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素有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之美譽

哈爾濱


哈爾濱-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素有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之美譽


哈爾濱是中國東北的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它以獨特的建築特色和城市風貌馳名中外,素有“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之美譽。1994年1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哈爾濱成為第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哈爾濱的名城特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中西交融的城市文化、獨具特色的空間格局、豐富的革命遺址。

一、中西交融的城市文化

哈爾濱城市文化是在北方寒地文化、本土地域文化、民族傳統文化及西方外來文化的共同作用和影響下形成的。在多元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哈爾濱市產生了一大批不同形式、不同風格、建築質量及藝術價值較高的歷史建築,形成了具有鮮明外來文化特徵的歷史空間和歷史環境,羸得了哈爾濱市“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的美譽;固有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哈爾濱市多元文化的建構也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文廟、極樂寺的建立和其它具有民族特點的建築,作為一種平衡的力量使哈爾濱留下了清晰的民族文化印記,民族文化的影響還使哈爾濱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商業文化,並有了“獨冠關東”的美稱。多元文化的相互作用還形成了獨具特色建築、空間形式及生活方式,如將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空間模式和歐洲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相嫁接的集仿式“中華巴洛克式”風格街區,構成了中西文化相融合的空間例證,體現了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城市特質。

二、獨具特色的空間格局

哈爾濱的城市格局不同於歐洲及我國的其它城市,是以相對封閉的三個核心發展起來的,各區風貌獨特。南崗主要是以大直街、紅軍街形成的十字軸線為載體,新藝術運動、俄羅斯式、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為基調的鐵路行政辦公、高級住宅為主的兼有商業中心的綜合風貌區。道里主要是以中央大街為中心,以多種流派建築形成的國際性商貿、中高級住宅、外國人聚居的綜合風貌區,是哈爾濱多元文化與商業中心。道外主要是以靖宇大街為中心,是哈爾濱民族經濟的發祥地,構成了傳統商市風貌區。

各區的道路格局也自成體系。南崗採用方格網、放射線和弧曲線相結合的道路網布局形式,在全城的制高點——車站街(今紅軍街)和大直街交叉處設置廣場,廣場位於全城的制高點,廣場中心建造了聖·尼古拉大教堂(已拆除),成為全城視線的焦點,並控制了整體城市風貌。形成的是花園城市的形態與肌理特徵。道里形成的是適合東北寒冷地區商業店鋪的東西向街坊長、南北向街坊短的格子狀道路格局。道外採取院落式的佈局和開放式街道相結合的模式,街道網絡具有魚骨式的特色。

三、豐富的革命遺址

哈爾濱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近代哈爾濱一直是反帝、反侵略的陣地,也曾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活動地,是我國傳播馬列主義思想較早的地區之一。早在1910年至1912年同盟會會員熊成基、梁延斌、陶玉春、王澤巨、李範五等革命志士先後在哈爾濱從事反帝反封建活動,1917年成立了哈爾濱工兵蘇維埃,1919年周恩來就來哈爾濱從事革命活動,以後李大釗、翟秋白、羅章龍等相繼來哈爾濱從事革命活動。1923年哈爾濱建立了東北第一個黨小組,劉少奇、陳譚秋先後到哈爾濱領導工人活動,1929年以後哈爾濱一直是中共滿洲省委所在地。在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又是東北人民抗日的中心,保留了一批如趙一曼、李兆麟、楊靖宇等民族英雄活動紀念遺蹟。

這些建築與街區不僅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而且也具有重大的技術和藝術價值,是哈爾濱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內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