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中小学网课背后:“主播”和“粉丝”的累与爱

“我明明是一个老师,病毒却把我逼成了主播……”2020年春季开学季,对于全国的中小学生和老师而言绝对令人难忘。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特殊时期下,为了确保孩子们能及时学到知识,阿拉善中小学的老师们纷纷化身网络“主播”,电脑、手机、平板齐上阵,只为保证能给孩子直播一节高质量的线上课程……

阿拉善中小学网课背后:“主播”和“粉丝”的累与爱

刘婷

合格“主播”的背后是家人的支持

线上教学对学生是全新的体验,对老师也是全新的挑战。你看到的每一堂网课背后,往往需要教师们精心的准备。

3月4日,阿左旗第八小学的直播教室内,教师刘婷通过“文香录播系统+希沃云课堂”的线上教学平台,声情并茂地为学生们讲授六年级线上复习课。在直播教室的多台设备前,两名老师全程实时提供技术支持,全程助教,按教师所讲内容及时将课堂近景、全景以及板书、PPT、重点内容等画面直播给观看的学生们。

教学现场,尽管刘婷与学生们不能面对面交流,但她仍将提问、答疑等环节巧妙地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生动有趣。“教材内容如何归纳整合?怎样隔着屏幕与学生互动?在讲第一堂课之前,我的内心既激动又没底,因为这真的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刘婷告诉记者,为了让整个课堂在有限的时间里轻松流畅、知识点精准,她反复在家里模拟上课流程,给父母讲,给女儿讲,再打开视频给在外执勤的老公讲,全家人都成了她的“学生”。

“总算辛苦没有白费,第一天讲课的时候,虽然教室里没有学生,但我仍能自信的站在那里将课堂知识传授给孩子们,也过了一把当‘主播’的瘾。更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就有很多家长打来电话,为老师点赞。作为一线教师,家长的夸奖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这段经历真的很难忘。”刘婷说。

阿拉善中小学网课背后:“主播”和“粉丝”的累与爱

高国庆

完美的网课需要多次练习

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都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其中就包括体育老师。一套10分钟的课间韵律操,要让孩子们准确做出每个动作,这需要体育老师多天的准备。

3月23日起,阿左旗第一实验小学的体育老师高国庆每天都会给学生播放课间操,他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看到整体动作,他会选择一间合适的教室,邀请同事帮忙给他录制学校课间操使用的韵律操视频分解动作。

第一遍,伸展运动两只胳膊不一样高;第二遍,跳跃运动高度不够;第三遍,体转运动动作不够优美……偌大的教室里,50岁的高国庆一遍一遍地拍摄,只为得到最好的拍摄效果。对于每个课间操视频的录制,他对自己的要求苛刻至极,就是希望给孩子们呈现一堂专业的课程。“平时上课都是面对面给学生讲解各种运动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可把动态的、连贯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是从没有过的体验。”他说。

3月14日,高国庆收到录制课间操的消息时压力很大,为了让录制的视频达到最好效果,网课开课前他和女儿开启了互动练习模式。女儿负责给他拍摄、录音、剪辑,他负责编排课间韵律操、编写分解动作的录音文案。他的拍摄从家里转到校园的操场,再从操场转到教室,一堂完整的韵律操反复录制五六遍是常有的事。有了女儿的支持,他的《兔子舞》课间韵律操已经成功录制了四节,在网课开课后每天上午9点40分都会准时与学生们见面。“受疫情影响,孩子们每天外出的时间也受了限制,做好每一个韵律操的展示,可以让屏幕那头的孩子们跟着我做运动、健体魄、增强抵抗力,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大家说,线上体育课是‘一个人的孤独,一群人的狂欢’,我觉得其实是我们一群人在‘狂欢’。”他说。

阿拉善中小学网课背后:“主播”和“粉丝”的累与爱

许艺凡

“云”队课上的致敬

2020年的春天对于每一个少先队员显得尤为特殊,而可爱的少先队员们也在开学时通过“空中课堂”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开学第一周,在阿左旗第一实验小学的一间直播教室里,大队辅导员许艺凡给全校680名师生带来了一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云”队课。

在许艺凡的直播平台上,身着校服、佩戴鲜艳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们面对少先队队旗举起右手,一双双坚定、清澈的眼睛注视着队旗,用少先队最崇高的礼节向祖国致敬,向奋战在一线的“逆行者”们致敬。

直到今天,许艺凡的脑海里仍然是“云”队课那天电脑屏幕前那幅令人震撼的画面。她说:“祖国危难之际,我们阿拉善的医务人员主动请缨奔赴援鄂一线,更有多少我们不认识的英雄在这场战‘疫’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的就是全中国的安然无恙。面对他们的事迹,我热泪盈眶。屏幕前,很多孩子都感动地留下了眼泪。一次特殊的‘云’队课活动让人难忘,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树立勤奋学习的正确观念。要让孩子们知道,拥有强大的知识,才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肩负起重任贡献自己的力量。”

阿拉善中小学网课背后:“主播”和“粉丝”的累与爱

美丽娜

距家15公里的网课

“奶奶,我们可以出发了。”“好的,上车。”为了能够上网课,每天早晨,7岁的美丽娜坐在奶奶摩托车上来到15公里外的旧家中用手机搜索信号上网课。

美丽娜是阿左旗蒙古族学校的一年级学生,家住腾格里额里斯苏木特莫乌拉嘎查,由于地处沙漠腹地,家中几乎没有能覆盖的网络信号。为了能够让孙女按时上课,不耽误课程,奶奶每天骑摩托载美丽娜到苏木上有信号的地方让她上网课。就这样,她和奶奶开始了骑摩托找信号的生活。

一走就是一整天,每天来回30公里,美丽娜和奶奶谁都没喊过累。“苏木旧址的家中有网络信号,为什么不住这儿呢?不是更方便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奶奶说自从苏木迁址后,这里的家就不常住人了,所以没有暖气温度很低,她担心孙女住在这里会着凉感冒。有时候屋内温度太低,她们就会去邻居家上课。

在美丽娜的毅力和坚持下,从上网课的第一天至今,她从未缺席过一堂课,她的班主任何老师经常在班级群里夸小小的她爱学习,而她却说:“我要好好学习,以后也要当一名医生帮助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