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本茂一道考題都沒出,為什麼卻讓億萬玩家無師自通網絡遊戲

倘若讓孩子學會“遊戲人生”,何愁孩子的人生“被遊戲”!

曾被權威雜誌評選為世界最出色的遊戲設計師的宮本茂,沒有出過一道考題,為什麼卻讓億萬玩家無師自通了他的遊戲規則,併為之深度痴迷?我們如果能弄清楚網遊的迷人之處,甚至“以毒攻毒”,把學習生活“遊戲化”,會不會讓孩子戒除網癮,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去呢?我想您真正明白遊戲的設計原理後,會找到答案的。

青少年上網成癮已成了當今社會的一個大問題。本文將結合自己戒除網癮以及幫助孩子戒除網癮的經歷,從網癮是如何形成的、網癮有哪些危害、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網癮、網遊為什麼會引人入勝、如何戒除網癮五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希望對家有網癮少年的朋友有所幫助。

宮本茂一道考題都沒出,為什麼卻讓億萬玩家無師自通網絡遊戲

當前,沉迷手機遊戲和動漫的兒童越來越多



一 網癮是如何形成的

網癮又稱網絡過度使用症,主要是指長時間沉迷於網絡,對其他正常的事情都沒有過多的興趣,甚至厭煩學習、運動、社交,從而影響身心健康的一種病症。臨床研究發現,網癮的高發人群多為青少年,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為2:1。

據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早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網民中初中生網癮比例最高,達23.2%。隨著電子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和電子產品進入千家萬戶,青少年乃至兒童網癮所佔比例越來越高。網癮的主要表現依次為網絡遊戲、聊天社交、觀看視頻音頻和小說等。據新華社發佈的一項調查,網遊成癮佔網癮青少年的47.9%。

網癮的形成主要有內因、外因兩個大的方面:

(一)從內因來說,有兩個方面

一是生理方面,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意識較弱化,理解判斷力差,自控能力差,對新鮮事物尤其是網絡遊戲、娛樂平臺、色情內容和網絡聊天等充滿了好奇,喜歡尋求刺激、驚險和浪漫,自然就會形成網癮。二是心理方面,每個人尤其是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讚揚,希望自己某些方面超越別人,獲得足夠的成就感、榮譽感。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些青少年現實中會受到挫折,在現實的學習、社會、社交中得不到滿足和褒獎,使得這些孩子轉而追求網絡世界的刺激和滿足感。

(二)從外因來說,有兩個方面

一是社會環境的影響,學校、小區周邊隨處可見的網吧,對不諳世事的青少年具有很大誘惑力。就像有飲酒嗜好的人,如果身邊放滿了各種酒、聚集著眾多酒友,你讓他不飲酒簡直不可能。一些網絡遊戲設計及不法網絡平臺運營的初衷,就是貼合青少年的身心特點,一步步引誘他們逐步上癮。二是家庭教育的影響

,一些家長或是忙於生意、工作沒時間陪孩子,或是因學習成績對孩子動輒打罵、挖苦,使得孩子在現實中得不到親人的陪伴、肯定、讚揚和體貼,便會向虛擬的網絡世界去尋求慰藉;再就是一些家長經常看電視、上網、玩手機,無形中也成了孩子的負面榜樣。

因此,孩子一旦染上網癮,不能簡單的一味責怪他們。要知道這也是一種“病”(心理、行為方面不可控的表現),靠責罰不僅起不了多大作用,反而容易將他們推向叛逆的道路。

宮本茂一道考題都沒出,為什麼卻讓億萬玩家無師自通網絡遊戲

帶孩子的家長在玩手機,無形中會讓孩子效仿



二 網癮有哪些危害

美國心理學家金伯利.揚指出:網絡正以瘋狂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就像酗酒、吸毒、賭博等傳統的不良嗜好,網癮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各種嚴重的破壞性影響,導致家庭離異、工作和學習效率下降,失業甚至犯罪等社會問題。尤其是青少年上網者,沉迷網絡不能自拔的現象日益增多,使網癮日漸成為一種“社會病”。

青少年一旦染上網癮,不只是影響學習成績,更有嚴重的身體和心理影響!

