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誰在歷史上名不見經傳,卻因為別人的一句詩詞而揚名天下流傳千古?請舉三例?

豐文豐語


1.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如果不是李白的《將進酒》,誰知道岑夫子和丹丘生是誰?現在李白這首詩流傳多久,他們的名字就流傳多久了。



2.汪倫。出自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汪倫當時可能是名人,但如果不是因為李白這句詩,也早就被人忘記了。



3.黃四娘。出自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我們雖然不知道黃四娘具體是誰,但杜甫把她寫入詩後,她也家喻戶曉了。


空山說歷史


這些詩詞其實很多,大家都知道尤其是盛唐詩篇,多數都是以寫高官貴族生活為題,所以這裡多數都會帶上自己的相好友人的名字,使得本來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的友人卻因為這首詩而青史留名。

一、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首詩裡題目帶出了李龜年,詩裡面又出現了岐王和崔九兩個人物,這位李龜年其實是歷史上默默無名的小人物,他是開元盛世唐玄宗時期的一位樂師,因為擅長音樂深得唐玄宗賞識,因為唐玄宗本人也精通樂理,如果他不做皇帝,他可能會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音樂家。

而這首詩是作者杜甫在安史之亂後遊江南偶遇了當年長安的著名音樂師李龜年,安史之亂前唐玄宗時代,李龜年是長安城炙手可熱的明星,他只為像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範以及唐玄宗寵臣崔滌這樣的貴族演藝,就有了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的詩句。

但是安史之亂後唐玄宗被迫讓位,開元盛世的奢靡之氣也被亂世所淹沒,而當年著名的樂師李龜年也只能淪落到江南民間靠賣藝為生,所以這是杜甫為感嘆開元盛世同時也為感嘆年華易逝,當年他初識李龜年時還是青年時期,而這回再見李龜年卻已暮年,為感嘆年華而做的詩篇。

這詩中提到的岐王李範是歷史上的名人,他是唐玄宗的四弟,當年曾經幫助唐玄宗發動了先天政變清除了姑姑太平公主,幫助唐玄宗收回皇權,可以說是深受唐玄宗喜愛,他死後唐玄宗以父親唐睿宗的名義追封岐王李範為惠文太子。

崔九就是崔滌,他在歷史上名氣不大,也主要因為這杜甫這首詩才讓大家關注到他,不過他的哥哥卻是歷史上有名的中書令崔湜,這位崔湜和太平公主是一系的,唐玄宗誅殺太平公主之後,其黨羽崔湜也被唐玄宗賜死,但是唐玄宗賜死了崔湜,卻對他的弟弟崔滌深為寵信。

二、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位汪倫確實是在歷史上沒有太大名氣,他之所以出名完全是李白這首紀念友情的詩篇讓他出了名,後來根據學者對汪倫身份背景的研究,才知道汪倫是唐代名士,也是名門之後,汪倫為隋唐時期割據吳越地區吳越王汪華之後,汪華是隋唐時期割據吳越地區的軍閥,後來率表降唐,被封為越國公。

而汪倫正是他的第五世孫,是名門之後,在當時也是有名的名士,與李白、王維等才子均為至交好友。

三、金縷曲·贈梁汾——納蘭性德

德也狂生耳!

偶然間、淄塵京國,烏衣門第。

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

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

且由他、娥眉謠諑,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

尋思起、從頭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後身緣恐結他生裡。

然諾重,君須記!

這首詞是清代第一大詞人納蘭性德所寫,這詞名贈梁汾這位梁汾名顧貞觀,號梁汾,是清代的名士,但是他是漢人,他還是明朝東林黨顧憲成的後人,所以他當時的社會地位遠不如大學士明珠之子納蘭性德那麼高。

這首詞第一句德也狂生耳非常有名,是納蘭性德為了與顧貞觀結交,怕他擔心身份地位與自己不符,所以先自詡為狂生,讓顧貞觀不必顧忌自己身份地位與自己交朋友。

後來顧貞觀與納蘭性德傾心相交,他們倆深厚的友誼在滿清文壇上算是傳奇佳話。顧貞觀一生無心官場,雖然在康熙五年考中進士,但是顧貞觀在康熙二十三年納蘭性德去世後,便傷心悲痛不已,認為官場再無知己,所以早早就辭官回鄉,專心於文學。

顧貞觀的官職並不高,所以他在史書上根本留不下姓名,反倒是他的文學成就在清朝文壇算是佔有一席之地,他與納蘭性德以及曹貞吉並稱為京城三絕。

真正讓顧貞觀聞名於世的還是他與清代第一大詞人納蘭性德的深厚友誼,也因為納蘭性德這句德也狂生耳而被後人熟知。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小島知風


大家好,我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雖然史書代代有,但記載的歷史只是少數人的人生事蹟,更多的人是湮沒在歷史洪流之中,不見經傳或是記載少的可憐,區區數字描述其生或死。

有不少人物卻在詩作中隨著詩人的大名,隨之而為後人所熟知。

以下是我認為的一些歷史人物。

崔滌

唐代大詩人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中有“岐王宅裡尋常,崔九堂前幾度聞”之句,岐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隆範,也就是李範。

崔九就是崔滌,因在兄弟之中排行第九而被稱為崔九。在唐玄宗還沒有成為皇帝之前,崔滌已經陪伴在他的身邊。

崔滌出身名門崔氏,其家族俱為當朝顯貴(見下圖),因而得以和唐玄宗為藩王之時居住在同一條巷子裡,二人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李隆基出任潞州別駕時,只有崔滌一人送得最遠最久。

