會借詩詞來抒發情感,詩的表現過於正式,要求嚴格,對個人情感的抒發來說不是很合適,就像我們現在寫作文和寫日記的區別一樣。

因此,如同我們現在用歌來抒發感情一樣,古人也發現了這樣的表達方式,於是便依據音律填詞,再由歌女唱出來,這樣就產生了詞的表達形式。

詞與詞牌

由於詞最早是為了伴唱而產生的,相當於現在的歌曲,有各自的節奏、旋律之外還要填詞,就是古時的歌。

每首詞的伴曲又叫做詞調,而詞牌就是每首詞調的名稱。

因此,詞與詞牌本身並不相關,如果僅僅是看這首詞包含的文學價值,是用不到詞牌的,如果想把他唱出來,詞牌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總結

瞭解了詞與詞牌的區別之後,再回到提問本身就很好理解了,為什麼同一個詞牌會有不同的詞,就是因為詞牌是古時奏樂的名稱,而詞是依據詞牌進行創作的。

雖然如此,但應明確的是詞牌也有它本身的意思存在,但是大多數詞並非是按照詞牌本身的意思創作出來的,就像同一首音樂,不同的人聽有不同的感受一樣,所引發出來的感情也是不一樣的。

因此,詞牌的標註與詞本身的關係不大,不過是古人進行表達的一種方式而已。

我是萌新小肥宅,以上是我對此問題的所有回答,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不吝賜教,謝謝!


萌新小肥宅


古代的詞牌大抵都是給歌舞坊的藝人們彈唱用的,就好像現代作曲家寫的曲子,可以根據同一個曲調填出不同內容的歌詞。

像這樣的情形在粵語歌曲裡用的比較多,現在流行的粵語歌曲,大家記得住的只有那些成名曲,但是常常又能從廣東或者香港歌手那裡聽到曲調相同但歌詞完全不同的歌曲。古代的詞牌就類似於這種操作。

《北國之春》中曲調相同的前後兩段,歌詞就不是一樣的,這就是一個例子,這是在同一首歌裡使用不同歌詞。如果延伸出去,用一樣的曲調,填上風格內容完全不同的歌詞,再根據內容取出適合的歌名,自然也是可以的。這樣的歌跟原創歌曲除了曲調相同之外,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月舞雲後


說到一個詞牌會有不同的詞,就要說一下詞的來源了。

詞產生於唐末,最早見於民間,是百姓口耳相傳,配樂而歌的一種文學樣式,後來到了宋代才被文人廣泛書寫。

雖然文人開始創作詞作,但它配樂而歌的品質並沒改變,那麼若想唱,必然得有曲調,這個詞牌就是詞的韻律,古人先譜好韻律,無論是句子的數量還是每一句的字數,乃至其平仄押韻,都有固定的規律,寫詞的人依據自己的內容按照一定的規律去寫就可以了,所以古人把寫詞叫“填詞”,就是因為先有了詞牌這個韻律,只要創作者按韻去填寫即可。比如宋婉約詞派的鼻祖柳永就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

既然是先有詞牌規定了韻律格式,那麼不同的詞人在創作過程中儘可以選擇同一詞牌展現不同的內容了,就如范仲淹有《漁家傲》,李清照亦有《漁家傲》,兩首詞雖詞牌相同,但詞的內容、情感各不相同,兩個人寫詞時的背景、心緒更是不同,卻不妨礙他們都選取了這一詞牌表達自己的心志。這就象我們面對春天兩個人都選擇用散文表達情感一樣。

寫到這裡大家可能明白了,詞牌和詞人所寫內容無關,詞牌只是對這首詞的平仄格律、句子數量、每句的字數有限制,至於內容就隨詩人自己去發揮了,所以才會有同一個詞牌下不同詞人的詞作流傳。

那麼一首詞可不可以沒有詞牌呢?當然不可以,詞沒有詞牌就如同一首歌沒有樂譜,我們什麼時候聽到過這樣的歌,無樂譜的歌不能成其為歌,只能是叫歌詞,而沒有詞牌的詞亦不能成其為詞。

詞牌對於詞來說很重要,但詞牌名大概也就八百多種,而自宋代盛行詞這種文學樣式以來,詞人數不勝數,若一個詞牌只允許一個詞人寫的話,恐怕就不會有宋詞的繁盛了吧!這也就決定了必然是相同的詞牌有不同的詞人作品,也正因為如此,才使詞這種文學樣式異彩紛呈,也才能有無數的詞作至今讓我們為之傾倒呤詠,更有如蘇軾、李煜、柳永這樣的詞人為我們所崇拜。


春暖花開F


我自己覺得是第一首出現的詞,並不一定會有詞牌。

比如敦煌曲中的定風波詞中有“誰人敢去定風波。”所以得名定風波,不過這首曲絕對不是叫這個名字的。

再說蝶戀花,柳永有鳳棲梧一詞,所以蝶戀花這首詞就被叫作鳳棲梧。

當然,當然的歌曲流傳和現代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人們聽到了柳永的鳳棲梧,可能沒有聽過蝶戀花,他們就會稱蝶戀花為鳳棲梧,所以一個詞出現許多不同的名字就說明這個名字的詞牌作者填的好,流傳了下來。所以就有很多的名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