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我們先一起來通過這個視頻感受一下他那靈活的小手勢和敏捷的小身板——


他叫羅文源,現讀小學五年級,每到週末都會到叔叔店裡幫忙修車,看這熟練的身手,擰、轉、撥、拍,各式工具用得有模有樣,嫻熟程度堪比修車店的老師傅,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到的。


據瞭解,羅文源5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學修電動車,他對這些非常感興趣,經常看著看著就學會了。


羅文源說,修車是他的愛好,應付一般小毛病不成問題,連顧客都誇他修得好。


有些家長也許會擔心,這不會耽誤孩子的學習嗎?

而事實上,羅文源的成績並沒有因為週末的“不好好學習”而下降,反而一直都保持在班級前五名。

修車技術嫻熟,成績優秀,有耐心、責任心、上進心,妥妥一枚“別人家的孩子”,連人民日報都贊他“技多不壓身”。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不少網友評論:10歲時我在幹嗎?


別說10歲了,現在很多成年人都不懂維修,家裡的電動車、馬桶、門鎖等壞了,除了找師傅幫忙別無他法。


其實,很多小孩在這個年紀都喜歡拆這拆那搞破壞,正確引導的話可以將這種破壞力轉化為探索的慾望和創造力。但如果沒有對孩子“破壞力”的包容,就不會有孩子創造力的提升。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更有生命力


腦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動手能力的強弱與腦前額葉的發育密切相關,動手能力越強的孩子腦前額葉發育越好。


而腦前額葉的功能包括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是與智力密切相關的重要腦區。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也指出:兒童最早是通過動作來發展思維的,越喜歡動手越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12歲的鄒奇奇,被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她在TED演講裡說道:

“小孩子可能會有滿腦子的奇思妙想和積極的想法,拓寬了可能性的疆界,大人中還有多少人會有這種想法並相信它的可能性?”


每個孩子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偶爾會做出一些讓大人無法理解的事,這都是孩子成長中再正常不過的事。當孩子這樣做時,作為家長,不要阻攔,請允許他“亂來”。


浙江衢州的學生饒依珂從小就是個閒不住的孩子。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小時候,她看見爸爸修理家裡的電器物品,自己也要上前試一試。她喜歡拆玩具,到處搞破壞。上到房頂的電燈,下到拖地的拖把,她都不放過,都要動手拆一拆,裝一裝。

別的父母可能早就把孩子打一頓,勒令孩子不許再搞破壞了,可饒依珂的父母沒有這樣做,而是讓她“破壞”,欣賞她的“破壞”,甚至還很有耐心地教她“怎麼破壞”。

2018年,她獲得第18屆“明天小小科學家”稱號。要知道,這一殊榮,全國僅有3個名額,比每年的清華北大名額還少得多

孩子的有些行為,有父母眼中看似“亂來”,但真的是對成長無害,甚至有益的。

小時候,詹青雲成績很差,經常倒數,上了初中又迷上武俠小說。

寒暑假的時候,她廢寢忘食地看武俠小說,父母由著她,給了她最大的自由。正因如此,才有了她在《奇葩說》裡對金庸武俠的信手拈來。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從學渣,到哈佛大學博士;從一個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到今天“別人家的孩子”。


詹青雲的成功活在標準答案之外,她有許多“無用”的愛好,有很多“放肆”的時候。

孩子因“放肆”而快樂,因包容而成長。

一項發表在《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期刊上的研究發現:


喜歡打破規則的、沒大沒小的孩子,往往比聽話的孩子在長大後更加富有。

不僅是物質上,更是精神上的。

不逼迫孩子聽話,不禁錮孩子的思想,讓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得以釋放,孩子才能充滿盎然的生命力,給父母更多的驚喜。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更獨立


大家還記得北大學子王猛(化名)嗎?執意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聞,曾經引發全網熱議。

王猛,自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曾是四川某地的高考理科狀元,考上了北京大學,就讀的是最好的專業之一,本科畢業後考上美國排名前50的名校的研究生。


他是世俗標準中最成功的孩子,但在成功的榮耀背後,是他一直疼痛滴血的成長: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從小到大,他選擇穿什麼衣服的權利都沒有,所有衣服都是母親根據自己的喜好來置辦。

一切的學習、生活,全由父母把控,完全沒有自己的娛樂,稍走偏一點,都會被父母立即阻止,遭到嚴厲斥責。

王猛說:“如今,而立之年,我依然內心敏感,不善交際,猶如一個情感上的孤兒。”

他是父母的愛子,但更是父母操縱在手心的木偶。他不可以有自己的主見,不可以違背父母的意願,他是老師眼中的優等生,父母眼中的“聽話”孩子,但他一天都沒有做過真正的自己。