(一)網癮對青少年生理的影響

宮本茂一道考題都沒出,為什麼卻讓億萬玩家無師自通網絡遊戲

網癮影響青少年身體健康


1.頻繁地通過電子產品訪問社交網絡、玩遊戲、獲取信息會給人的大腦帶來源源不斷的新信息,使大腦中的多巴胺分泌持續增多,學習、鍛鍊等其他活動對人的吸引力就大大降低。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它主要負責傳遞興奮的信息。黃賭毒、網絡遊戲之所以讓人成癮,就是因為它們讓大腦產生了大量的多巴胺。科學研究表明,多巴胺過多分泌,則會嚴重影響大腦發育。

2.網癮會產生軀體依賴,長時間沉迷於網絡可導致情緒低落、視力下降、肩背肌肉勞損、睡眠節奏紊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網則出現失眠、頭痛、注重力不集中、消化不良、噁心厭食、體重下降。嚴重者還會導致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甚至誘發心血管疾病、焦慮症、抑鬱症等。據報道,近年來因長時間上網引發重大疾病甚至暴斃的青少年逐漸增多。一旦強行阻止孩子上網,則會引發孩子暴怒,甚至做出極端行為,媒體不止一次報道過網癮少年傷人甚至殺人的悲劇。

(二)網癮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

宮本茂一道考題都沒出,為什麼卻讓億萬玩家無師自通網絡遊戲

網癮影響人的情緒


長時間上網會使青少年迷戀於虛擬世界,導致自我封閉,與現實產生隔閡,影響其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使其產生情緒低落、遇事悲看、態度消極等現象,會導致精神障礙、心理異常等問題和疾病,不利於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確三觀的塑造。

另外,網癮也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網絡遊戲的一些殺戮情節也會導致青少年受“角色扮演效應”的影響,出現道德意識弱化、法律觀念淡薄、違法犯罪等問題。因此,網癮問題必須引起家長乃至全社會高度重視,治療青少年網癮刻不容緩。


三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染上網癮

針對孩子上網問題,家長不要輕易給孩子下“網癮”定論,以免引起孩子的恐慌。要結合科學依據進行合理判斷。當然,即使孩子產生了網癮,也不要大驚小怪,防止孩子產生心理陰影。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金伯利.揚的觀點,只要孩子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即可判定他產生了“網癮”。

1.做其他事情時心神不寧,總是想著去上網;

2.有戒斷現象,即每當不能上網時會感到煩躁不安、情緒低落或無所適從;

3.覺得在網上比在現實生活中更快樂或更能實現自我,只有上網時才看到他是快樂的。

有些孩子並沒有產生嚴重的網絡依賴問題,但是也要注意他是否有網癮傾向。網癮傾向的測量方法是:只要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即屬於網癮傾向:

1. 控制不了自己的上網時間,實際上網時間往往比自己預期的時間長;

2. 撒謊,向親人隱瞞自己的上網時間。

宮本茂一道考題都沒出,為什麼卻讓億萬玩家無師自通網絡遊戲

有了網癮,青少年往往對正常的學習生活不感興趣



四 網遊為什麼會引人入勝

因網絡遊戲成癮是最難以戒除的,並且在網癮中佔據主導地位,這裡主要從網遊成癮方面來探討網癮問題。《遊戲改變世界》的作者簡·麥格尼格爾提出過遊戲的四大決定性特徵,即:目標、規則、反饋系統、自願參與。

(一)關於網絡遊戲設定的“目標”

每種遊戲都有一個十分誘人的目標,如賺取積分、晉升等級、拯救“公主”、攀登頂峰、消除障礙、成功通關等等,並且大目標套著小目標,設計得一步步引人入勝。這些目標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挑戰性,達成目標後,玩家自會獲得滿滿的成就感。這類似於學生受到學校老師的表彰表揚後也會產生榮譽感。

但是,遊戲的成就感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達到的,只要玩家上網,選擇適合自己的遊戲,幾分鐘、幾十分鐘他就會產生滿足感。而由於學習上的目標如學期評獎、畢業考試等,由於競爭激烈往往難以達到,並且時間跨度長,大部分學生很難及時獲得足夠的成就感。

宮本茂一道考題都沒出,為什麼卻讓億萬玩家無師自通網絡遊戲

王者榮耀


(二)關於網絡遊戲設定的“規則”

遊戲規則即為達成目標所做的限制。這種規則根據遊戲的難度級別逐步增加。剛開始是一些淺顯、簡單的規則,待玩家通關後就逐步增加並隱藏規則,吸引玩家一步步去探索未知的可能空間。如,在競技遊戲中,有些遊戲目標是摧毀對方的城堡,遊戲的設計者限制了實現目標最明顯的方式,增設了防禦塔、士兵、陷阱等障礙,把實現目標的路徑決定權交給玩家,你可以走A線,也可以走B線,甚至走C線也能達成目標,使得遊戲變得充滿不確定性,這種刺激就非常強烈。就像我們釣魚一樣,寧可在未知的野塘邊坐一天一無所獲,也不願在熟悉的養魚池不空杆地釣著大小均等的同種魚。這是因為充滿未知的活動更吸引人。

而學習的規則明顯地擺在那兒:紀律、課堂、守時、作業都是統一的,要達成獲獎的目標只能一個途徑-—努力學習,也需要忍耐機械重複和長時間的努力堅持,並且最終達成目標受表彰的是很少的一些人。我們怎麼能夠讓孩子從心裡只顧學習而不想網遊呢?

