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最開心的時候扇他一巴掌:多少父母沉醉在“偽挫折教育”?

在孩子最開心的時候扇他一巴掌:多少父母沉醉在“偽挫折教育”?

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一位父親總是喜歡在女兒最開心、或最不開心的時候打斷她、潑她冷水。

在女兒看來,打斷別人是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她希望父親可以“改正這個缺點”。

父親卻說:“我就是要讓你經常不開心,這樣你的內心才會強大,才不會遇事就崩潰掉,不然你進入社會無法生存的!”

“可是……”

在孩子最開心的時候扇他一巴掌:多少父母沉醉在“偽挫折教育”?

“小孩子如果老是不開心,就會得一種不開心的病啊……變老……”


小女孩哽咽著,喃喃自語。

童言童真,單獨看這句話還有點憨態可掬,可是結合這個場景,又覺得這個孩子太可憐了。


挫折教育≠折磨孩子

我有一個朋友,收集了許許多多的“溜溜球”

每次我們都笑他:“這不是小孩玩的嗎,而且都過時了,現在還有幾個人玩這個?”

後來我們知道,他對溜溜球的這份“執念”和小時候的經歷分不開。


在孩子最開心的時候扇他一巴掌:多少父母沉醉在“偽挫折教育”?


我們這代人小時候,溜溜球是一種非常時髦的玩意,幾乎每個小孩都會幾種花樣。

那個時候,他央求奶奶給他買了一個,幾塊錢的很普通的溜溜球,但小孩子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後來被他爸爸看到了,直接給沒收,並警告家裡人不許再給他買這種東西。

理由就是:“玩這個對你的學習一點用處沒有,沒出息!”

他爸爸可以在90年代花上千元給他買“文曲星”學習機,買當時還是win98的臺式機,但卻不願意花幾塊錢給他買個溜溜球或者一袋麥麗素。

長大後的他獨立了,終於可以想買什麼自己就能買了,但買再多的溜溜球,似乎也找不回當年那種快樂的感覺。


在孩子最開心的時候扇他一巴掌:多少父母沉醉在“偽挫折教育”?

在很多父母眼裡,孩子只要涉及到“玩”的事,一定是錯誤的、一定是要制止的。

似乎大家也都明白孩子能在玩中收穫快樂,但哪有什麼用呢?對於父母家長來說,孩子的學習才是第一位,至於開不開心,沒有那麼重要,因為我是為他好。

你不許玩這個,

你不許看這個,

你不許吃這個,

……

家長像扒洋蔥一樣,一點一點把孩子僅有的樂趣剝離,最後還要堂而皇之冠以“為你好”的名義,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有些父母說了:這有什麼啊?我小時候條件比ta差多了,不也活過來了?我也不是想玩什麼家長就讓玩啊,我這樣長大的,也這樣對孩子,有錯嗎?

有錯,當然有錯。

或許我們可以說,過度沉迷網絡遊戲是不對的,吃太多零食和飲料是不對的……但這些制止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目的不是扼殺孩子的快樂。

挫折教育,是說當一個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我們教他如何面對和解決,而不是在孩子還很開心的時候,憑空絆他一跤、扇他一嘴巴,讓他感受一下“受挫”,這不叫挫折教育,這叫折磨人。


在孩子最開心的時候扇他一巴掌:多少父母沉醉在“偽挫折教育”?


你說的狠話、做的狠事,孩子能記一輩子

在網上看到一個學校的家長會,其中一個活動是讓家長和孩子分別寫小紙條,說一說對方曾經說過什麼話或幹過什麼事讓自己最難過。

家長們寫的答案大體都是這些:

“孩子不聽話,我讓他幹什麼他偏不聽。”

“同樣的錯誤一錯再錯。”

“不好好寫作業,題總是做錯。”

“成績太差,怎麼說都不進步。”

……


而孩子們寫的答案,則是:

“考了98分,卻被罵2分哪裡去了?笨的像豬腦子!”

“我被同學打了,爸爸卻說我沒用,長大了也是沒出息……”

“我很差勁,我跟隔壁小美沒得比。”

……


在孩子最開心的時候扇他一巴掌:多少父母沉醉在“偽挫折教育”?

