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啟蒙文言文是哪一篇,有哪些經歷值得分享?

李勇材


我在年青的時候,也曾經有很多夢,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是我的美夢之一,讀初中時學的第一篇古文到現在一直能背,《智子疑鄰》。原文如下: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智子疑鄰,是一個成語典故,出自《韓非子·說難》中的《顏則旭篇》,作者是韓非(韓非子)(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在《韓非子》裡。它的意思是:宋國有個富人,有一天下雨那個富人家的牆被毀壞。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築它,一定會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麼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他家人很讚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乾的。故事背景:春秋時代。這則故事通常告訴我們聽取別人的意見要選擇正確的,而不要看提意見的人與自己的關係,對人不可以持偏見。

當年不好好讀書,不用心學習,覺得除了讀書上課,其他都是好玩的事,雖然能背誦原文,知曉文意,卻不能解文章背後的深意和哲理,僅僅是感受了古文的行文志述,用字精到,隨著年歲的漸長和知識的積累,才慢慢的懂得古文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的特點和以形表意,言盡意無窮的魅力。


陸於敬


我認為您題目中的“文言文”指的應該是散文、論、賦、記、駢文等形式,因為詩詞也屬文言文範疇內,這樣的話基本上都是床前明月光之類的了。

大多數人接觸最早的應該還是《三字經》、《千字文》之類的,我總感覺自己小時候上學沒有學過,可是現在聽說好多孩子都學習《三字經》,可見這應該是大多數人接觸最早的,畢竟是三大啟蒙讀物之一,從這點也可以看出文化傳統的傳承,所以,我十分贊成以《三字經》最為學習文言文的啟蒙讀物,相對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道德方面的培養。

言歸正傳,您問的是哪一篇,可見您的側重點文章類,也就是類似《過秦論》、《滕王閣序》、《阿房宮賦》這類文言文,很明顯,我舉例的都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我認為大多數不是很喜歡文學的朋友,接觸文言文,都是從中學語文課本開始的,至少我記得我小時候沒學過文言文,《晏子使楚》好像是小學學的,貌似學的也是譯文,咱就不糾結於此了,也很有可能是我記錯了。

不過聽說現在小學就學習文言文了,而且還大量增加了古詩詞的篇幅,至少我是比較贊成這個做法的,從小接觸國學,有利於古典文化的傳承及發揚,當然也可能有弊端,不過應該是利大於弊,就不討論這個了。

本人還算喜歡古漢語,您問啟蒙是哪篇,我真的記不清了,我就說說我最喜歡哪篇吧,也正是這篇文章真正的引起了我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六國論》

我記不清具體是哪年級的課文了,不過正是《過秦論》使我真正的喜歡上了文言文。

一、內容

可能和我的興趣有關係,我比較喜歡歷史,《六國論》中提到的內容我很感興趣。

二、文體

可能是理工男的原因,我很喜歡“論”這個文體,類似於現在的議論文,《六國論》寫的有理有據,至少是把我給說服了,而且還言簡意賅。

三、語言

雖然是論,但是寫的朗朗上口,我記性不好,這是我唯一自行背誦全文的一篇。感覺通篇沒有半句廢話,每句話都很重要。

四、作者

三蘇中的老爸,學生時代覺得三蘇可厲害了,也是喜歡此篇文章的原因。

經驗分享

我覺得還是多讀吧,覺得枯燥可以選擇寓言類的古文閱讀,然後一定要購買工具書,最起碼得有一本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最開始先追求直譯,注重常用字詞的意思及用法,我覺得學習進度應該還是蠻快的。


語留人


我所讀的啟蒙文言文是《兩小兒辯日》,大概四年級的時候,解讀五年級的教材看到的。記憶深刻啊,摘抄見下: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文螢之


