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髮,養髮,護髮,頭髮絲兒上說家國:我與頭髮的愛恨情仇


深夜夢中驚坐起,拿起手機,看見幾個群裡炸了:“我要禿了”,“救救孩子吧,我沒頭髮了”……連明星張雨綺都說過,新認識的朋友,或者你想快速打開話題,就說頭髮。脆脆弱弱的頭髮,現如今就是各路“熬夜修仙”的仙人的命啊!


蓄髮,養髮,護髮,頭髮絲兒上說家國:我與頭髮的愛恨情仇


現在的人們,不論男女老幼,面對一梳掉一把的頭髮,都在暗戳戳的搜索“生髮”小偏方,都在瞭解護髮小貼士。看看古代男女那長髮及腰的飄逸秀髮,你是否有很多疑問?

下面來看看古人和頭髮絲兒的愛情情仇吧!


首先要重視頭髮,這點古人真是做的好!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極其看重頭髮,有曹操割發代首,這頭髮可見有多重要了。更有結髮夫妻之說,再者《太平御覽》中記載了“(衛子夫)頭解,上見其髮鬢,悅之,因立為後。”這是啥意思?說的就是漢武帝看見了,甚是開心,所以就立衛子夫為後。可見這頭髮絲兒是多麼的重要。


蓄髮,養髮,護髮,頭髮絲兒上說家國:我與頭髮的愛恨情仇


重視了頭髮,接著就得重視一下頭髮的清洗問題。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代人的這種思想,使得他們一輩子不剪頭髮,男女皆是長髮及腰。古代人公務員,都有固定假期,叫做“休沐”,就是要官員們休息沐浴。說到這沐浴,沐浴中的“沐”就是指的洗頭髮。漢代官員五日一休沐,回家洗頭髮。


現在大家可能覺得五天洗一次頭髮太久了,這在古代可真是不算久。古代人洗一次頭髮,得劈柴,點火,燒水,洗髮,擦乾,梳理。

《史記》中記載了周公洗頭的故事:“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這段話就用周公洗頭來表現他的禮賢下士。

意思是說,周公洗頭的時候趕上了客人來訪,就抓著溼頭髮去相見,而洗一次頭髮,這樣的情況就得出現三次,吃一頓飯遇上客人來見,也是吐出來去見客,一頓飯要吐三次。當然,這個三次也是不準確的。古文中的“三”是泛指多次的意思。這個故事不僅說明了周公的禮賢下士,更是突出了古人洗一次頭髮的費時費力,

洗個頭發就是個大工程啊


洗髮離不了洗髮水,沒有“飄柔”的年代,古人怎麼洗呢?


俗話說的好,“山人自有妙計”。現在我們有了張良計,古時候有過橋梯啊。

古代人最常用的是皂莢(俗稱“皂角”)洗頭。將泡過的皂角砸碎,放在水盆裡反覆揉搓,等水變得粘稠了,把雜質撈出,用那皂角水來洗頭。皂角的去汙,養髮功效十分的好,還具有烏髮,固發的能力呢。


蓄髮,養髮,護髮,頭髮絲兒上說家國:我與頭髮的愛恨情仇

古代主流洗髮水


當然了,說了皂角那麼多優點,再來嘮嘮缺點。用皂角洗髮,哪哪都好,就是味道不好聞,說白了,有內味兒

這是多麼致命的缺點啊!但是,古代人民事智慧的。除了皂角,還有一物於皂角功效類似,而人家的味道清爽,沒有“內味兒”。這種洗髮水就是——木槿葉。

木槿葉洗髮水的製法和皂角差不多,洗後還沒有刺激性味道,自然更得百姓喜歡。它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呢:傳說牛郎織女隔了銀河相望,織女相思的淚水飄落下來,灑在凡間的木槿樹葉上,所以就有了七夕用木槿樹葉洗髮,女子就能很快找到如意郎君這一說法。現在我國南方還有七夕用木槿樹葉洗髮的習俗嘞。


蓄髮,養髮,護髮,頭髮絲兒上說家國:我與頭髮的愛恨情仇

木槿


現如今的洗髮水品牌“百家爭鳴”,古時候也不遜色啊。除了皂莢和木槿葉,還有用茶枯洗髮的。茶枯餅經過榨油後剩下的殘渣,看著髒,洗的淨。還有懂草木灰的,草木灰是鹼性的,可以有效根治頭皮瘙癢,專治“油頭”。


蓄髮,養髮,護髮,頭髮絲兒上說家國:我與頭髮的愛恨情仇

茶枯餅


據說自先秦時便有婦人用淘米水來洗頭了,還有家常的醋也可以用來洗頭啊。


今有“爆炸頭”,“洗剪吹”,“大背頭”等造型,古代人們都梳啥“頭型”?


女子的髮型大家在影視資料裡面見的多了,就不過多盤點了,來看看男子的髮型吧。

上古時候,沒有禮教約束,男子的髮型就比較放飛自我,蓬頭,髮絲四散,就叫做“披髮”。

後來,中原地區的男子感到不便,開始把頭髮集中攏到頭頂,盤出一個小丸子,哦,不,是一個團狀,叫做“綰髻”。後來變成了一個錐子狀,叫做“錐髻”。這樣一來,就方便幹活了。

再後來,周朝定禮治法,確立冠服禮俗制度,男子就開始了強制綰髮束髻的道路。


蓄髮,養髮,護髮,頭髮絲兒上說家國:我與頭髮的愛恨情仇

胡大帥哥


這都是“既加冠”以後的事情了,小孩子還是可以散著或者梳個小辮子的。


蓄髮,養髮,護髮,頭髮絲兒上說家國:我與頭髮的愛恨情仇

孩童髮型


還有一點要慎重說明一下,古人綰髻束髮是全部束起來的,可不是半束,這點與現在的影視劇可是有很大出入的。這點是很重要的,髮式是具有區分華夏和夷狄的社會功能的。綰髻束髮者,華夏之正統也。只有被看作夷狄的少數民族才會散發或者編成辮子。


蓄髮,養髮,護髮,頭髮絲兒上說家國:我與頭髮的愛恨情仇

是胡不是霍


周朝至漢朝,髮髻上是戴冠或包頭巾。唐宋時期流行戴“幞頭”,幞頭是類似帽子一樣的飾品。唐與宋的幞頭區別也很大,唐朝的幞頭帽頂是圓弧的,且帽後的兩腳是下垂的,有點像耷拉下來的兔子耳朵;而宋代的幞頭帽頂是平的或矩形的,帽後的兩腳是平直的,而且很長很長,很像飛機機翼。據說,將幞頭加長是宋太祖的決定,因為他討厭朝會時大臣們在下面竊竊私語。將幞頭加長後,大臣們就不敢相互靠近,因為幞頭容易撞臉。



蓄髮,養髮,護髮,頭髮絲兒上說家國:我與頭髮的愛恨情仇


蓄髮,養髮,護髮,頭髮絲兒上說家國:我與頭髮的愛恨情仇


蓄髮,養髮,護髮,頭髮絲兒上說家國:我與頭髮的愛恨情仇

百官齊聚


當然,束髮的習俗在遼金元,清朝這些遊牧民族入侵得來的政權下是沒法相提並論的。


頭髮絲兒上說家國


古代男子如此之重視髮式,一旦脫了發,必然不比如今人們煩心。杜甫就曾因為憂國憂民而深陷脫髮困擾,發出哀嘆“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女子思念戍邊情人,更是有“待我長髮及腰,娶我可好”的情書刷爆朋友圈。


蓄髮,養髮,護髮,頭髮絲兒上說家國:我與頭髮的愛恨情仇

圖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