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到學校聽評老師的課是否應該先上一節示範課?你是否遇到過一知半解的專家?

合肥八中陳天華老師


教育專家到學校聽評老師的課是否應該先上一節示範課?你是否遇到過一知半解的專家?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有水平,自然也非常好!

尤其是問題中的建議非常有必要——教育專家到學校聽評老師的課就應該先上一節示範課!

既然你是教育專家,那麼,給老師們示範任何教育教學的基本功、基本能力或新的教育理念,都是應該的,也是有必要的。既然是“大哥”就應該在三尺講臺上、教育教學活動中顯擺一下做大哥的本領。

然而,現在有很多所謂的教育專家,長期脫離教學一線,居然還在“研究”教育教學規律,最後還能弄出很大很多的成果來。

沒有離開土壤而碩果累累的莊稼,難道這些教育專家都會應用“無土栽培技術”?

作為普通教師沒有資格評說一些專家是否一知半解或故弄玄虛,可是,他們所到之處,總是誇誇其談,做出很多“指導性”指示,一似乎,學校領導、老師都一起高呼,專家水平高,指導的好,今後的工作要按照專家要求做......,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這些阿諛奉承之詞是講給“面子”的,獨有在場教育專家自作多情。

教育專家就應該根植三尺講臺和教育教學一線,否則,最終也不過是一個“磚家”,不“砸死”人乃萬幸也。


龍行Dada


專家不是全能家,專家只是在某一領域的某一方面很有造詣的行家,就是專家了。

擅長理論研究的,就不一定擅長課堂教學展示,因此也就得徵詢專家本人了,你的邀請費用夠多,專家也樂意服務更多的,那就請他上課加聽評課,再加小講座,那就是一條龍的服務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領悟到專家的理論水平,也能感受到專家的課堂魅力,還能受到專家的課堂點撥,一舉三得,這樣的教研效果肯定很好,這樣的專家肯定不會一知半解了。

我見識過很多專家,從上課(同課異構)、評課、講座,一個系列下來,當然很累,可是學習卻是豐富的。並且專題都是非常明確的,例如習作教學、群文閱讀、精讀課文、略讀課文、課外閱讀、小古文教學、詩詞教學等等,都是專家自己最擅長的一個方面。

我們作為學習者都是帶著學習的敬畏心態,對專家是否是一知半解的,我們都不去質疑,因為他能上得了這個檯面,肯定是不一般的,肯定有他的過長之處。如果,我們覺得哪兒是有問題的,那完全可以保留,如果可以也完全可以與專家面對面溝通,或是講座中提問交流。

我也見識過有些專家,來聽評課之後,他覺得很不妥當的,他就自己上臺給你上一節聽聽,讓你知道教材怎麼把握,怎麼把握課堂,效果非常好,作為他的徒弟也是不敢有一點兒的粗心。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專家更是如此,懷疑就不請了,請了就不要懷疑。


六和麥田


教育專家也是從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並不是他們參加工作就認定為教育專家。教育專家不但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也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


教育專家到學校聽評老師的課,是想了解老師的上課情況,從老師的備課、教態、技能技法、師生互動和重難點把握情況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幫助老師提高課堂效率。

教育專家是否先上一節示範課?我認為沒有必要。教育專家在上示範課的時候,可能現在很多的老師原來在讀初中或高中。隨著年齡的偏大,教育專家的精力和體力不如年輕人,課堂上的激情也不如年輕人,但在技能技法和重難點突破方面優於年輕人。正如體操運動員的教練,在訓練體操運動員的過程中,會不會再把當年的高難度動作再示範一遍呢?這個答案是否定的,但他們往往能培養出世界體操冠軍。



教育專家並不是全才,只是在自己領域內認證為專家,不屬於自己領域的問題,他們"一知半解",這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使在自己認證的領域裡,也會遇到有搞不懂的問題,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誰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識掌握完,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Lance課堂


我們現在社會當中的專家,一般我們可以將他分為兩類:一類稱為理論性專家;一類稱為實踐型專家。所謂理論專家,也就是他對於這一行具有很深刻的理論,知道一個事情是什麼樣,應該是什麼樣,你怎麼去做;但是實踐型專家這是從實踐中成長出來的專家。那麼這兩個專家在我們實際的指導的作用,它是完全不一樣的。

