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與考試》高中版 高頻作文主題之“行動”導寫

疫情期間,《作文與考試》今日頭條特別刊發備考資料,請您免費閱讀,免費學!


吶喊VS行動,哪個更重要?

——高頻作文主題之“行動”導寫

□廣東省茂名市第一中學 吳彬麗

【文題】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材料一:近一年來,有一名少女爆紅。她在社交平臺上已經擁有超過430萬粉絲,很多人視她為偶像、環保鬥士。她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侃侃而談,面斥各國領導人。雖然她今年才16歲,卻已經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面,更被評為“2019年影響世界的100人”。她就是瑞典少女格蕾塔·桑伯格。

材料二:2019年9月27日,浙江小夥兒沈鈞亮代表“螞蟻森林”公益項目到聯合國總部領取最高環保榮譽獎“地球衛士獎”。“螞蟻森林”通過日常綠色出行、在線支付水電費等低碳行動積攢“綠色能量”,以種植真樹,帶動5億人參與低碳生活,並將碳減排量轉化為種植在荒漠化地區的1.22億棵真樹,其中超4成能量由95後青年貢獻。

以上兩個新聞事件在勵志中學掀起了熱議,有同學欽佩瑞典少女的敢於吶喊,有的同學則不以為然,認為中國青年默默地為地球種樹更有價值。為此,勵志中學團委舉辦了一次辯論賽,正方是“吶喊比行動更重要”,反方是“行動比吶喊更重要”。請你選擇其中一方寫一篇辯論詞,為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護,並駁斥對方的觀點。


《作文與考試》高中版  高頻作文主題之“行動”導寫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題。材料一所代表的是正方觀點,材料二所代表的是反方觀點,在論述時不能拋開兩個材料來談,而是要拿材料一中瑞典少女敢於吶喊帶來的連鎖反應來論證吶喊的重要性,拿材料二中中國青年默默種樹的缺點(杯水車薪)來駁斥反方的觀點。同樣的,如果是反方的觀點,亦是如此。

角度一:吶喊比行動更重要。吶喊意為大聲叫喊,旨在起到助威和鼓動的作用,讓更多人自發地去行動。雖然成果最終還是得行動來落實,吶喊看似非行動,卻也是行動的一種,歸為語言方面的行動,並且它比單個的行動更有力量,因為吶喊本身所具備的感召力,會帶來更多的行動,更好的結果。

角度二:行動比吶喊更重要。吶喊是有聲的,行動是無聲的,但是無聲的行動卻可以起到更有影響力的作用,因為吶喊還停留在語言上,而行動已經起到了示範的作用。沒有行動的吶喊是乏力的,沒有吶喊的行動卻一樣有著吶喊的號召力。

【推薦素材】

人物類:

1.出生於封建家庭的魯迅於1902年到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字工作。魯迅用自己的筆寫下了《狂人日記》《吶喊》《阿Q正傳》等作品,旨在國家危難時刻,喚醒愚昧的國民。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文與考試》高中版  高頻作文主題之“行動”導寫

2.鍾南山,在2003年非典肆虐的時候,他一句“把重症患者都送到我這裡來”讓大家看到了希望。他創建了“合理使用皮質激素,合理使用無創通氣,合理治療併發症”的方法治療危重SARS患者;他讓非典變得不再可怕,驅散了非典疫情的陰霾。2020年初,武漢肺炎爆發並蔓延至全國,84歲高齡的他再次掛帥出征,走在抗擊疫情最前沿。

事件類:

2019年6月,香港深陷修例風波。港獨分子在外國敵對勢力的支持下,借和平遊行集會之名,進行各種激進抗爭活動,以至於屢屢出現暴力事件,打砸商鋪,破壞道路,損毀公共財物……香港的生活秩序嚴重受到干擾。這時,有一些香港市民站了出來,清理街道;有一些香港市民站出來,把港獨廢青趕走……“一國兩制”不是一句空話,香港市民正在用切身行動捍衛著。

《作文與考試》高中版  高頻作文主題之“行動”導寫

【例文】

吶喊再響,不如行動有效

□浙江省新昌中學 林侃

瑞典少女格雷塔·桑伯格憑藉自己的言論而被視為綠色偶像、環保鬥士,進而在西方國家爆紅,甚至提名了201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可她激進的“氣候政治”依然使得中國有許多輿論對她持有負面意見——她並沒有為環保事業做出任何實質性舉措。

