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鎮老街 一處時光停滯的地方

彭鎮老街 一處時光停滯的地方


彭鎮老街 一處時光停滯的地方

四川學習平臺2020-02-13

訂閱

灰瓦白牆磚木結構的建築,像是30年前老照相館的經典黑白作品,定格在永恆的記憶和歷史歲月裡……這便是被納入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地標的彭鎮老街,它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老街”“觀音閣老茶館”和“水碼頭”,形成一巷、一閣、一碼頭的獨特風景。

彭鎮老街 一處時光停滯的地方


圖為彭鎮老街

新街的活力老街的記憶

彭鎮自古便是商家必爭之地,尤其是鎮域內的一條老街,88歲的周建根大爺說,老街的名字叫“新街”,曾經都是連排的木質建築,經常發生火災,一燒起來大半條街就沒有了。後來,聰明的建築師傅就修建了風火牆,以此阻擋火勢的蔓延。之後,新建的街道再沒有發生過連燒半條街的情況,“新街”也因此而得名。

還未走進“新街”,一股老建築特有的木質氣味便撲面襲來。只見灰色的瓦,白色的牆,木板與木柱把牆面分隔成規則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案,一眼望去像是黑白鏡框鑲嵌在牆體裡。這樣的歷史人文場所,總會把人們的思緒帶回到那段純真的童年時代。

彭鎮老街 一處時光停滯的地方


圖為彭鎮老街上的建築

據老街居民彭大爺介紹,老街的建築精華集中在楊柳河的“新街”和“觀音閣”一帶,“新街”街道上空“長出”屋簷封閉天庭,臨河半邊街,枕河而居的吊腳樓那叫一個有看頭。那時候,“新街”依地形而建,高高矮矮,拐彎抹角,寬窄不一,雜亂有序,尺度空間設計合理,穿行其間,古樸的大街小巷如同迷宮,房簷屋角或藏於古榕樹下,時隱時現。

彭鎮居民周建根大爺告訴我們,彭鎮每逢單日為趕場天,市場主要分佈在橋頭河邊馬市壩、斗笠市街、下沿河街、永豐街及新街等,尤以橋頭河邊馬市壩街最為集中。在熱鬧的集市上,雞鴨禽蛋、五穀雜糧、農資日雜、種子菜秧、瓜果蔬菜、菸葉竹編,以及各種小百貨商品應有盡有。

飲歲月茶聽世間事

據當地老人講,彭鎮觀音閣老茶館是彭鎮百年前一場大火中唯一倖存下來的房屋。而觀音閣的由來,則與距離老茶館不到3米的一座橋有關。曾經,這裡有一座橋,叫“第一橋”,它因夏秋季節河水猛漲,波濤洶湧,兩岸村民渡河險難而建。乾隆28年(1763年),當時的知縣徐樾體恤民情,在其倡導下建了該橋,並沉一石雕牛於岸邊震水,留存於楊柳河邊的道路下。

在建橋初期,徐樾為震住湍急的河水,專門修建閣樓,請了一尊觀音菩薩回來,併為閣樓取名“止水”。楊柳河下游波濤洶湧,過往船隻都會將船隻停靠在水碼頭休整一番。有一天,樂山船幫一艘航運船載著一尊關羽木雕像前往溫江,在距離“第一橋”僅一步之遙時,再也拉不動了,無奈之下,大夥只能將關羽木雕像抬上了岸,並修建“關帝廟”供奉起來。

彭鎮老街 一處時光停滯的地方


圖為人民橋

後來,“第一橋”被洪水沖毀,在1971年改建為“人民大橋”,距離原址30米。而“人民大橋”的旁邊就是觀音閣老茶館,周建根大爺是喝著老茶館的茶水長大的,時至今日,他每天一大早都會捏著根長長的葉子菸杆,哼著川劇慢悠悠地步行到老茶館喝早茶,擺完一通龍門陣後,他才到旁邊的館裡吃早餐,完了又去老茶館喝茶。

彭鎮老街 一處時光停滯的地方


圖為老茶館裡的茶客

周大爺說,過去的老茶館承載著很多功能,也是“傳播信息”的平臺。人們進茶館不僅為飲茶,也為了把自己的信息告訴別人,又從他人那裡獲得更多的新信息,大家把這一功能叫做“擺龍門陣”;茶館也有“斷案”功能,這一項極特殊的功能,有人叫它“民間法院”。鄉民們起了糾紛,逢“場”時可以到茶館裡去“講理”;茶館也有文化功能,雖然不是文化活動的場所,但在那裡可以吟詩、作畫、談心,可以觀賞川劇、四川清音、說唱等。

輕搖時光守望歲月

彭鎮老街簡潔明快的建築立面、樸素淡雅的格調獨樹一幟,全木質結構的穿鬥式古建築具有濃郁的古老的川西民居風格,它沒有過分的喧囂,沒有流動的炫目,人們的生活休閒恬靜。

彭鎮老街 一處時光停滯的地方


圖為彭鎮老街

“給我稱5塊錢的水面,我孫子在家裡等著吃……”在永豐街尹家麵坊,家住彭鎮場的羅婆婆說,這家麵坊的東西實在,味道也巴適,早就是這裡的老顧客了。

說起老街的尹家麵坊,它還入選了成都市第十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65歲的尹顯均是麵坊的主人,從他口裡得知,原來這家麵坊已有41年的歷史了。“每天來來往往的人大多都是熟客,吃得多了,也有了感情。”尹顯均說,經常會有遊客到老茶館拍照片,偶爾也會到他的老麵坊拍照,“一來二往,鄉鄰鄉親的畫面也形成了老街裡一道靚麗的風景……”

彭鎮老街 一處時光停滯的地方


圖為彭鎮老街鐵匠鋪

與尹顯均同樣守望在老街的還有鐵匠。77歲的老鐵匠何德明說,從他祖爺爺在老街成立第一家鐵匠鋪開始,他們就一直沒離開過這條街,“我爺爺的手藝是我祖爺爺傳給他的。”何德明說,他從12歲開始跟著父親學打鐵,如今他已經把這門手藝傳給了兒子和女婿,“我在這裡待了65年,這條街和這門手藝養活了我們6代人,不容易呀。”

與尹顯均和何德明一樣對老街有深厚感情的還有許許多多的居民,他們在老街的寧靜和詩意中,靜靜地品味著流動的時光,享受著如同世外桃園般靜謐的生活。

如今,歲月褪去往昔的鉛華,楊柳河大樹參天,兩岸樹林茂密的楊樹和榕樹相互輝映,與碼頭半邊街上一色吊腳樓、茶坊、店鋪混成氣象,“新街”“觀音閣”和水碼頭緊密相連,形成一巷、一閣、一碼頭的獨特風景,構成不與都市爭繁華的平民逍遙生活,彷如與世隔絕,安寧祥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