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成都龙泉还藏着这样一座百年宗祠!

旧时,成都城区并不十分大,而拥有的祠堂却不少,以祠堂命名的街道也不鲜见。随着历史的变迁,那些祠堂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唯有街名留存,并载入史册。


成都祠堂知多少

在成都,以祠堂命名的街道,如昭忠祠、祠堂街、邱家祠,看似不多,实则却不少,而且,每一处祠堂都有一个家族的故事。


随着历史的变迁,旧城的改造,很多祠堂早已没了踪影,人们也只能凭借街名来想象了,甚至再过多少年,也就根本无知了。如今,在锦江区龙王庙正街上的邱家祠是这个城市所剩不多祠堂之一,它是一个三进祠堂,始建于同治七九年(1868年)。


那么,旧时成都市区内到底有多少祠堂,他们又都分别是哪一个家族的呢?


据史料上记载,成都西顺城街上有刘氏、壁氏、张氏、叶氏四家祠堂;九龙巷有韩式、谢氏、苏氏、温氏;东打铜街有陈氏、刘氏、杨氏、林氏;东锦江街有谢氏、王氏、洪氏;文庙前街有罗氏、张氏、曾氏;西半边街有李氏、张氏、陈氏;西玉龙街有李氏、张氏、周氏。


在《成都竹枝词》里,对成都众多祠堂有这样的描述“多半祠堂是粤东,周钟邱叶白刘冯,杨曾廖赖家家有,冬至齐来来拜祖公。”也就是说,这些祠堂建筑样式多以岭南样式为主,可见移民文化在这里有了充分体现。


另据《成都通览》记载,在清代,成都城区内就有各姓祠堂83处之多。它们被旧时成都流传的民间歌谣所传唱着,以飨后世。


龙泉田氏祠堂

你知道吗?成都龙泉还藏着这样一座百年宗祠!

在龙泉驿区,有一座田氏支祠,始建于民国年间,现为四进四合院落,坐南朝北,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原在龙泉镇中街,因旧城改造原貌于1999年搬迁于龙泉街道公园社区沿山路。田氏支祠是龙泉驿区现存唯一的名人家祠,对于研究四川近现代史及清代宗祠建筑具有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2007年8月,田氏支祠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田氏祠堂,不得不说说田家。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大潮,田家也被卷入其中。

你知道吗?成都龙泉还藏着这样一座百年宗祠!

清光绪年间,湖南武岗县有位田姓壮年,携全家老小,不远千里逃难到成都东郊龙泉驿(原属简阳县)定居。经过几代人辛勤劳作,田氏家族逐渐形成并发展,到清朝末年,在龙泉驿中街开了五间门面,一座后院的中药铺,店名“保和”、“德和”两堂。


保和堂专营膏丹丸散,德和堂设医看病拣药,后院居家兼做药材加工场所。店主田元章公为人忠厚,擅长经营,致使家业逐步发展,又颇具乡望。


田元章膝下有五子三女。长子田光禄,读私塾,学有所成,子承父业,成为药店少东家。次子田光裕,好读书善习文,颇具才华,著有《漫游记略》、《续漫游记》。曾任县知事,为官清廉,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称颂。


三子田光祥,字颂尧,先读私塾,后进新学堂,随即进入陆军学校学习,1910年参加同盟会。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返回四川跟随刘存厚,后任第二十九军军长等职。他是田氏家族中最杰出人物,为田氏家族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田颂尧一生热心兴学办教,曾先后担任成都树德中学、荫堂中学、喃薰中学、龙泉驿中学的董事长,向简阳县图书馆赠送千册图书。1949年12月彭县起义,解放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参事室参事等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龙泉区政府将田元章公故居,即德和堂、保和堂旧址作为地方文物保护单位,即原“田氏支祠”,并修葺一新,其中仍保留着田颂尧提倡家庭和睦的“荆树家风”匾额镌刻。


你知道吗?成都龙泉还藏着这样一座百年宗祠!

在龙泉山上,有一处非常别致的民国时期的建筑,名为“唯仁山庄”。田颂尧在此修建公馆,是为自己十万册图书安顿一个娴静的地方,也为潜心研究文学、讲学等使用。他的著作《唯仁论》,阐述了大同礼运,强国富民的理想。“唯仁山庄”1977年正式列入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田氏支祠原址占地面积1497.4平方米,为四进四合院落,坐南朝北。祠堂红砂石铺地,砖木结构,裙板墙,穿斗式梁架,小青瓦屋面,兽面滴水,瓦脊,中间有宝顶,有“福、禄、寿、禧”等文字。


你知道吗?成都龙泉还藏着这样一座百年宗祠!

无论是门厅、天井或披檐回廊、过厅、厢房,还是墙上镶嵌的石刻楹联,都体现出家族的兴盛和团结,“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百代笃宗盟荆树家风穰苴兵法,一诚肸蠁龙泉春露凤岭秋霜。”第一道门廊条石门框,额枋阴刻横书隶体“田氏支祠”,其下浮雕“八仙漂海”,两侧小图案记述了过去龙泉驿站车水马龙的盛况。


祠堂的价值及文化

祠堂——中国宗法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对于一个家族而言,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有“崇宗祀祖”的用途外,还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的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


你知道吗?成都龙泉还藏着这样一座百年宗祠!

祠堂一词最早在汉代出现,当时的祠堂皆建于墓所,称之为墓堂,建造比较简单,前有大门,进门即有享堂,是最早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人咸聚会议的地方。享堂后面为寝堂,是祖先的墓葬。后世的祠堂已无墓葬。


祠堂一般都比民宅大、质量也更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也就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而这些讲究都是建立祠堂的先决条件。


如安徽的鲍氏家族祠堂,除了祠堂的堂号外,还分男祠和女祠。堂内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玉容和牌位,祠堂门前还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以彰显资本并激励后辈继承和发展。华丽而庄严的祠堂正是这个家族荣耀和兴旺发达的象征。


祠堂的构成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

你知道吗?成都龙泉还藏着这样一座百年宗祠!

·单进单路的祠堂是由单座建筑(享堂)构成,是一种简式祠堂。

·两进祠堂是由祠门、享堂构成,两侧或由两厢或廊道连接,近似民居院落,侧翼有时设置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

·三进祠堂是由祠门、享堂、寝堂(或后楼)或祠门、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有时有享堂设有戏台)、享堂构成的祠堂,侧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

·四进祠堂是由祠门或门楼、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或有面向享堂的戏台)、享堂、后堂构成的祠堂,两侧可能有边路,此类祠为敕建的官祠,规格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

成都龙泉田氏支祠是四进四合,可见规模不小。


祠堂的分类

上看,根据其属性可分为庙祠、专祠、宗祠;按其性质又分为墓祠、寺院祠、书院祠、园林祠、会馆祠、忠孝节义祠、名宦乡贤祠、祭祀祠;


按其建筑目的分为公祠和私祠。所以祠堂的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的衍生了很多的门类和功能,它们千差万别,又形形色色。


由此可见,龙泉的田氏支祠之所以称其为支祠,正说明了他们先祖来自湖南,在宗祠所属的分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祠堂文化更是综合体现,其内涵和形式极其复杂,它有着歌颂英烈先贤、弘扬正气、强化家族意识、延续家族血脉、维系家族团结等重要意义。


图文 | 叶子

编审 | 赵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