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擺脫他人期待做自己,這個終生任務誰能獨自完成?

1970年代的美國小城,白人以外的居民很少,也很難被主流社會接受。這裡住著一戶中美混血家庭,某天大女兒莉迪婭意外失蹤後被發現溺亡。2014年的美國暢銷小說《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由此展開,以家庭裡的每個成員的內心為視角去探究真相,最終找到了莉迪婭的真正死因。

雖然以死亡開頭,小說卻並不血腥。它真正講的是:人要如何走出內心困境,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擺脫他人期待做自己,這個終生任務誰能獨自完成?

尼采在《瘋狂的意義》中寫道:

不想淪為芸芸眾生的人只需做一件事,便是對自己不再懶散;他應聽從他的良知的呼喚:”成為你自己!你現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然而,要成為自己,有多少人可以做到?“知道很多道理,卻過不好自己的一生。”我們未必不明白人生,我們可能已經擁有智慧,但我們往往缺乏勇氣、缺乏力量。人生雖短,但若充滿苦難,即是漫長。要走完這漫長的一生,勇氣、力量,從哪裡來?

父母,是為我們帶來勇氣和力量的第一責任人。

但在這篇小說中,每一位父母都未能擔當得起這一責任——包括一出場就已死亡的莉迪婭的父親詹姆斯、母親瑪麗琳,詹姆斯的父母,還有瑪麗琳的母親。

詹姆斯,這位男主角,從基因上講是一位純正的中國人,但在年幼時和父母一起來到美國,拿到了美國身份,接受了美國教育。他的父親在學校做清潔、母親在廚房做幫工,除了帶一些剩飯回來,以及問問他在學校學了些什麼他們聽不懂的科目,父母無法給他任何幫助。作為在學校的第一位東方學生,他受到的質疑和側目、他對自己口音不純正的擔心、他交朋友的困難,他那對安靜本分的父母完全不瞭解。

他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多麼希望孩子和他不一樣,能夠正常融入周圍環境。然而,他有心無力。在兒子內斯與同齡人交往受挫後,他自己的內心也受到打擊,只能假裝輕鬆地告訴兒子這很正常;大女兒莉迪婭讀懂了他對自己的期待但同樣無法交上朋友,於是為了滿足他的願望每天對著只有“嘟”音的電話假裝和同學聊天。

瑪麗琳,莉迪婭的母親,是一個父親在年輕時出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她的媽媽是一位傳統的白人女性,即使獨自在家,也要保持優雅,做到她心目中好女人的樣子,有一位在主流社會表現出色的丈夫、為家人做好每一頓飯菜是她的人生追求,也是她對女兒的期待,雖然女兒的理想是做一位當時幾乎只能由男人擔當的醫生。在女兒出乎意料地嫁給一位中國人後,她失望到極點,竟然到死也沒有再聯繫過瑪麗琳。

對於自己的女兒莉迪婭,和詹姆斯一樣,她期待著孩子能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表面上看她每次給莉迪婭在學習上加料時都徵詢了她的意見,也一直在陪伴著女兒學習,但她不知道,女兒是為了得到她的愛、怕她離開自己而假裝熱愛生物和物理的,事實上,莉迪婭的學習壓力非常大。

作為父母,詹姆斯和瑪麗琳對莉迪婭不可謂不用心。然而,在自己內心的焦慮與恐懼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他們作為孩子的人生導師,沒能給予孩子們勇氣和力量。

《無聲告白》:擺脫他人期待做自己,這個終生任務誰能獨自完成?

配偶是我們在實現自我認同途中可能遇到的第二個貴人。

遺憾的是,詹姆斯和瑪麗琳自身都是需要被滋養的人,他們在對方身上看到的只是自己,沒有能力幫助對方讓內心的那個自我走出來。

初次相遇時,他們在彼此眼裡是如此地吻合自己的期待:詹姆斯渴望融入普通美國人的生活,瑪麗琳剛好是一個典型的普通美國白人;瑪麗琳渴望與眾不同,詹姆斯剛好是一眾白人教授裡面唯一的東方男性,顯得那麼獨特而迷人。

他們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但他們沒有發現,這些只是表象,內心層面,對方反而是自己想摒棄的那一部分。

有些人認為男女交往時都在尋求互補,也有些人說人還是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我想,從對方身上尋找互補和相似都沒有問題,最重要的是,內心得有對自己的認同。只有這樣,才既不會因為他人的反饋而對自己失望,也能夠在認清自己的前提下不斷豐富自己,更可以因為自己的這份篤定而給身邊的人帶來力量。

“自我認同研究之父“、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自我認同感對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他把人的一生分為八個發展階段:嬰兒期、童年早期、遊戲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老年期,每個時期都有其核心發展任務,後面階段如果發展得好,也可以彌補之前的發展不足,提供改變的機會。

在建立自我認同感最重要的階段青春期(13-18歲),詹姆斯和瑪麗琳都沒有很好地完成任務,在遇到對方後,如果他們能因為彼此的認同而打開自我,是有可能重塑自我認同感的,但可惜,即使在熱戀期間,他們也都回避了向對方坦白自己內心真實的恐懼和嚮往。

