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以後也省心

俗話說得好:“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其實無論孩子多大,父母每時每刻都在勤勞地為孩子忙碌著,但每個孩子都不簡單,他們總是會做出一些事情,讓父母們抓狂,如果父母們想要讓孩子真正的成長起來,那麼在有些地方上,父母們要掌握好這3個字——“忍得住”。

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以後也省心

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孩子越自律

  • “忍住”不催促孩子

相信父母們每天都會對孩子說:

“做什麼事都拖拖拉拉,一天就不能快一點,又遲到了!”

“多吃點,別的小朋友都高你一頭了,還吃這麼少!”

如今很多大人的腳步都放的很快,在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的時候,父母就會忍不住不停地催促提醒孩子,但父母越是催促,孩子反而越磨蹭不自覺

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以後也省心

但其實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是有自己的節奏,如果父母總是以一種成人的節奏去要求孩子,那麼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是一種傷害。

而且這種催促的行為,還會讓孩子認為,有父母幫著把握時間,做什麼事肯定都是來得及的,從而導致了孩子對時間的概念越來越薄弱

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以後也省心

  • “忍住”不幫孩子整理房間

有些孩子經常會把房間弄得很,但是卻不收拾,每當這個時候,很多媽媽們便開始忍不住要幫忙收拾一下,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永遠都不知道收拾自己的屋子,因為在孩子的印象當中,只要房間亂了,媽媽就會來收拾

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以後也省心

其實父母應該適時提醒孩子,而不是自己幫忙收拾,當孩子屋裡特別亂的時候,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該收拾屋子了。”

在孩子剛開始收拾屋子的時候,可能會沒有那麼理想,但漸漸孩子會發現,要怎樣去收拾安置自己心愛的東西、玩具、文具等等,這樣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就形成了。

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以後也省心

  • “忍住”孩子添亂

孫儷曾經在微博上分享,孩子們將顏料弄得滿地都是,她利用了1個小時的時間擦拭地板,但孫儷並沒有責怪孩子,而是在言語中透露著慢慢的愛和自豪。

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以後也省心

這樣的情景如果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我們可能就會忍不住抓狂

了,但其實每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對周圍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什麼事情都想要去嘗試一下,但很多的大人卻因為麻煩,忍不住阻止代勞

但其實父母忍住不插手,學會適當的放手,將選擇權以及決定權交給孩子,並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加自律,所以在孩子“添亂”的時候,父母不妨讓孩子去嘗試一下。

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以後也省心

  • “忍住”不對孩子發脾氣

很多父母都會說:今天好不容易做完飯、給孩子洗完澡,誰知道孩子又開始搗亂,不是把水一地,就是把凳子一地,沒忍住就劈頭蓋臉地了孩子一頓,孩子很委屈的大哭了起來,現在想想還挺後悔的。

雖然衝著孩子大喊是想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很多時候確實父母情緒的一種失控行為,在對孩子吼叫以後,再想怎麼彌補都沒有用了。

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以後也省心

曾有研究表明:長期對孩子發脾氣、吼叫,不僅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也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極心理,所以父母不要輕易地利用發脾氣來教訓孩子,當父母心情不好的時候,不妨採用冷處理的方式。

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以後也省心

培養孩子自律,父母從這2點入手

1、給予孩子自我管理的機會

尹建莉曾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寫道:一個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是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的。

而演員孫茜也曾在節目中自曝,因為小的時候被父母管得太多,徹底放棄了自我管理能力,很多次她準備要開始寫作業的時候,就會聽見媽媽在外面催:“你寫作業了沒有?快去寫!別耽誤了!”

孫茜說:“越是這麼催,我就越不想寫!”但她的媽媽卻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妥,這樣的場景每天都會上演一遍,最後孫茜就乾脆每天等媽媽催了以後再拖拖拉拉開始學習。

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以後也省心

所以,父母要給孩子機會,不要包辦替代,這樣只會打破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讓孩子無法獨立,更別說自律這件事了。

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以後也省心

2、為孩子立好規矩,“狠心”不妥協

《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的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晚餐吃到了一半時,小約克留下才吃了幾口的食物,便從餐桌溜出去玩了,在晚餐結束以後,媽媽安妮瑪端出了巧克力冰激凌作為餐後的甜點。

當小約克看到了是自己愛吃的甜點時,便伸手去,但他的手卻很快被媽媽打了回去,媽媽安妮瑪說:“你還記得媽媽的話嗎?晚餐沒有吃完,就不能夠吃甜點!”

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以後也省心

小約克自知理虧,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給他,可是安妮瑪不為所動,很多人都問安妮瑪:“你為什麼不給小約克一點呢?他只是一個孩子,沒有必要這麼認真吧?”

安妮瑪回答:“沒有吃完飯就沒有甜點,這是我們家的規矩,他不能打破,每個孩子都會得寸進尺,如果你今天答應他吃甜點,那麼下次再要求他吃完飯就會非常困難了。”

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以後也省心

“對待孩子,要有兩個原則:一個是要事先約法三章,第二個是事後毫不妥協,否則,你以後說什麼,孩子都不會聽你的。”

小約克眼見沒什麼希望,悶悶不樂地去一旁玩了,再也不提吃甜點的事情了,其實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自律的,都是要先從父母的“他律”開始,所以在面對孩子“不自律”的行為時,父母要懂得立規矩,並且“狠心”不妥協。

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以後也省心

在德國,這樣的規矩並不少見,因為德國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學會自理自律,這樣孩子就算離開父母也不用擔心孩子自己在外生活。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自律自理,平時可以給孩子看一些關於孩子自理的繪本,讓寶寶能夠從懵懂探索到自理懂事,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習慣,並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不用每天對孩子“催催催”,也不用總是對孩子發脾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