宮本茂一道考題都沒出,為什麼卻讓億萬玩家無師自通網絡遊戲

許多遊戲規則不唯一,玩法多種多樣


(三)關於網絡遊戲設定的“反饋機制”

網遊的反饋機制是比較及時的、具體量化的、個性化的,你任何時候都能看到自己的分數變化、級別情況,並且這種變化到目標之間的差距都有明顯的數據顯示。這就刺激玩家及時調節、跟進,保持不斷地接近目標。同時,這種反饋也是在暗示玩家:目標就在那裡,你一步步接近就能實現。當然,網遊設計者也會把大目標分成若干小目標,以便玩家能經常感受到實現目標的快感。更要命的是,網遊具有的聲光電提示要完勝老師家長的一句“你真棒”,這種刺激感是全方位的、衝擊著玩家的所有感官的。

課堂教學的反饋則比較滯後。義務教育階段不提倡考試打分,不提倡成績排名,學生就無法準確知道自己的學習情況;一個班級眾多學生,老師不可能做到實時反饋、更不可能給每個人都反饋學習情況;學習小目標、大目標與長遠目標的聯繫少並且不緊密,學生難以知道自己是否一定能實現目標、離實現目標還有多少差距,他就不可能及時調整和改進自己的學習。


宮本茂一道考題都沒出,為什麼卻讓億萬玩家無師自通網絡遊戲

遊戲的反饋實時刺激著玩家的“賭徒心理”,贏了想繼續贏,輸了想扳回


(四)關於網絡遊戲的“自願參與”

有人給遊戲這樣定義:遊戲就是自願克服不必要的障礙。

任何一種遊戲都是玩家自願參與或不參與的。正是有了這種自主性,玩家才能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遊戲、自由選擇遊戲時間。如此一來,熟悉遊戲規則、挑戰遊戲難度就成了一種樂趣。

而教育則有諸多因素是強迫的。學校規定了各種紀律,老師規定了各種作業,家長規定了學生的學習目標。很多時候,學生的學習都是外部力量的驅使。而強迫往往是引起反感的主要原因。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老人被午休時間踢打垃圾桶的“熊孩子”們吵得十分心煩。他開始是斥責“熊孩子”,但這些孩子表面上服從了,暗地裡卻鬧騰的更歡了。被折騰夠的老人想了一個辦法,他拿出一些零花錢給這些“熊孩子”,請求他們每天按時踢打垃圾桶。然後,慢慢減少給“熊孩子”的零花錢,直至取消了付錢。剛開始還好,隨著收穫的減少,“熊孩子”鬧意見了:怎麼錢越給越少,便減少了踢打垃圾桶的次數。最後得不到錢時,“熊孩子”不幹了:再也不給這個老頭踢打垃圾桶了。老人的目的也達到了。這充分說明,是選擇遊戲還是選擇學習,有時候取決於是外部強迫還是自願。

宮本茂一道考題都沒出,為什麼卻讓億萬玩家無師自通網絡遊戲

被書籍逼得厭煩的小女孩



五 如何戒除網癮

為了幫孩子戒除網癮,有些家長用打罵的方式,有些家長用講道理的方式,有些家長採用強制的方式,有些家長甚至求助於心理醫生、網癮治療機構......最後發現,單一的不科學的戒除網癮方法效果甚微,事後孩子的網癮經常復發。如果遇到不正規的網癮治療機構發生人身傷害甚至死亡事件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教育心理專報認為,只有堅持教育引導、循序漸進、隔斷網遊、轉移方向相結合,嘗試把學習生活變得“遊戲化”,才能有效地幫孩子快速戒除網癮。

(一)我和孩子經歷過網癮併成功戒除

我曾經對網遊“夠級”上癮,即造成了頸椎問題,也影響了孩子。我試過斷網、“寫血書”等方法,都不管用。後來,我利用“小目標實現法”和“21天效應”,通過發展釣魚、寫作和健身愛好,終於戒除了網癮。(下文會具體講這些方法)