曾經聽到過一個故事說日本游泳隊在一次比賽中奪得了冠軍,隊員非常激動,於是把他們的教練扔到了游泳池,沒想到他們的教練竟然不會游泳。你說這個教練是一個好教練,還不是一個好教練呢?這個教練他知道怎麼去做,哪個地方去改進。但是他自己並不會游泳。但是他就可以指導別人成為世界冠軍。

很多理論專家就是這樣的,他知道如何去評價一門課程上的是否好壞,因為他頭腦中有一套的標準,也就是所謂一套的理論,他也曾經看過很多,但是,你真正讓他去示範,去講一門課,他未必能將這門課程能夠講好。

就好像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影星,明星,好像他們的演技都不錯,那我要問一句,他們的老師都是誰呢?很多電影學院的老師他並不出名,難道是他們的演技都不好嗎?應該說他們知道怎麼去演戲,但是他自己並沒有投身到去演電影。

所以說,並不能要求所有的專家,在對你進行評價的時候,都要他們自己站出來親身去示範一把。


義哥說教育


大家都知道,每個學校一學年最重要的教學活動就是教學視導。

幾年之前,區裡的教研室曾經把每年的視導改為菜單式服務,什麼意思?就是各個學校根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列成表格,希望教研室重點加強哪方面的指導,教研員們下去以後,要親自上示範課,不能泛泛而談,教學視導成績不再全區排名。

教研員之中不乏特級老師,按理說這些特級老師上節課應該入探囊取物般輕鬆,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吧。

其實不然,這項措施舉行了兩年便進行不下去 了,首先遭到教研員的反對,他們說壓力太大,如果上課失敗了,根本就無法指導下去。其次,不排名次,也遭到了上面的否定。不排名對於教學質量的提升顯然不利,管理不能太過於理想化。

這項措施就這樣壽終正寢了!~

毋庸置疑,下去指導的特級老師和教學專家,曾經在教學一線奮鬥過,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理論基礎,他們能夠在眾多的同行中脫穎而出,肯定有其原因,一味的否定他們的能力和水平,顯然是有悖於事實。

但課堂永遠出在變化之中,沒有一成不變的學生,也就沒有一成不變的課堂,它需要人們真正用心地琢磨,實踐,反覆打磨。

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教育專家的對於課堂的洞見已經很深,怎樣上課,怎樣調控課堂,什麼樣的設計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對於每節課重難點的掌握一眼便知。但年齡大了,精力和體力都有限,除了一直奮戰在課堂上的名師大咖,很多的人已經不能勝任課堂上強度。

還有他們上課確實有比較大的風險,比方說,有時候課堂上學生 表現的不是很積極,氣氛沉悶,課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再去指導別人,很難有說服力。

我相信絕大部分教育專家還是有一定的水平的,上課有時候確實是很折磨人的事情,年齡大了,做一做指導的工作也未嘗不可,不要勉為其難!我們每個人都有年齡大的時候,不是嗎?

劉翔的教練孫海平,能夠把劉翔指導成110米跨欄冠軍,是不是孫海平必須自己親自奪得世界冠軍,親自示範才有說服力呢,那個可不一定!

袁偉民教練曾經帶領女排五連冠,是不是袁偉民教練自己就是世界冠軍,肯定不是!


我曾經也遇到過一個一知半解的專家,他一直指導我,我很感激,但我知道她從來沒有上過課,連一節市級優質課都沒有,他是搞課題出身!

但我依然很感激,為什麼不感激呢,他確實很努力的付出!確實這樣,這種付出也影響到了我。

人格魅力的引領,有時候遠遠大於課堂本身!


語文在線


何謂“專家”?自然是在某一領域深入研究,有一定成就和建樹的人。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為教育專家呢?自然是在教學一線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並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學理論的人,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但現實中,教育專家真的是這樣的人嗎?只怕很少,他們是一些院校的教授,是一些理論工作者的有的甚至從來沒有從事過一線教學。


這些專家經常深入到各個學校,班級進行聽課,美其名曰“調研”,聽完課之後,談幾點諸如:教態很自然,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每一句體現出主體作用,沒有突出老師的主導作用等等泛泛之論,說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廢話。乍一聽講得很有道理,細細一品味,什麼內容也沒有。

所以我是極贊成專家在聽課之前講上那麼一堂公開課的,讓我們這些不是專家的老師也有幸聆聽一下來自專業的聲音。所謂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專家既然是專家,自然對上課應該是得心應手的。

其實,這麼多年來,也聽過不少專家的課,有的確實無愧於專家的稱號,教學了基本功紮實,這樣的專家給我們評課,一針見血,以點帶面,句句說到點子上,我們這些一線老師也服氣,也能虛心接受。

但是也有那麼一部分專家,自己講課不知所云,不能有效地貫徹自己的教學理念。對課堂能力把控較差。評起其他老師的課倒是頭頭是道,一套接一套,但是老師看透了其黔驢技窮的本質,哪裡肯聽他的說教呢?



