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灼心》:惡與善的糾纏,正與邪的矛盾


《烈日灼心》:惡與善的糾纏,正與邪的矛盾


電影 《烈日灼心》是一部典型的國產犯 罪懸疑片,同時又是一部典型的“黑色電影”。片中既有犯罪現場血腥的視覺刺激場景,也 有懷疑、猜測與推理犯罪嫌疑人身份的緊張的破案過程,還有結局反轉之下人性批判的溫情時刻。它是由長篇小說《太陽黑子》改編成的一部影片,曾在國內各大電影節上拿到諸多獎項,贏得票房口碑雙豐收,評分較苛刻的豆瓣網也給出了8.1分的高評價。

影片的敘述進程可謂離奇曲折,主要圍繞一樁滅門慘案展開敘事,引出三個身份各異的結拜兄弟共同撫養一個孤女的故事,段奕宏扮演的警察伊谷春更是以偵破此案為最高目標,兄 弟三人和警察伊谷春的命運經由七年前的這樁滅門案聯繫在了一起。

看完影片後,意蘊悠長,在我看來僅從劇情來賞析《烈日灼心》,並不能體會到這部影片的精彩與魅力之處。因此,今天我將結合電影的故事內容、人物塑造以及情感表達三方面來分析《烈日灼心》所給我們呈現的精彩之處,並在分析過程中談談我的思考和想法。

01.從故事內容來分析:三個懵懂青年為了救贖,隱瞞身份帶著遺孤女童戰戰兢兢生活七年

影片講述的是三個懵懂青年(楊自道、辛小豐、陳比覺)因 一念之差成為揹負滅門殺人罪孽的亡命狂徒。為了贖罪,三人 拼命工作,低調做人。他們不娶妻,不交友,偏居一隅,合力 撫養一個叫“尾巴”的女童,陰差陽錯,竟也過了七年。楊自 道開出租車,經常做好事,拾金不昧,見義勇為;辛小豐當了 協警,執行任務,機敏過人且不懼危險,衝鋒在前;陳比覺因 為意外成了傻子,在漁排上給人看魚,順帶照顧“尾巴”,似乎 七年前的陰影就要這樣散去。

但是,警長伊谷春的出現讓這三人的生活狀態一下子急劇動盪起來。伊谷春觀察力過人,聰慧 機警,但偶爾也有一絲急躁和蠻霸。他很快就注意到辛小豐他 們一夥的可疑,偷偷地在暗地裡對辛小豐進行調查。辛小豐也 早早地覺察到了這一點。於是,“貓捉老鼠”的遊戲開始在伊谷 春和辛小豐之間上演。辛小豐通過假扮同性戀的方式終於迷惑 住了伊谷春,使得伊谷春開始打消對辛小豐的懷疑。與此同時, 伊谷春的妹妹小夏因為目睹楊自道見義勇為的事蹟,而喜歡上 了他。正是在與楊自道的交往中讓伊谷春重新懷疑起他們。

最後,機警的伊谷春跟隨妹妹行蹤來到了楊自道和辛小豐的住處,意外發 現他們的房東居然是一個偷窺者,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被房東 錄在了磁帶上,因此他們的罪行大白於天下。

故事的結局,辛小豐、楊自道 被抓捕並施以注射死刑,陳比覺投海自盡。然而,看似塵埃落定的案件卻 在最後有了顛覆性的大轉折,原來整個案件的元兇其實是一直隱藏在他 們三人身後的第四人。一位落網的嫌疑人將 當年滅門的罪行統統攬在自己身上——原來他們並沒有真正犯下必死之罪,但是他們卻為了給孩子(“尾巴”)一個輕鬆的將來,出於愛,選擇了死。

整部電影對人性的探尋大大超過對情節的刻畫,三名逃犯為了照 顧患病的遺孤“小尾巴”,費盡心思隱瞞身份在深圳生活。也許是與生俱來 的同情心和贖罪心理,他們幾乎隔絕了所有與外界的聯繫,把所有的積蓄 都用來讓這個可愛又可憐的小女孩獲得新生和幸福。絕望和希望、兇殘和 慈愛、隱忍和釋放,在他們的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烈日灼心》:惡與善的糾纏,正與邪的矛盾


02. 從情緒呈現來看:具有明顯的悲觀、陰暗、恐懼等情緒呈現的“黑色電影”特徵

“黑色電影”一詞,是由法國影評家尼諾·法蘭克在1946 年因受‘黑色小 說’一詞的啟發而創造出來的。最初出現於20 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好萊塢, 它以大量的街道背景、表現主義的視覺風格、犯罪偵 探一類的題材和悲觀、陰暗、恐懼情緒為特徵。“黑色電影”不是指一種類型,而 是指歸屬在偵探片類型中或犯罪題材下的一種 影片風格。