我的孩子在高中階段就曾迷戀上手機遊戲,導致學習成績有所下降,身體狀況也處於亞健康狀態。為了使他戒除網癮,我試過講道理、定製度、搞懲罰等各種方法,但是效果都不理想。經過不斷的探討和摸索,同時結合我戒除網癮的體會,我利用“小目標實現法” 和“21天效應”,並帶領孩子健身,同時參照遊戲原理使孩子的學習生活“遊戲化”。經過三個多月的監督與陪伴,孩子成功戒除網癮,投入到緊張有序的學習中,後來順利考入清華大學。

宮本茂一道考題都沒出,為什麼卻讓億萬玩家無師自通網絡遊戲

心理學推崇的“21天法則”


(二)關於戒除網癮的方法

1.曉之以理,靠情感疏導。家長對網癮孩子要做好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使之明白人生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三觀,確立人生髮展目標,使孩子才明白家長的苦心,才會對自己的前途負責而願意戒除網癮。切記不要簡單粗暴地打罵、強制,這樣對叛逆期的孩子往往會適得其反,極有可能引發嚴重的身心問題。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明白事理的,這一點家長不難做到。

2.適應青少年心理特點,戒除網癮循序漸進。萬事開頭難,家長不要一下子讓孩子斷網。網癮成了孩子的精神支柱,一下子讓他徹底戒除,他總會有不甘心理。在孩子明白道理後,要適應孩子的心理特點,先給他定個小目標,讓他一個星期不玩試試。然後輔之以正面激勵,使之對戰勝不良習慣有成就感,從而堅定信心完成下一個小目標。接下來,按照“21天效應”“90天定律”,可以讓孩子循序漸進堅持戒除網癮,孩子的生理心理一定會起到積極的變化,很容易逐漸擺脫網絡控制。

據研究,大腦構築一條新的神經通道需要21天時間。所以,人的行為暗示,經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而90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習慣的形成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一7天,這個階段你必須不時提醒自己注意改變,並刻意要求自己。因為你一不留意,你的壞情緒、壞毛病就會浮出水面,讓你又回到從前。你在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的同時,也許會感到很不自然、很不舒服,然而,這種“不自然、不舒服”是正常的。 第二階段:7—21天,經過一週的刻意要求,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你不可大意,一不留神,你的壞情緒、壞毛病還會再來破壞你,讓你回到從前。所以,你還要刻意提醒自己,要求自己。 第三階段:21一90天,這一階段是習慣的穩定期,它會使新習慣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這個階段,你已經不必刻意要求自己,它已經像你抬手看錶一樣的自然了。

3.制定制度,隔斷網遊。正如戒毒的人要遠離毒品一樣,戒除網癮期間一定要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事前在孩子明白網癮危害的情況下,與孩子協商一致,家裡可以暫時斷網,讓孩子自覺交出電子產品,監督孩子不去網吧。對於缺乏自制力的孩子來說,這點至關重要。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看似低級但卻簡單有效的遠離網癮辦法。一旦孩子有了自制力,再幫他制定一些上網的規則,即可引導孩子合理健康地使用網絡。

4.發展興趣愛好,充實孩子的學習生活。戒除網癮的同時,一定要引導孩子發展替代網遊的學習生活方式,比如讀書、發展興趣愛好、健身、旅行等等,讓孩子的課餘生活豐富多彩。最關鍵的是,要利用網遊的四大特點,使孩子的學習生活“遊戲化”,幫助孩子的學習、生活過得刺激而有意義。可以讓孩子自己定好人生大目標,再幫助孩子分解成一個個容易實現的小目標,每個目標都列出攻克計劃;培養孩子健康的興趣愛好;幫助孩子制定規則(當然包括不斷的獎勵和適度的懲罰);及時記錄孩子的學習生活變化(可參考股票曲線圖),給孩子量化反饋,並分析離目標的差距和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做好這幾個方面,孩子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逐漸高漲,才能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養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結束語

首先,戒除網癮最關鍵的是邁出第一步,家長一定不要定太高目標,要讓孩子樂於接受才能步步深入。

其次,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建立“遊戲化”的生活方式,及時幫助孩子達成學習生活目標,及時反饋信息,讓孩子在學習生活中找到成就感,戒除網癮就不再困難。

★作者: ,分享科學教子方法,剖析優質教育案例,解決家庭教育困惑,關注教育事業發展。歡迎關注,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