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化”现象为何屡禁不止?社会正在悄悄变坏?

污名化:
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动态过程,它是将群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成为在本质意义上与群体特征对应的指标物,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强势且不具污名的一方最常采用的一种策略,即“贴标签”。典型的污名化表现:黄祸论、“犹太人是低劣的人种”。

(1)某一“污名化”现象的具体内容;

“污名化”现象为何屡禁不止?社会正在悄悄变坏?

“污名化”现象


教科书级别的污名化女司机了,女性开车撞个墙都要标题特别强调女司机,并且用“失误”这个措辞严厉的词;然而同一张报纸同一版面同一页都撞死人了你猜是谁?SUV,而且用的是“不当”哦,看起来程度可比“失误”低多了吧。这张报纸,看完过两分钟,你会不会产生今天看报纸看到女司机撞死人了的记忆错觉?我觉得我会。

(2)这一“污名化”现象的发展过程;

女司机基本都是擦碰,男司机都是撞死人等,其实这个也是媒体刻意引导带来的错觉,女司机出事故被报道的概率是男司机的18倍,也就是说擦碰这种小型事故男司机不是没有,而是放到男司机身上根本就不报道了,现实里男司机擦碰的事故绝不会比女司机更少。而且报道男司机的事故时,绝大多数也都是藏在“司机”“SUV”这种主语下,男性性别被隐身了。

为什么?因为只有这种新闻,才有更高的浏览量!

为何“女司机”容易成为噱头,总是被抹黑?这跟长期以来人们对女性的偏见有关。传统观念中,女性的角色似乎更多地被定位为相夫教子,而不是跟男人一样在社会上“抛头露面”,所以驾驶汽车这种“男性化”的活动当然不适合女人。凤凰评论《自由谈》有言:将“女司机”污名化,是社会分工中“病态的男权视角”残留的产物,也是男权本位观念对女性突破垄断的排斥,其基本手法就是以偏概全。然而,除去社会上对女人开车的偏见,女司机频频惹事是其被污名化的客观原因,这一.点不容回避,也的确跟性别差异有关。研究发现,从生理、心理条件来说,女司机确实比男司机更有“马路杀手”的“特质”,但开车的坏毛病男性占据多数。

“污名化”现象为何屡禁不止?社会正在悄悄变坏?


(3)这一“污名化”现象的最终结果;

在这种数量等级极其不对等的报道下,衍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身边出现交通事故,第一反应,就是去看其中有没有女司机。如果有,就马上强化一遍刻板印象:我就知道,只有女司机能干得出这种事情来!女司机就是不行。如果没有,就算是既定事实,也可以当无事发生过一样。事故责任方都还没确定,有些人也能马上露出一副“意味深长”的表情。无需调查,无需取证,便可以立刻先入为主地认定:肯定是女司机全责!

(4)对这一“污名化”现象的个人观点、评价及其反思。

当我在百度打出女司机三个字时,就会出现女司机撞人、女司机搞笑、女司机倒车、女司机出车祸等等。都已经2020年了,我们的汽车都可以实现自动驾驶了,科技领域已经迅猛发展了,但在人文领域,却还在搞最原始的性别歧视。我觉得我们的文明真的是愚蠢,无可救药。这些女司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妈妈和女儿,姐妹和姑姨,老师和同学。他们需要开车上班,旅游,接送孩子等等。在驾驶技术方面可以评判个人好与坏,但不分男与女!做一个有思想有温度的成年人,至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该换位思考。试想有一天媒体矛头都指向男性,每天出门都被异样的眼光对待,“男司机”们受得了吗?

(5)最终提出个人解决方案,比方如何在新媒体平台、广告策

划与创意过程中提出对“污名化”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方案等等

通过上述资料的整理收集,我有以下感想:要想解决此类污名化问题最本质的解决方法是要去除性别歧视,真正做到男女平等,才能达到“女司机”污名化的去除。

方法一:媒体需避免传播刻板印象

女性的发展离不开媒体的力量,女性群体既要不断努力完善自我,淬炼女性内心强大力量,同时要善于利用媒体,并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用共同的力量影响世界、改变世界。我们不能让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立的分析思想,但好的媒体可以帮人们做到。媒体不仅应该给我们提供信息,更应该用批判性的眼光评估这些信息是如何传达给我们的。媒体积极的传播们能够帮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更平等、更包容、更公正。

方法二:推进性别平等需要女性榜样

虽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女性的观点有了更多的展示平台,然而女性的“母亲、妻子、女儿”身份,常常被认为比她自身的身份更重要,这种性别角色期待依然未曾改变。为此,我建议在媒体中展现更多关于女性科学家、女性冒险家、女性专业人士的积极表现。

媒体的他律固然非常重要,但与此同时,媒体的自律一样很重要。受众的类型决定了媒体的类型,反之亦然。而促进媒体与受众之间良性的互动,把自律、他律、媒体的素养和受众的素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解决女性形象在媒体上建构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