絕大多數中國人對於環保少女抱有反感的重要原因,正是其背後西方主流社會對於環保態度所持有的雙重標準。瑞典政府將這個少女推到了世界舞臺上,彷彿是獻出了最為新鮮血液的現代活人祭,可這樣的場景是多麼的愚昧與顢頇!格雷塔·桑伯格宣揚著重視環境的意義,大聲吶喊口號,可她倡導的行為是帶動青少年罷課;她在社交媒體上抱怨德國火車太擁擠,與大堆行李擠坐在車廂地板上,可事實是她買了最好的位置,這是張擺拍的照片,多麼諷刺。於是這麼一想,我想也許這在某個方面上,也可以說是所謂小布爾喬亞式的環保和實幹主義的環保的比較,而我更願意參與到後者中去,畢竟吶喊聲音再響,也沒有實際行動來得有效。

我堅信行動比吶喊更為重要。雖然行動無疑是更加困難和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可它可以使事務得以達到“完成”的狀態,而非只能停留在“想要完成”的程度。這便是行動超越其他步驟的一個很明顯的重要性,或者說其他所有過程被我們反覆地思考和計算,被我們加以強調,都是為了讓行動這一步驟能夠被更完整地實施。事實上,即使所有準備步驟得到了最完備、最準確的考量,判斷一項事物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行動的質量來決定的。

而像環保少女所吶喊的那樣,明明知曉原因卻行動不到位的現象,就在我們的身邊實實在在地發生。其實許多事實際上缺少的並不是宣傳和吶喊,而是我們的行動沒有到位。少女面斥各國首腦時,運用的還是那些觀念和倡導已經被許多人知曉的知識,可環境保護的局勢仍然不容樂觀。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強有力的行動。中國甘肅的八步沙集體林場,有六個老人從1981年堅持植樹到現在,一共堅守了39年,共計建造了300公里長的防護林帶。它們具有意義,不是因為在光鮮亮麗的舞臺上的反覆吶喊,而是源於許多個日月的堅定有力的行動。

當然我並非否定吶喊的作用。梁文道曾任綠色和平的董事,領導組織參與長期政策的研究和建立。這樣關注實際、富有科學性的言論自然具有足夠的力度和能量,來對社會產生更廣泛的影響。只是我們應該更多關注吶喊的作用究竟是什麼,發出吶喊是為了影響乃至最後帶動別人將這些優秀的想法付諸於行動。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如果一個人沒有有效的行動,那麼他的言論只怕也很難有足夠的力量和說服力來引導和帶動他人。反而如“螞蟻森林”這些有關環保的軟件,在傳播環保意識和知識的同時,帶動更多的人參與低碳生活,並將他們的能量轉化為種植在荒漠化地區的上億棵樹木。我想這樣的行動和吶喊,相較聚光燈下略顯蒼白的反覆陳說,無疑都更有分量。

因而無論從哪個角度上來說,行動的重要性都要高於吶喊!它幫助我們把世界改變的更好一點,使我們的言論更加有力一點,讓我們實實在在地為社會和世界作出貢獻,哪怕只是在“螞蟻森林”上捐贈了今日你行走的步數。(指導教師:張晗)

評點:這是一篇帶著辯論性質的議論文。首先,材料的設定也是為觀點不一樣的辯論寫辯論詞,因此文章在議論的同時更要清楚,辯論就是要把自己的觀點清晰、有力地傳遞給對方。所以我們更要注意參與感、在場感,這樣,才可以把觀點更好地讓大家接受和相信。作者在這一部分的處理還是比較聰明,“我堅信”“我”“我們”這樣的第一人稱的使用,使得作者將自己的論點很好地帶進了文章中。在材料的選擇上,無論是對於環保少女這一素材的拓展提升,還是引用中國六位老人堅守種樹等材料,更是錦上添花,層層推進了文章的立意和內涵。


本文刊發於《作文與考試》高中版2020年4月上旬刊

《作文與考試》高中版郵發代號:12-77

淘寶搜索店鋪名:吉林省青少年報刊總社

《作文與考試》高中版  高頻作文主題之“行動”導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