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我们先一起来通过这个视频感受一下他那灵活的小手势和敏捷的小身板——


他叫罗文源,现读小学五年级,每到周末都会到叔叔店里帮忙修车,看这熟练的身手,拧、转、拨、拍,各式工具用得有模有样,娴熟程度堪比修车店的老师傅,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


据了解,罗文源5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修电动车,他对这些非常感兴趣,经常看着看着就学会了。


罗文源说,修车是他的爱好,应付一般小毛病不成问题,连顾客都夸他修得好。


有些家长也许会担心,这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吗?

而事实上,罗文源的成绩并没有因为周末的“不好好学习”而下降,反而一直都保持在班级前五名。

修车技术娴熟,成绩优秀,有耐心、责任心、上进心,妥妥一枚“别人家的孩子”,连人民日报都赞他“技多不压身”。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不少网友评论:10岁时我在干吗?


别说10岁了,现在很多成年人都不懂维修,家里的电动车、马桶、门锁等坏了,除了找师傅帮忙别无他法。


其实,很多小孩在这个年纪都喜欢拆这拆那搞破坏,正确引导的话可以将这种破坏力转化为探索的欲望和创造力。但如果没有对孩子“破坏力”的包容,就不会有孩子创造力的提升。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更有生命力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动手能力的强弱与脑前额叶的发育密切相关,动手能力越强的孩子脑前额叶发育越好。


而脑前额叶的功能包括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是与智力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儿童最早是通过动作来发展思维的,越喜欢动手越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12岁的邹奇奇,被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她在TED演讲里说道:

“小孩子可能会有满脑子的奇思妙想和积极的想法,拓宽了可能性的疆界,大人中还有多少人会有这种想法并相信它的可能性?”


每个孩子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偶尔会做出一些让大人无法理解的事,这都是孩子成长中再正常不过的事。当孩子这样做时,作为家长,不要阻拦,请允许他“乱来”。


浙江衢州的学生饶依珂从小就是个闲不住的孩子。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小时候,她看见爸爸修理家里的电器物品,自己也要上前试一试。她喜欢拆玩具,到处搞破坏。上到房顶的电灯,下到拖地的拖把,她都不放过,都要动手拆一拆,装一装。

别的父母可能早就把孩子打一顿,勒令孩子不许再搞破坏了,可饶依珂的父母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她“破坏”,欣赏她的“破坏”,甚至还很有耐心地教她“怎么破坏”。

2018年,她获得第18届“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要知道,这一殊荣,全国仅有3个名额,比每年的清华北大名额还少得多

孩子的有些行为,有父母眼中看似“乱来”,但真的是对成长无害,甚至有益的。

小时候,詹青云成绩很差,经常倒数,上了初中又迷上武侠小说。

寒暑假的时候,她废寝忘食地看武侠小说,父母由着她,给了她最大的自由。正因如此,才有了她在《奇葩说》里对金庸武侠的信手拈来。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从学渣,到哈佛大学博士;从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到今天“别人家的孩子”。


詹青云的成功活在标准答案之外,她有许多“无用”的爱好,有很多“放肆”的时候。

孩子因“放肆”而快乐,因包容而成长。

一项发表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期刊上的研究发现:


喜欢打破规则的、没大没小的孩子,往往比听话的孩子在长大后更加富有。

不仅是物质上,更是精神上的。

不逼迫孩子听话,不禁锢孩子的思想,让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得以释放,孩子才能充满盎然的生命力,给父母更多的惊喜。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更独立


大家还记得北大学子王猛(化名)吗?执意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曾经引发全网热议。

王猛,自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曾是四川某地的高考理科状元,考上了北京大学,就读的是最好的专业之一,本科毕业后考上美国排名前50的名校的研究生。


他是世俗标准中最成功的孩子,但在成功的荣耀背后,是他一直疼痛滴血的成长: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从小到大,他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利都没有,所有衣服都是母亲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置办。

一切的学习、生活,全由父母把控,完全没有自己的娱乐,稍走偏一点,都会被父母立即阻止,遭到严厉斥责。

王猛说:“如今,而立之年,我依然内心敏感,不善交际,犹如一个情感上的孤儿。”

他是父母的爱子,但更是父母操纵在手心的木偶。他不可以有自己的主见,不可以违背父母的意愿,他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父母眼中的“听话”孩子,但他一天都没有做过真正的自己。