朋友、夥伴,是力量的來源之一。

在女兒死後,詹姆斯曾經短暫地從同為東方人的助教路易莎那裡獲得認同,感覺找到了自己,但那何嘗是真正的自我?不過是縮進龜殼後的自己罷了。所以,即使在衝動之下離開了妻子,他也並沒有去“臨時的情人”路易莎那裡。

莉迪婭為了”報復“哥哥內斯去上大學而拋下自己,主動與內斯不喜歡的男同學傑克交往,雖然內心的孤獨得到了緩解,但她並未由此認同自己。在生命的最後一天,當傑克向她坦白自己其實是同性戀、暗戀內斯時,受到強大沖擊的她,回顧所有的人與事,才發現對自己最重要的是向父母坦承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但她依然沒有足夠的勇氣,她選擇了划著小船去往湖心,去水裡尋找那個獲得自由的自己。

在這點上,電影《綠皮火車》的主角、黑人鋼琴家唐比較幸運。

《無聲告白》:擺脫他人期待做自己,這個終生任務誰能獨自完成?

唐是個著名的鋼琴演奏家,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著與上層社會所匹配的博士頭銜和修養,但在白人至上的年代,他的黑人身份依然給他的出行帶來困難,尤其是當他要去種族歧視嚴重的美國南部演出時,所以他聘請了一位白人做司機。這位司機雖也身處白人歧視鏈,但他很清楚這個世界有他的位置,他能按自己的意願活著,他給了唐力量,幫這位困於自己既不屬於白人也不屬於黑人的朋友完成了自我認同。

孩子也可以是自己的天使。

詹姆士和瑪麗琳最小的女兒漢娜,自小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在家裡姐姐是父母的焦點,哥哥雖然也不如姐姐那麼招待見,但他通過興趣愛好轉移了自己的焦慮。漢娜就像個隱形人,得到的愛最少,所以對愛也最渴望、最敏感。這種情形如果持續下去,估計漢娜到了青春期也很難形成良好的自我認同。她會不會離家出走尋找外面的溫暖?會不會學習某些白人少年酗酒抽菸?這些我們無從知道了,因為——

本書結尾,瑪麗琳終於意識到因為自己犯了和母親一樣的錯誤,才失去了大女兒。她希望還有機會彌補,她終於看見了漢娜。在她和漢娜擁抱的那一刻,我相信不僅漢娜得到了久違的愛,瑪麗琳也找到了救贖的入口。

同樣,詹姆斯終於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迴避“與眾不同”這個自己一直抗拒的特質,卻正是瑪麗琳內心深處的渴望,他選擇了回家,等待他的是小女兒漢娜,在和漢娜一起玩著他和莉迪婭小時候的遊戲時,他找回了那種被完全信任的感覺。

真正完善的自我認同,基於人與人的關係。

在哈佛就讀博士專業時,詹姆斯有意無意地選擇了”牛仔文化“,一個看起來是地道美國文化的課題。在他的內心,應該是希望籍此和美國產生深度鏈接吧。但可惜的是儘管成績一流,也沒能幫他謀到哈佛任教的職業,幫助他融入真實的美國社會。

他的兒子內斯,因為得不到父母關注轉而醉心於學習宇航科技,最後被哈佛大學錄取。他能否在就此大學校園實現自我認同?我們同樣不得而知。我們看到的是,書的結尾部分有這樣一句話:“某一天,當他(內斯)看到那個永遠留在傑克鼻樑上的小凸起,想要輕輕地用手指撫摸它的時候,他會想到莉迪亞。……在人生中的重要時刻,他總是想起她。儘管他還沒意識到,但這個習慣一直在內心深處召喚著他。”這句話是否意味著內斯也和傑克一樣是同性戀?我不確定。但我知道,他們和解了,籍由這份和解,他們也認同了自己。

人的一生,在任何一個階段如果能遇到一份好的關係,都是非常幸運的事,可以籍由它更健康地發展自我。如果不是那麼幸運,我們還有一些可以藉助的工具,比如興趣、愛好、職業、宗教、自然……等。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發現與定位自我,但

要實現真正完善的自我認同,離不開人與人的關係,因為,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的“自我”概念實際上就包含了他人眼中的“我”。

《無聲告白》:擺脫他人期待做自己,這個終生任務誰能獨自完成?

本書的結尾,詹姆斯和瑪麗琳都意識到了,承認自我的同時,也是認清對方需求的時刻。他們都在內心祈禱著,“還不算太晚”。

是的,還不算太晚。主人公們的結局是正面的,我們大致能看到,漢娜逐步長大有了莉迪婭的模樣,內斯和傑克成了朋友也實現了去太空的理想,詹姆斯和瑪麗琳在“黑暗中,(他們)溫柔相待,似乎明白彼此的脆弱和不堪一擊。”

人生很長,從小到老一帆風順的機率並不大。好在我們不是生活在孤島上,讓我們和親人、愛人、友人一起,認識自我、認同自我,完成這可能會持續一生的任務。


作者簡介:路西,職業顧問,願用文字記錄自己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經過的事、見過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