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朱自清父子關係並沒《背影》中的好,也曾有“骨肉間的仇視”

朱自清的《背影》,是我們從小就學習的一篇課文,描寫了父子之間深厚的感情。他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子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買橘子這件平凡的小事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以上是我們對《背影》這篇課文的印象,但其實,這篇課文背後還有更多的故事。原來朱自清與他爸爸朱鴻鈞的關係,曾有著“骨肉間的仇視”。


原來朱自清父子關係並沒《背影》中的好,也曾有“骨肉間的仇視”

朱鴻鈞與他的兒孫們,後排左二為朱自清


課文開頭寫道“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文末也寫道“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上學時對這兩處就有過疑惑,比如:既然父子親情深厚,為何不相見的時間能長達二年餘?父親對兒子的愛如此細膩真摯,為何會發脾氣,對兒子“不同往日”?

新與舊的碰撞

朱自清(1898年—1948年),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深受五四精神的影響,主張自由平等與進步。

朱鴻鈞(1869年—1945年),朱自清的父親。是個讀書人。曾在江蘇等地做官,1917年沒了差使,陷入落魄,封建思想嚴重,主張父為子綱。

父親朱鴻鈞是帶有濃重封建色彩的父親,他雖愛兒子,但並不多表露,而且很嚴厲,隨意操縱兒子生活。1912年,父親在朱自清十四歲的時候,就把他的婚姻定了下來。十八歲的時候,在父母要求下,朱自清就順從了這樁包辦婚姻。


原來朱自清父子關係並沒《背影》中的好,也曾有“骨肉間的仇視”

1916年朱自清與武鍾謙結婚,圖為武鍾謙像


1916年,朱自清考進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賦閒”,家中負債累累。1920年,朱自清為減輕家裡負擔,從北大提前畢業,回母校揚州八中任職。1921年,父親憑藉與校長是老朋友的關係,未打招呼就直接取走了朱自清當月的薪水。這件事成為父子矛盾爆發的導火索。這種專制式的家長行為徹底激怒了朱自清。一個月後他憤然離去,父子從此失和。1922年,朱自清想主動緩和父子間的矛盾,遂帶妻兒回揚州,但父親開始是不准他進家門,後來則是不理不睬。過了幾天沒趣的日子,朱自清便又悻悻而去。此後父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這就是他所作《毀滅》中所說的“一年來骨肉間的仇視”。1923年朱自清雖又回家一次,但與父親的關係仍未好轉。

同為父親後的“釋然”

老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隨著時間的推移,朱自清也成為孩子們的父親,家庭經濟的重擔,社會環境的壓迫,日常生活的瑣碎,孩子們的教育等一系列問題越發的沉重起來。此時,父子間好像也不需要解釋,就已互相理解彼此的不容易了。關於孩子這一問題上,朱自清曾十分煩惱,在《兒女》中有這樣一段:去年父親來信,問起阿九(朱自清的長子),信上說,“我沒有耽誤你,你也不要耽誤他才好。”我為這句話哭了一場;我為什麼不像父親的仁慈?我不該忘記,父親怎樣待我們來著!


原來朱自清父子關係並沒《背影》中的好,也曾有“骨肉間的仇視”

1925年朱自清與長子朱邁先、長女朱採芷


《背影》的誕生

1925年10月,朱自清接到兩年多“不相見”的父親寄來的家信。父親寫信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這封家書深深刺激著朱自清的內心,那種天然的父子情使他不禁悲從中來。於是,朱自清回憶著八年前(1917年)與父親車站離別的情景,眼含淚水,寫出了經典的《背影》。


原來朱自清父子關係並沒《背影》中的好,也曾有“骨肉間的仇視”

朱自清

不像表達愛國豪情那樣壯闊和開放,中國人在親情表達方面向來含蓄,很少說出來。當懂得老一輩的愛和良苦用心之時,往往已過去很多年,餘下的生命也進入了倒數階段。那時候再恍然大悟,再珍惜,再慨嘆。想一想這樣的人生感悟過程還真是冒險,以時間和誤會為代價,才有可能感受到真正溫暖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