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问“我们家里有没有钱”时,父母的回答很重要

几年前,朋友和老公花光所有积蓄,在燕郊边上买了一套二居室。每个月还完房贷,只能指着下个月的工资过日子。

当时朋友的儿子刚上小学,买了房子后,朋友开玩笑地跟儿子说:“以后咱们不能经常下馆子了,去超市也不能什么都买了。” 儿子听后认真地点了点头。

买完房子,朋友第一年回老家过春节,朋友的妈妈给了孩子600的压岁钱,朋友的姐姐假装认真地问孩子“把这钱给大姨好不好”,听罢孩子哇哇地大哭起来,哽咽地说我们家现在很穷,都不能去超市买东西了。

听了孩子的回答,朋友哭笑不得。后来一个合适的机会,朋友跟孩子说“我们家不是很穷,而是因为买了房子,所以钱暂时都花光了,但是马上可以挣回来,而且我们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孩子听完朋友的话,脸上立马露出了微笑。

  当孩子问“我们家里有没有钱”时,父母的回答很重要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是贫穷还是富有,但是每一位父母都在尽最大的努力,改变着家庭的命运!

10年用肩膀“扛”出一套房

前几天,这张照片火遍了朋友圈。

左手肩扛百十斤的货物,右手牵着儿子的小手,嘴里叼着烟,淡然地从重庆某批发市场的石阶上走下来。

  当孩子问“我们家里有没有钱”时,父母的回答很重要

当时这张照片的主人公冉师傅已经40岁,儿子才刚刚3岁。为了不让孩子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让妻子不再为涨价的房租、水电费,以及没办法洗澡而发愁。他每天大概肩扛一吨左右的货物,一年365天,只要商场不休息,他几乎360天都在扛货。

10年经过冉师傅的手和肩,扛出了重庆市中心一套60多平米的房子。

  当孩子问“我们家里有没有钱”时,父母的回答很重要

有人帮他计算过,扛一包货按10块钱计算:

买下这套房,他需要扛4万包货。

每天扛近一吨重的货,十年间他扛了3500吨的货。

而生长在这样一个看似贫困的家庭,却没让冉师傅的儿子冉俊超有任何的自卑感。相反他特别心疼父亲,周末写完作业,他就去市场帮父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这些年最让冉师傅快乐的一件事,就是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如今13岁的儿子,已经是一名初中生,是班里的班长兼历史委员。

32岁的人生,因为孩子才刚刚开始

在大城市漂泊,除了居无定所,面临的最大痛点就是孩子上学的问题。

当时只有中专文化和初中文化的吴迪和妻子,随公司来到上海打工。

  当孩子问“我们家里有没有钱”时,父母的回答很重要

在一次参加5岁儿子的家长会时,得知外地小孩想要在上海读高中和大学,其父母要持有引进人才类《上海居住证》,父母一方需是本科以上学历,满足这个条件的孩子可享受同上海本市常住学生同样的待遇。

听到这个消息,吴迪紧张地反复搓手,努力倾听这些话的意思。他是中专文化,妻子是初中文化,如果想让孩子在上海顺利参加中考和高考,他们夫妻其中一人要在孩子八年级前拿到本科文凭。

于是吴迪决定先参加成人自考,先考大专。之前已经体会到了大城市竞争的激励,而这次的动力全部来自于能够让孩子在上海有学上。

32岁的吴迪不仅要从新拿起书本,最大的难题就是工作和上课时间会有冲突,公司离学校有十几公里,为了上课不迟到,他都提前把工作做好,下了班,就骑着自行车拼命往学校赶。

吴迪很珍惜重新读书的机会,很少缺课,上课时总坐在前排,各科笔记记得工工整整,被班主任任命为班长,还拿过奖学金,每学期1000多元。

在儿子幼儿园毕业半年后,他拿到了大专文凭。

吴迪劝妻子也去报考大专,于是妻子去电大报了名。有一次下大雨,妻子骑着电动车往学校赶,经过一个没有路灯的路口,突然出来一辆车,吓得她几乎摔倒在地,稳住之后,又急忙地往学校赶。

后来听说政策有变,为了心里踏实,吴迪又利用3年的时间,相继拿到经济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大学学位证书。

当儿子上八年级的时候,班里因为很多孩子没有上海户口或者没有攒够积分,都相继转学回了老家。

而吴迪夫妇通过7年的努力,都拿到了本科文凭,攒够了积分,顺利让孩子在上海读上了高中。

现在政策也是一直在变,但是吴迪说,会尽最大努力让孩子继续在上海读书。

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

记得一个国外的孩子问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我有钱,但是你没有钱。

而一个中国的孩子问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的回答是:我们家的房车、存款以后都是你的。

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2种不同的人生。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平凡还是高贵,只有肯付出努力的人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境遇,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向所有平凡而努力的父母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