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既然是專家,既然要聽課,既然要對其他老師的課進行評價,為什麼不能自己先示範一遍?如果真的有料的話!


周老師教育談


一般來說,專家(不是磚家)都是有造詣的,儘管專家也不可能是全能的,但是在他們的專業領域內肯定不會是平庸的,多少是有特長的。那麼專家來評課,是不是應該先請專家上一節示範課呢?我覺得還是不要這樣去考察專家為好。

古人說術業有專攻,這些專家本身就是教育領域的專家,即便資質平平,但耳聞目染,加上自身的積累,沒點真貨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不要小看了專家,認為可能是走關係上去的。你要是真的跟專家認真討論一下教學的事情,可能就會打消不服氣的念頭了。

那麼是不是我們就聽專家的話就好了?我個人認為這是不行的。就拿教學方法來說,專家們特別喜歡演示“參與式”的教法,你還別以為那都是排練好了的。因為既然是一種教法,那一定是多年反覆試驗,逐漸成熟的。運用熟練了,自然會有那個教法的特點和表現的。現實中完全沒有真才實學的“專家”可能會有,但恐怕不會是普遍現象吧?

那為什麼說不能完全按照專家的話去做呢?原因是教學的成效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也就是說影響教學的因素是比較多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影響教學效果,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這些因素中,有的是教師可控的;有的因素是教師不可控的。比如教師的形象、氣質、風采、威望、音質、音量、音色、身體語音、反應速度等等,多數教師是不能把控的。而這些因素都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甚至左右著教學目標的達成。專家們掌握的通常是一般性規則,而每個教師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你完全按照專家的辦法去做,可能並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歸納一下,真正的專家是有造詣的,專家的知識和經驗是有價值的,是值得學習的。但是學習專家的東西不能簡單模仿,更不能直接照搬,而是應該借鑑吸收對自己有用的部分,形成自己的教學特點和獨特方法,這才是科學的態度。至於還有點對專家不服氣的情緒,那就更沒有必要的。我們不是教師嗎?取長補短的想法應該有吧?多聽聽專家們的意見總是有好處的。


雲山林風


專家去聽評教師的課,一般不上示範課。

1,他的目的是聽評課,不是業務交流,也不是專門開公開課。當然,預先約定的除外。

2,一般情況下,既然是被邀請的教育專家,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有一定能力的。但如果是上級檢查業務的,就不一定。有些人業務不咋地,照樣指手畫腳,一幅莫測高深的樣子,表面上挺唬人的,但內行一聽也只能一笑置之,因為他是上級,他是所謂專家。

喜歡我的回答的,請您點個贊👍,謝謝😜


子木老師講語文


這個提議很好,贊!專家在聽課、評課前親自上一節課,讓老師們聽聽專家課、看看專家的課,而且是隨機上一節,而不是提前準備多少天那種排練課、表演課,然後再聽老師的課,最後,專家和老師一起參照專家的課來講評老師的課。這種教研活動才受歡迎。其實,專家先給老師們打個樣,立個標杆,讓教師們看到自己的差距,專家的評價才有說服力。


白雪清風


這些人喜歡折騰老師,一知半解還是小事,用領導身份欺負一線工作者的更可恨,這兩年流行作為,誰都想作為一把,於是就叫起校管站的閒養人員陪同一起推門聽課干擾課堂,由於天氣熱也由於中午喝了酒,這些人居然聽著聽聽著在課堂上睡著了,點評課時盡把責任推給上課教師,大發脾氣說:連專家都聽不懂,成人聽起都會睡覺,你說學生會有興趣聽嗎?……真是可笑之極,一線辛苦夠了,還被這些人指指點點,評優表先它們竊取成績自己報,績效職稱它們高,好處它們佔盡,還拿學生分數的排名扣老師們的績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