不敢讓孩子“亂來”,逼著孩子循規蹈矩地走每一步,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最終結果只有兩敗俱傷。

英國倫敦大學做過一項研究,他們發現: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感較強,幸福指數較低。


曾有一個刷屏視頻《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講了一箇中國留學生想讓外國朋友嚐嚐番茄炒蛋,自己不會做,只好打電話求助媽媽。


電話裡教不會,媽媽只好凌晨四點起床,用視頻指導他完成。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這個留學生遭到無數人的吐槽,為他的不自立,也為他不懂得體恤父母。


很多家長望子成龍,將教育重心放在書本知識上,卻忽略了生活技能的教育,這也是近年來“巨嬰”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國外則與我們相反,很多外國父母熱衷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比如芬蘭,特別重視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14歲的孩子就要學習家政、烹飪、木工、金工、剪裁、縫紉等與實踐相關的課程,確保孩子將來能夠照顧自己和家人。


再比如德國,幾乎家家戶戶家裡都有螺絲刀、鉗子、小儀表、量尺等,從木工、瓦工到鉗工、焊工,各式工具應有盡有。


當孩子好奇時,大人就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刷牆、鋪地板等,教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小就得到動手鍛鍊的孩子,顯然更勤快,更能解決現實問題,獨立生活能力也更強。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更自信


羅文源修電動車的事蹟傳到學校後,老師和同學都誇他厲害。他笑得很自豪,說:“我要學更多的知識……這就是一種正向刺激。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孩子利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價值,贏得了認可,巨大的成就感不僅刺激他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他的自信心。


大家都知道黃磊的女兒黃多多,從小為法國電影《小王子》配音、參與巴黎Bonpoint大秀、與何炅一起合作賴聲川導演的話劇《水中之書》……她的優秀是有目共睹的。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連詩書滿腹的汪涵,也曾經在天天向上中與黃磊請教育兒經:“多多這麼聰明,從小有沒有通過一些特殊的方式去開發智力?”


黃磊說得很簡單:“做手工和畫畫!”


是啊,人類有一雙靈巧的雙手,所以有了文明,與動物區別開來。孩子從小就有一雙靈巧的手,也會更聰明、更自信、有更美好的未來。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越早越好


如何培養呢?


1. 豐富孩子的生活,創造實踐機會


黃磊的女兒黃多多歷來被人稱讚:會彈鋼琴、翻譯英語、演話劇、畫畫等,青春少女樣樣紅。


有人可能會說,明星有錢和資源富養孩子,所以她有更多成才的可能。


事實上,多多還會烤蛋糕、做飯、織帽子。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類似的實踐機會,我們普通家庭完全可以實現。比如讓孩子學做飯、幹家務、收拾房間、做陶瓷、做創意手工DIY、玩桌面玩具等。但凡需要動手的事情,都可以讓孩子試試。


這不僅鍛鍊他的動手能力,也賦予孩子更多成長的樂趣。


2. 切忌打擊,要多鼓勵


孩子親自動手做一件事時,一定是很興奮的,哪怕他做得不好,家長也不要打擊,反而要多鼓勵他,引導他用更好的方式完成。


霍思燕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嗯哼第一次做果汁時,將藍莓和櫻桃直接放在水裡,一點都不好喝。可霍思燕還是違心地誇果汁“好喝”,順勢引導他學用榨汁機。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如果說親手DIY是一種樂趣,那麼家長的鼓勵就是孩子堅持下去的最好助力。


3. 陪孩子一起體驗動手的樂趣


不是每次行動都會有收穫,孩子想做的事不一定順利,甚至會因為失敗而氣餒,父母的協助就是他繼續下去的勇氣。


泰國有一個公益短片,小女孩想學種豆芽,媽媽幫她買好種子、花盆和肥料,跟她一起播種。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第一次種豆芽沒成功,孩子一臉不快,媽媽又買了相關書籍,跟孩子一起研讀,然後按照書中的方法再種。


第二次仍然失敗,孩子更氣餒了,媽媽又想辦法,還帶孩子到野外取河水再種。


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媽媽一次次陪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後,豆芽種成功了,不畏失敗的孩子也成功考取了博士學位,被保送出國進修。


家長陪孩子一起動手,既協助,又陪伴,不時給孩子加油打氣,孩子才有繼續下去的動力。


這個協作的過程,其實也是教孩子應對挫折的過程,有家長陪伴的孩子不畏艱難,才敢挑戰更大的勝利。

10歲男孩週末修車獲人民日報點贊,網友評論:“我小時候在幹嘛”


生活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技能。未來的社會,僅僅擁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講實幹、重實踐。

詩人於戈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孩子的未來需要知識去填充,更需要實踐去豐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