絕大多數父母都是真心真意愛孩子、希望孩子能過的好,但總是在不經意間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歸根結底,是因為很多父母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看得太重,甚至超過了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健康不止身體上的健康,還有心理上的健康)。

那些經常被父母責罵、否定、有意製造所謂“挫折”的孩子,內心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他們不知道是否下一秒鐘,自己最愛的爸爸媽媽又要找自己毛病了,整個人的神經都是緊繃的,更不要談什麼輕鬆和快樂。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有出息嗎?

可能吧。

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這些孩子以後學業、事業多麼有成就感,他們在童年時期的成長是不完整的,心底裡總會有那麼一塊傷疤,總覺得自己不能開心,因為一開心,感覺就離倒黴不遠了。

這塊傷口結痂後,他們中的一些人就會選擇性忘記自己的痛苦,繼續用父母那輩的教育方式去“折磨”下一代。


喪失“快樂能力”的孩子,活的更艱難

說起中國孩子是否快樂,想起來一個國外的笑話。

一個美劇裡,男主角指著畢業紀念冊跟同伴說:

“我發現20-25歲真是一個特別神奇的年齡段,有的人在上大學,有的人工作了連孩子都有了,有的人因為搶劫進了監獄,而有的人還在為晚上出去聚餐而打電話徵求父母同意。”

這是一個有點黑色幽默的橋段,最後那類晚上吃飯還要給父母打電話詢問意見的人,指的就是亞裔留學生。

在很多人眼中,中國孩子絕對聰明,智商高,學習好,而且很懂禮貌。

但缺點就是,不太會享受生活,而且太依賴父母。

我想替這些孩子說句話,不是他們依賴父母,而是父母對他們的掌控太多,導致他們獨立太晚。

能說父母不愛孩子嗎?當然愛

只是,沒找對方法。


當初看爸爸去哪兒的時候,特別心疼胡軍的兒子。

小小年紀,表情總是一臉嚴肅+凝重,自己難受了也不敢哭,不願意說。

後來知道,胡軍和兒子的關係十分緊張,在家幾乎說不上幾句話,胡軍總是對他很嚴厲,所以才帶他參加這個節目“磨鍊磨鍊”。

但隨著慢慢相處,胡軍發現自己好像錯了。

在孩子最開心的時候扇他一巴掌:多少父母沉醉在“偽挫折教育”?


隨著胡軍爸爸的態度柔軟,兒子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父子間的關係越來越親密:


在孩子最開心的時候扇他一巴掌:多少父母沉醉在“偽挫折教育”?

但是,你能說這個孩子因為變開心所以就散漫了嗎?並沒有,他還是那個會照顧弟弟妹妹、通情達理的小男子漢,只不過他更快樂了,這難道不好嗎?

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胡皓康這樣的好爸爸、好父親。

看過一個網友描述自己的經歷:

“小時候特別喜歡足球,有一次考試考了全班第一,爸爸終於答應帶自己去看一場比賽。


比賽現場和看電視不一樣,氣氛太熱烈了,第一次感受那麼大的場面,就想跟著別人一起尖叫!歡呼!但是每次都被我爸用眼神或語言制止。


中場,觀眾席在玩人浪,我也想參與進去,但是剛站起來就被我爸一把按在椅子上,周圍人也都注意到了,讓我記憶猶新。


不能說這件事對我傷害多大,但說一點影響沒有是不可能的。以至於多年後的現在,不管是球賽還是派對現場,只要是需要熱烈氣氛的場所,我都會感覺不自在,有點不知所措,甚至連鼓掌都要猶豫一下。”


在孩子最開心的時候扇他一巴掌:多少父母沉醉在“偽挫折教育”?


總被家長“打壓”的孩子,不敢開心,更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快樂的情緒,不僅整個人會活的很壓抑,還會影響今後的人際交往和學習工作。

所以,家長們,不要再覺得打壓孩子的快樂是一種多麼棒的教育方式了,這除了讓孩子難受沒有其他好處。

挫折教育,不是讓我們人為製造一堆碎石子扔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讓他們摔跤,而是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面對著條路上出現的溝溝坎坎,並在孩子遇到重大困難時給予他們源源不斷的愛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