那麼,《烈日灼心》中對“黑色電影”的呈現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1. 電影中演員經常處在陰影中:比如在影片開始的“雨夜劫車”和“租房事件”中,伊谷春、楊自道、辛小豐三 人穿著黑色的雨衣,暗淡的天色、壓低的帽簷使每個人的表情都模糊不清;影片最初,辛小豐站在 街頭等摩的,周圍昏暗的燈光一一熄滅,他被籠罩在 一片黑暗之中;此外,辛小豐和楊自道打算送走尾巴 時黎明尚未出現,夜色朦朧,兩個人的臉上自然地打 上了一層黑色的光影……這些場景畫面可以說都是“黑色電影”特徵的具體呈現。

2. 電影中血腥鏡頭的使用:電影中楊自道買菸時遇到摩的搶包,在拿回錢包的過程中被砍傷。為了更好地 隱藏自己的身份,楊自道回到出租屋忍痛自行治療。咬著毛 巾用酒給傷口消毒和在沒有任何止痛措施下縫針的血腥情節讓人心驚膽戰、不忍直視。

3. 故事中的偶然性所營造出的荒誕感:面對逃犯,警察們與逃犯在高樓上的生死追逐,其中有一幕,何松拿著斧頭與兩個犯罪嫌疑人狹路相逢,內心的恐懼和身體重心外移造成他不慎墜樓身亡。清晰地記得看到這裡我都替何松捏了一把汗,這一情節設置給人冰冷的感覺,與影片的整體風格相比更顯得荒唐怪誕。

所以,《烈日灼心》作為一部黑色電影所呈現出的明顯悲觀、陰暗、恐懼等情緒,在烘托影片犯罪、救贖、善惡博弈氣氛的同時,還把人物刻畫地更加飽滿生動,以此更好地展現影片主題並起到了一絲昇華影片主題的作用。

《烈日灼心》:惡與善的糾纏,正與邪的矛盾


03.從主題表達來分析:直擊人情倫理與法網矛盾,更傳遞一份善念閃光的信念

《烈日灼心》直擊人情 倫理與法網矛盾,在類似追問存在的意義的氣韻之 下,讓影片不僅具有心理偵探敘事的意味,還讓觀 眾體味人性道德選擇的艱難複雜與痛苦無奈,

更重要的是,它還讓觀眾傳達了一種善念閃光的信 念,實現價值觀層面的教育意義。

影片結局雖然辛、楊 伏法,被注射處死,陳跳海自殺,結局都是以死 謝罪,但終歸是得以恢復內心的寧靜。當三個潛逃罪犯內心的恐懼不再源自害怕被追捕而鋃鐺入獄,更 多的是害怕遺孤失去人照顧時,我們看到的是人性中最美的光環,它微 弱且堅定,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黑暗都骯髒,也並不是所有的隱瞞都代表狡詐。所以,當辛小豐和楊自道被捕時,他們的內心剩下的,是一份 踏踏實實的解脫和對小女孩深深的眷戀,當他們被處以死刑的時候,仿 佛看見了刺眼的光芒,那如同烈日般的侵蝕,是他們渴望已久的解脫和 歸宿,是所有煎熬的終點,更是所有靈魂的起點。 所有的罪和痛苦,所有的不堪和醜惡,終將在陽光下灰飛煙滅。最後,用代表生命和希望延續的小尾巴的歡快笑聲結尾,畫面定格在人性最後的光芒中,以完成影片中三個主角的心靈救贖。

正如導演曹保平說的,“電影可以 對社會事件重新還原,但批判現實不是電影應有的形態,所以批判現實主義不會在我的電影裡出現”

《烈日灼心》:惡與善的糾纏,正與邪的矛盾


結語:

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座茂密的森林,每座森林都有一片陰暗潮溼 的地帶,那裡藏著最不為人知的秘密。

三個人為了一樁 並非與其有直接關係的殺人案,在七年的時間裡 無時無刻不在期待著靈魂的救贖。導演將 三個 “罪人”的贖罪行為帶給人們的思考,不僅 停留在法治和道德層面,更是提升到人性上, 希望我們透過 《烈日灼心》的每一個鏡頭畫面都 能夠感受到人性中至真至純的真實情感,以及那容易被人忽略的真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