推薦一下《百喻經》,這是一部高僧寫的用來講經說道的經書,但是故事淺顯易懂,作為文言文啟蒙讀物很適合。

《百喻經》

,全稱《百句譬喻經》,是用寓言以申教誡的

部著作。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蕭齊天竺

藏法師求那毗地譯。《百喻經》稱“百喻”,就是

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現存的譬喻故事只有九

十八篇;

之所以稱之為“百”,有兩種說法,一就整數而

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頌共為百則。

《百喻經》全文兩萬餘字,結構形式單一,每篇

都採用兩步式,第一步是講故事,是引子,第二

步是比喻,闡述一個佛學義理。它從梵文譯成漢

文,距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此經一經

流傳,就受到閱讀者的歡迎。

本書於十二部經中,屬於譬喻一類,每篇都有喻

和法兩部分合成。喻是一篇簡短的寓言,法是本

篇寓言所顯示的教誡。這些寓言主要描寫幽默可

笑的事情,有很犀利的諷刺性,也可以作笑話

抽取其中的幾則來看看

(一)愚人食鹽喻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

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

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

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譬彼外道

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或經七日或十五

日。徒自困餓,無益於道。如彼愚人,以鹽美故

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復爾。

(二)愚人集牛乳喻

昔有愚人將會賓客,欲集牛乳以擬供設而作是

念:我今若豫於日日中[谷-禾+牛]取牛乳,牛乳

漸多,卒無安處,或復酢敗。不如即就牛腹盛

之,待臨會時當頓[谷-禾+牛取。作是念已,便

捉悖牛母子各系異處。卻後一月,爾乃設會迎置

賓客,方牽牛來欲取乳。而此牛乳即幹無有,時

為眾賓或瞋或笑。愚人亦爾。欲修佈施,方言

待我大有之時,然後頓施。未及聚頃,或為縣官

水火盜賊之所侵奪,或卒命終不及時施。彼亦如是。

(三)以梨打頭破喻

有愚人頭上無毛。時有一人以梨打頭,乃至二

三,悉皆傷破。時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

人見已而語之言:何不避去,乃往受打致使頭

破。愚人答言∶如彼人者,惰慢恃力痴無智慧

見我頭上無有發毛,謂為是石,以梨打我,頭破

乃爾。傍人語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為痴

也。汝若不痴,為他所打乃至頭破,不知逃避。

比丘亦爾。不能具修信戒聞慧,但整威儀以招利

養。如彼愚人被他打頭不知避去,乃至傷破,反

謂他痴。此比丘者亦復如是。




廣東閃耀新星


我的啟蒙文言文是沈復的《童趣》。

這是一篇小孩子天真無邪的遊戲想象文。當時上初一的我,在學習的時候就佩服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人神往,讓人好奇。

裡面寫到的蚊子變鶴,趨煙雲遊;二蟲相鬥,蛤蟆飛吞之,無一不趣味橫生。

想起這篇課文,我就想起了我的初中語文老師,是個時而嚴厲,時而幽默的人。當時他還打趣我們:“回家以後可以試試躲進草叢裡,親身體驗一下。[憨笑]”我當時聽了這話,心裡想的都是癩蛤蟆,體驗不體驗的反而不怎麼重要。於是放學回家就鑽進了草叢中,結果被各種蟲子咬了一身,哭喪著臉回家[淚奔]什麼蛤蟆,影子都沒見著。

這篇文言文不僅帶動了我童年的好奇心,更是增加了我對古文的興趣,以前小學的我對古文都是頭痛不已的,自從有了《童趣》,平添了幾分樂趣。雖然,最後還是敗給了“全文背誦”這四個字[笑哭]

我現在大學畢業了,小學的古文記不得什麼,只記得一些古詩,反而我記得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初中的《童趣》。



小璆球


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以犢攻毒


增廣賢文,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阿Q如也


半部《論語》治天下


崇立一二


剛上初中時,遇到第一篇文言文就是《為學》。至今不明白,對初學者來說,當時是從什麼角度安排這篇文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