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生产力、人才是驱动力,别偏心“洋”人才,冷落“土”人才

这些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人才,尤其是对海外留学引进的力度也是越来越大

,以至于很多优秀人才向我们国家涌入。

就拿深圳来说,在对留学归国人员的服务上不断提升,让很多留学人员回国感到了方便,为争取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从另外一方面肯定了留学的价值,也鼓励了留学海外。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却不能忽视!

那就是在大力引进出国留学人才的同时,也要让本地人才的政策齐头并进,不能厚待了“洋”人才,冷落了“土”人才。

科技是生产力、人才是驱动力,别偏心“洋”人才,冷落“土”人才

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各地都上演了人才大战,甚至有些省份为了能够得到占有“洋”气息的人才,抛出了不少诱人的福利.而这样的风向,让更多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外国人后,再回到中国工作。

似乎这样的现象,让很多人觉得奇怪,可是仔细品来,却是曾经优待下的必然结果。也许这就是一旦占有“洋”气息的人,就感觉浑身优越感的原因之一。到底是谁让沾了“洋”气息的人骄傲了?这一点也许值得我们深思。

无疑,人才应该有能力高低之分,但是却在能力判别时,不该有“洋”和“土”的区别,更不该有本地与外地的区别。

科技是生产力、人才是驱动力,别偏心“洋”人才,冷落“土”人才

诚然,有些地方制定政策,是为了更为有效地吸纳外来的人才,但是却不该以“标贴”式来区别人才,要说真要贴标签,应该是具体到某一个人才,优待某一个人才,而不是一个群体。而且人才的能力,不是说白皮肤的就一定高,也不是说黄皮肤的一定就差;更不是说留洋的就一定比本土的强。

衡量人才应该以能力为准,吸纳英才也应该如此。我们可以为人才开出优厚的福利,但是却不是因为人才的长相,也不是因为人才的国籍,更不是他们是否留洋,而应该是他们有没有这方面的学术能力,这才是他们是否有资格获得相关优厚福利的唯一指标。

因此,应该淡化“留学”人才的影响力,避免人才除能力外的其他区分,重视人才的本身价值。

简单地来说,就是要时刻铭记,定义人才必须以能力为准绳,并且在人才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服务方面,避免给人才贴上“标签”,应该保证是人才就该享有符合其能力等级下的政策红利。

科技是生产力、人才是驱动力,别偏心“洋”人才,冷落“土”人才

当然,这样的问题,想要扭转,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成功。毕竟中国对待人才的思维深入到了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在人才引进方面。就比如:就业。

很多企业不也就是以手中的文凭选人吗?可见,中国人才建设方面的道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总之,在区分人才的时候,在制定人才政策的时候,莫要让“标贴式”思维寒了人才的心。无论人才是否有过出国经历,都不该成为他享受优先权的资本。

或许,有人可能会担心要是这样,可能会打击留学的积极性,但是笔者以为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因为一旦用能力为准绳,丰厚的福利下,人才必然会想尽办法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为了获得一个留学的经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