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康樂壽 遵循“四要知”

最近,筆者碰上一位身患重症康復後的老朋友,他的精神狀態之好,讓我大吃一驚。探究其緣由,他告訴我:“經過這場大病,我想通了,把過去那些恩恩怨怨、煩煩惱惱的事情統統拋開了。現在自己想的、與家人朋友交談的,都是開心的事、愉快的事、高興的事,這讓我始終保持心情愉快,情緒穩定。”

他的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一個人活在世上幾十年,風風雨雨中走過來,既有愉快的事,也有揪心的事。

保持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態,人體就有很強的抗病能力和抵抗力,即使患了病,稍加治療調理,也會很快康復;反之,若心理失衡、精神崩潰,就會一切皆無。

所謂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欲求康樂壽,遵循“四要知。”

欲求康樂壽   遵循“四要知”

一要知止

知止,就是要不受利慾的引誘,不做過分的奢求。

衣食住行是每個人生活之必需,提高生活水平也是每個人的願望。但不能脫離社會現實,抱有過高的要求。各人經濟狀況不同,生活條件存在一定差異,只能“量入為出”來安排生活。

作為社會一分子,我們對個人地位的高低、榮譽的大小、報酬的多寡、享受的厚薄,如能泰然處之,怡然自得,則對健康十分有益。反之,為了享樂而日夜鑽營,只能是心勞力拙,讓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負擔,損害身心健康。

“知止”,還要謹守做人的原則,不做違法亂紀、虧心悖德之事。光明磊落,慈悲為懷,與人為善,心理自然處於愉悅平衡狀態,身體機能必然和諧,即可內外不為邪氣所傷而無病。


二要知足

要知足,就要“善比”。有句話叫“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回頭一看,身邊還有挑腳漢”,心理便平衡。

只有善於知足,才能做到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富不樂極,貧不抱怨,布衣得暖勝似錦,茶飯溫飽覺香甜;名不貪,利不貪,晨笑臉,暮笑臉,時時處處欣欣然,不稱心事拋一邊。

心境如此,就沒有煩惱,沒有不滿,沒有牢騷,沒有抱怨,沒有奢求,時時生活在滿足中,焉有不益壽延年之理!


三要知己

人要有自知之明,正確認識和評估自己,經常自省自警,自我解剖;要不斷進行反思,淨化心靈,消除劣性。

不能以“我”為中心,總想以個人意志去要求和改變環境。真正懂得快樂的人,必是很會主動適應客觀世界的人;異想天開、怨天尤人者,則永遠難得歡快。

苛求於己,也無必要。對己處處苛求,必覺時時寸步難行,事事力不從心。

人到暮年,更應有自知之明的態度,不必和青壯年相比,遇事應避讓無爭,做到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理寧靜,性情豪爽,不與人爭強計勝,不自尋煩惱,更不為不快之事動肝火,終日心平氣和,寬厚待人,心理始終是泰然自若。


四要知人

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東西,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不要總是挑別人的缺點,不能求全責備。

假若你常以自己心中之“高標準”去對別人“嚴要求”,今天呵斥張三,明天嫌棄李四,總是不尊重別人,長此以往,就會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一個人如果諒人之過,念人之功,助人之短,揚人之長,厚人薄己,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友愛,生活中便能左右逢源,如魚得水,稱心如意,豈能不長壽?

如果對人挑剔,嫉人之賢,妒人之能,譏人之短,笑人之過,處處招嫌結怨,惹事生非,四面樹敵,人為地製造人際間的緊張和矛盾,必定煩惱重重,鬱鬱寡歡,生活得十分痛苦,遇事又孤立無援,難免多病命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