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防可治也可怕的-麻風病


可防可治也可怕的-麻風病


世界衛生組織於1954年確定每年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為“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每年的這一天,許多國家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以動員社會力量來幫助麻風病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營造社會支持環境。

2016年1月31日是第63屆“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暨第29屆“中國麻風節”,活動主題為“加速行動,消除麻風危害”。

實現消除麻風危害的目標,需要動員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力量加速行動,積極履行承諾,切實消除麻風病對患者、家庭和社會所帶來的危害,保護人民群眾身心健康。認真做好麻風病疫情監測、病例早發現、早診治對於減少麻風病致畸是很重要的。“麻風病可防可治不可怕”,提高公眾對麻風病的認知程度,做好人群防護,消除歧視、預防畸殘等防治工作。

麻風病屬於國家法定傳染病中丙類傳染病管理,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其實麻風病還沒有消失,我國每年報告新發現麻風病例均在1000例左右,大部分省份都有新發現麻風病例,但整體呈散發低流行狀態。

可防可治也可怕的-麻風病


麻風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至少流行了二千多年。在我國的殷商時期的傳說、印度的古梵文經甚至埃及的木乃伊中都曾發現過麻風病存在的證據。過去,因為缺乏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一旦患病就有可能發展為面部畸形和四肢殘疾等,所以麻風病一度被認為是不可治癒的因鬼神、天命或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的“惡疾”。


1873年,挪威醫學家漢森(Armauer Hansen)在麻風病人皮膚組織中發現麻風病的病原體——麻風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真正使麻風病擺脫了遭天譴或被遺傳的說法。20世紀40年代,碸類藥物的問世和推廣,使得大批麻風病人得到了有效的治療。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抗麻風病聯合化療方案(Multidrug Therapy,MDT),即同時採用氨苯碸(DDS)、利福平(RFP)和氯苯吩嗪(B663)等藥物對麻風病患者進行聯合殺菌治療,大大減少了麻風病復發和耐藥的發生。

得了麻風病會有哪些症狀?

麻風桿菌侵入機體後引起皮膚和外周神經受累,呈慢性經過,一般認為潛伏期平均為2~5年,短者數月,長者超過十年。在典型症狀開始之前,有的往往有全身不適,肌肉和關節痠痛,四肢感覺異常等全身前軀症狀。免疫力較強者,向結核樣型麻風一端發展,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向瘤型一端發展。麻風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早期主要是皮膚上出現不痛不癢的淺色或紅色的疹子,如不能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病期拖延後會導致局部皮膚麻木、乾燥、不出汗,有的麻風病人皮膚損害處會感覺不到冷熱和疼痛,嚴重的甚至會出現眉毛脫落、眼睛失明、面部畸形和手足殘疾等。


麻風病能否治癒?

麻風病是可以治癒的。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用三種藥物(氨苯碸、利福平及氯苯吩嗪)聯合治療麻風病是非常有效的。少菌型聯合化療用氨苯碸利福平兩種藥物,治療6個月。多菌型聯合化療應用氨苯碸、利福平和氯苯吩嗪三種藥物治療24個月。

可防可治也可怕的-麻風病

麻風病是如何傳染的?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佈比較廣泛,主要見於皮膚、黏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在皮膚主要分佈於神經末梢、巨噬細胞、平滑肌、及血管壁等處。在黏膜甚為常見。此外骨髓、睪丸、腎上腺等處也是麻風桿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圍血液及橫紋肌中也能發現少量的麻風桿菌。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黏膜排出體外,其他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麻風病的傳染源是未經治療的麻風病人,其中多菌型患者皮膚黏膜含有大量麻風桿菌,是最重要的傳染源。傳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染,其次是間接接觸傳染。

1、直接接觸傳染:通過含有麻風桿菌的皮膚或黏膜損害與有破損的健康人皮膚或黏膜的接觸所致,接觸的密切程度與感染髮病有關,這是傳統認為麻風傳播的重要方式。目前認為帶菌者咳嗽和噴嚏時的飛沫和懸滴通過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進入人體,是麻風桿菌傳播的主要途徑。

2、間接接觸傳染: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患者經過一定的傳播媒介而受到傳染。例如接觸傳染患者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很小。

可防可治也可怕的-麻風病

如何預防麻風病?

離體後的麻風桿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時即喪失其繁殖力,在60℃處理1小時或紫外線照射2小時,可喪失其活力。常規消毒可與結核菌類似,如用75%的酒精或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1~2小時,汙物一般應用煮沸、高壓蒸氣、紫外線照射等處理即可殺死。

密切接觸未經治療的處於傳染期的麻風病患者時應佩戴口罩、流動水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加強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等可以減少患麻風病的危險。麻風病雖然可怕,但95%以上的人對麻風分枝桿菌有正常抵抗力,即使感染了麻風分枝桿菌,發病的比例也很低。必須指出,機體的抵抗力無疑是在傳染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麻風桿菌進入人體後是否發病以及發病後的過程和表現,主要取決於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機體的免疫狀態。近年來不少人認為,麻風病也和其他許多傳染病一樣,存在有亞臨床感染,絕大多數接觸者在感染後建立了對麻風菌特異性免疫力,以亞臨床感染的方式而終止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