不敢让孩子“乱来”,逼着孩子循规蹈矩地走每一步,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最终结果只有两败俱伤。

英国伦敦大学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长大后独立性较差,依赖感较强,幸福指数较低。


曾有一个刷屏视频《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讲了一个中国留学生想让外国朋友尝尝番茄炒蛋,自己不会做,只好打电话求助妈妈。


电话里教不会,妈妈只好凌晨四点起床,用视频指导他完成。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这个留学生遭到无数人的吐槽,为他的不自立,也为他不懂得体恤父母。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将教育重心放在书本知识上,却忽略了生活技能的教育,这也是近年来“巨婴”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国外则与我们相反,很多外国父母热衷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比如芬兰,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14岁的孩子就要学习家政、烹饪、木工、金工、剪裁、缝纫等与实践相关的课程,确保孩子将来能够照顾自己和家人。


再比如德国,几乎家家户户家里都有螺丝刀、钳子、小仪表、量尺等,从木工、瓦工到钳工、焊工,各式工具应有尽有。


当孩子好奇时,大人就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刷墙、铺地板等,教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小就得到动手锻炼的孩子,显然更勤快,更能解决现实问题,独立生活能力也更强。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更自信


罗文源修电动车的事迹传到学校后,老师和同学都夸他厉害。他笑得很自豪,说:“我要学更多的知识……这就是一种正向刺激。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孩子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价值,赢得了认可,巨大的成就感不仅刺激他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大家都知道黄磊的女儿黄多多,从小为法国电影《小王子》配音、参与巴黎Bonpoint大秀、与何炅一起合作赖声川导演的话剧《水中之书》……她的优秀是有目共睹的。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连诗书满腹的汪涵,也曾经在天天向上中与黄磊请教育儿经:“多多这么聪明,从小有没有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去开发智力?”


黄磊说得很简单:“做手工和画画!”


是啊,人类有一双灵巧的双手,所以有了文明,与动物区别开来。孩子从小就有一双灵巧的手,也会更聪明、更自信、有更美好的未来。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越早越好


如何培养呢?


1. 丰富孩子的生活,创造实践机会


黄磊的女儿黄多多历来被人称赞:会弹钢琴、翻译英语、演话剧、画画等,青春少女样样红。


有人可能会说,明星有钱和资源富养孩子,所以她有更多成才的可能。


事实上,多多还会烤蛋糕、做饭、织帽子。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类似的实践机会,我们普通家庭完全可以实现。比如让孩子学做饭、干家务、收拾房间、做陶瓷、做创意手工DIY、玩桌面玩具等。但凡需要动手的事情,都可以让孩子试试。


这不仅锻炼他的动手能力,也赋予孩子更多成长的乐趣。


2. 切忌打击,要多鼓励


孩子亲自动手做一件事时,一定是很兴奋的,哪怕他做得不好,家长也不要打击,反而要多鼓励他,引导他用更好的方式完成。


霍思燕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嗯哼第一次做果汁时,将蓝莓和樱桃直接放在水里,一点都不好喝。可霍思燕还是违心地夸果汁“好喝”,顺势引导他学用榨汁机。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如果说亲手DIY是一种乐趣,那么家长的鼓励就是孩子坚持下去的最好助力。


3. 陪孩子一起体验动手的乐趣


不是每次行动都会有收获,孩子想做的事不一定顺利,甚至会因为失败而气馁,父母的协助就是他继续下去的勇气。


泰国有一个公益短片,小女孩想学种豆芽,妈妈帮她买好种子、花盆和肥料,跟她一起播种。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第一次种豆芽没成功,孩子一脸不快,妈妈又买了相关书籍,跟孩子一起研读,然后按照书中的方法再种。


第二次仍然失败,孩子更气馁了,妈妈又想办法,还带孩子到野外取河水再种。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妈妈一次次陪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豆芽种成功了,不畏失败的孩子也成功考取了博士学位,被保送出国进修。


家长陪孩子一起动手,既协助,又陪伴,不时给孩子加油打气,孩子才有继续下去的动力。


这个协作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孩子应对挫折的过程,有家长陪伴的孩子不畏艰难,才敢挑战更大的胜利。

10岁男孩周末修车获人民日报点赞,网友评论:“我小时候在干嘛”


生活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能。未来的社会,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讲实干、重实践。

诗人于戈说:“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孩子的未来需要知识去填充,更需要实践去丰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