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李惠森

一位鄉村教師,以博大的愛資助7名孤兒和18名貧困學生上學,造就了6名大學生——25個孩子一個“爸”。


不久前,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袁橋初級中學教師李惠森與袁橋社區的孤兒俞亞甜結成幫扶對子,濃濃的愛滋潤著少女心田。這是李惠森20年來幫扶的第25名貧困學生。


鄉村教師李惠森

言傳身教,母親點亮善良心燈


李惠森出生在搬經鎮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幼時家境貧寒,父母靠耕種七八畝土地維持生計。他的母親是位心地善良、樸實厚道的農村婦女,雖不識字,但愛憎分明,有很強的正義感。


還在童年時代,母親就給他留下一幕幕抹不去的印記:每日清晨,幾兩大米摻和大麥糝兒煮了一鍋粥,開鍋時,母親總是撈一碗珍珠似的米粒送給鄰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冰天雪地,他也曾親眼目睹母親脫下帶著體溫的棉襖遮蓋在渾身顫抖、蜷縮在牆角邊的乞丐身上。有一年夏天,電閃雷鳴,母親置自家門前曬著的衣服於不顧,搶在暴雨來臨前將鄰里曬場上的玉米堆起,再用塑料薄膜和草簾蓋得嚴嚴實實……幼學如漆,母親成了李惠森最崇拜的人。


在李惠森讀初中、高中階段,他時常發現班上有兩種對象退學:一是因病退學,二是因家庭貧困輟學。對前者,他愛莫能助;對後者,他曾靠勤工儉學所得使兩名失學同學重返校園,受到父母和老師的讚賞。


1992年,李惠森考取了鹽城師範專科學校體育專業。上大學期間,李惠森一天三頓通常是開水泡饅頭,而師範生每個月30多元的伙食補貼,他多數用來資助學校附近的貧困孩子。“是母親的言傳身教感染了我。”李惠森記得母親常說,“人在做,天在看,要多做善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持續關愛,貧困生圓了大學夢


1996年,李惠森大學畢業回到家鄉當了一名中學體育教師。他之所以走上愛心助學之路,源於一名營養不良的貧困學生。那是一堂體育課,李惠森發現一個叫陳浩的學生因病沒有參加體育訓練。課後,他從班主任那裡瞭解到,陳浩父親去世多年,母親肢殘,不能下地幹活,母子二人靠鄰里接濟維持生活。因營養不良,陳浩體質相當差,而且由於家庭貧困面臨失學。聽說了陳浩的境遇,李惠森心裡很不是滋味。


第二天,李惠森帶著兩隻老母雞、20多隻草雞蛋、10多本勵志書籍來到陳浩家。“知識改變命運,讀書改變人生。”李惠森拉著陳浩的手鼓勵說,“堅強起來,陽光總在風雨後,我做你的後盾!”

鄉村教師李惠森

這次走訪,陳浩成了李惠森揮之不去的牽掛,他也因此成了陳浩家中的常客。往後的日子裡,他為陳浩家不停地奔波忙碌:送大米、麵粉,添置洗衣機、電飯鍋;請村委會協助為陳浩家修好破舊屋面;並且,他還承擔了陳浩的學雜費和基本生活費……陳浩進入高中後,李惠森持續關注其學習生活,不間斷給予經濟資助,使其以高分考入重點大學。如今,陳浩在北京一家建築設計院工作。吃水不忘挖井人。陳浩每次回家探親都要帶著妻兒登門看望李惠森。“沒有王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陳浩總是這樣對妻兒說。


枯木逢春,多個孤兒有了“爸”


李曉娟(化名)是個苦命孩子,從小與祖父母相依為命。而他的祖父右腿殘疾,祖母患股骨頭壞死,常年臥床不起,家境十分貧寒。2011年9月,13歲的李曉娟進入袁橋初中就讀。李惠森瞭解其家庭處境後,主動為他繳納了伙食費,還時不時地給他送去日用品、學習用品等,鼓勵他樂觀地對待生活。


週末,李惠森將李曉娟帶回家,讓他感受家的溫暖;節假日,他與李曉娟手拉手一同外出旅遊,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那一張張照片留下了李曉娟久違的笑容,那一陣陣歡聲笑語抹去了李曉娟曾經的心結,那一聲聲親切的“李爸爸”詮釋了跨越血緣的母愛。

這麼多年,李惠森還通過當地的綠葉義工、青草社等民間公益組織,有機會接觸並資助了多名孤兒和貧困學生。


家住江安鎮的葛仁玲,父母因病相繼去世,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2012年,李惠森開始結對資助葛仁玲。2015年,葛仁玲喜錄東南大學,李惠森更是像“媽媽”一樣為他添置新衣服、行李箱,並一同坐車護送他到校。“‘李爸爸’是我最親的人,我永遠忘不了他。”一直以來,葛仁玲都對李惠森心存感恩。


宗海濤(化名)同樣是個不幸的孩子,父親離家出走後至今杳無音信,母親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家庭的貧困導致他的求學之路異常波折。2013年,宗海濤進入袁橋初中後,李惠森向他伸出了溫暖之手。他不但為宗海濤提供四季衣服,連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營養品等都一一安排到位,解決了孩子的後顧之憂。如今,宗海濤在如城上高中,成績優異。


大愛無邊,付出真情收穫快樂

“付出是能帶給人快樂的,時間久了這種快樂將昇華成一種‘癮’。”或許由於真的上了“癮”,李惠森還把他的溫暖之手伸向了千里之外的雲南貧困山區。


2011年底,李惠森通過雲南一家公益組織掌握到10名山區貧困學生的資料,從此踏上了跨越千里的愛心之旅。“那裡的初中生只需400元就可以完成一年的學業,對我來說,這筆錢是力所能及的。”5年來,李惠森按時給那10名學生匯去助學金,還源源不斷地給他們郵寄裝有文具盒、復讀機和圖書的“愛心包裹”,鼓勵他們發奮學習。令李惠森十分欣慰的是,他資助的一名山區學生去年考上了大學,收穫了改變命運的機遇。


20年來,作為一名普通鄉村教師的李惠森,以博大的母愛資助7名孤兒和18名貧困學生上學,造就了6名大學生,這段路飽含著他的一片真情。值得一提的是,李惠森的本職工作也乾得很出色。他精通三門球,曾多次為學校捧回榮譽。近年來,他先後被評為市“優秀工會積極分子”、“優秀社團指導老師”等,2015年被市政府記三等功。


鄉村教師李惠森

“回過頭來看,這20年,我有得有失。我將很多時間和精力花在了那些孩子身上,收穫到的是別人無法體會的快樂,這種快樂是用再多的金錢也換不到的。”李惠森說,他付出是自願的,不圖任何回報,在他心目中,孩子們那一聲聲親切的“李爸爸”,就是對他最貼心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