帝在藩,與同里居。出潞州,賓友餞者止國門,而澄獨從至華。及即位,寵暱甚。-《新唐書》

在他的兄弟崔湜因罪被殺後,唐玄宗對他的感情仍然不變“仍念之”,甚至還想追贈他的父親崔挹為吏部尚書,最終崔滌遷金紫光祿大夫,封安喜縣子。

歷史上的崔滌其實並無多少的事蹟,除了被唐玄宗寵幸之外,可記載事蹟不多,但在杜甫的詩作中,被後世所知唐朝有個“崔九”。

張儉和杜根

清朝末年譚嗣同“戊戌變法”

失敗後,被逮捕入獄,在獄中他寫下“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張儉是東漢末年漢皇帝時期人, 是東漢名士,與其他七人一道被稱為“江夏八俊”。

東漢末年漢桓帝之時宦官禍亂朝政,張儉為國家計,彈劾宦官們,但昏庸的漢桓帝並不處罰宦官。

張儉被宦官迫害,在“黨錮之禍”下被朝廷下令緝拿,張儉流亡被很多人收留,但這些人因此而受到牽連。

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後漢書》

杜根漢安帝時期人,因當時外戚擅權,上書太后還政於皇帝而遭到太后打擊,下令裝進袋子在大殿上活活打死,但施刑的人偷偷的打得很輕,最終杜根裝死三天,逃過一劫。

太后使人檢視,根遂詐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竄,為宜城山中酒家保。-《後漢書》

劉子驥

初中語文課本中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很多人應該都學過吧。

其結尾處“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就是說劉子驥在聽陶淵明說了桃花源的事情後,自己想去找這個地方,結果沒找到,回來沒多久就病死了。因此有傳聞說劉子驥是被發現的桃花源嚇出了病而死的。

其人和陶淵明一樣是東晉時期的人,而且二人是遠房親戚。劉子驥是當時的一個很有名氣的人,屬於隱士一類,基本也是“結廬在人境”,愛好遊山玩水,因此去尋找桃花源。

劉麟之,字子驥,志在逸遁,居於歧陽。-《晉中興書》

結語:

除以上所列人物其實還有很多,他們的事蹟不多,但都在他人的筆下成為名流千古之人。

不知道是詩人成全了他們,還是他們為詩人帶來了名氣。


南嶺說史


“以詩聞名”:和大作家大文學家交朋友的好處。

有沒有誰在歷史上名不經傳,卻因為別人的一句詩詞而名揚天下,流傳千古?有,當然有,而且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尊從題主的意見,僅僅三例。


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倫送我情。

我記得在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學過一首古詩,這是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名為《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汪倫是誰?他做過什麼偉大的歷史貢獻嗎?汪倫只不過是唐代的一個小小縣令,芝麻綠豆一樣的小小官員,他這一生唯一做出的事蹟就是曾經款待過李白數日,除此之外好像再也沒有什麼豐功偉績值得稱道。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給我們班的同學講,他說:“這人哪,一定得會交朋友,汪倫就特別會交朋友,交上了李白這樣一個大詩人,從那以後,他的名字就永遠留在了歷史上。連二年級的小朋友們都知道,可是你要問他們,唐朝一共有多少個皇帝呀?唐朝開國皇帝是誰啊?他們都不一定能答上來!可是你要問他們汪倫是誰,他們肯定都知道——是李白的朋友!”將這一大段話提煉出來,換成現在的一個網絡常用語就是:“你是誰不重要,跟著誰混才重要。”



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除了汪倫以外,我印象最大的應該就是這位董大了。我們雖然至今仍然不知道,董大的真實姓名叫什麼!但是凡是上過小學的人都知道,1000多年以前在中國的唐代曾經存在過,一個姓董排行老大的人!董大因為結識了著名詩人而成功地跨越了千年,證明了自己在曾經的某一段時間真實存在過。我們來一起重溫《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元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同董大一樣,我們至今也仍然不知道元二的具體姓名。但是和董大一樣,他也成功了!他的成功就在於千百年以前,結識了一位有名的詩人,在他的一首名詩中留有痕跡,證明了自己千百年以前真實存在。我們再來重溫這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或名《渭城曲》:

渭城朝雨憶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在慢慢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他們或在自己所處的領域叱吒風雲,或直接開創了一個領域!但是我們真正的所知的英雄人物又有多少呢?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歷朝歷代的皇帝?正如我的小學老師問我們班同學的那個問題,唐朝每一個皇帝的名字,不是每一個小學生都清楚。但是汪倫的名字的確是每一個小學生都知道的!


這樣看來想要歷史記住自己的名字很簡單,只要結交一個文學家就可以啦!


舊事舊人歷史說


有人說《二十四史》都是帝王將相家事,偶有幾個平民也大多與帝王密切相關,普通人難以被載入史冊。

但他們還有另外一種揚名的機會,那便是通過別人的詩詞了。

唐代董大

比如唐代有一個叫董大的,一看這就不太像是大名,本來他也會被淹沒在歷史潮河中。


但因為邊塞詩人高適的二首《別董大》而流傳千古,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名句: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代李龜年

通過詩聖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我們才知道在唐代有一個叫李龜年的傑出音樂人,他有多厲害呢?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能頻繁出入王侯公卿的府邸,可見李龜年在音樂界的地位,都已經出圈了。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大家看,李龜年的受歡迎程度已經不只是侷限於京師了,連千里外的江南都有達官貴人邀請他前去表演了,這是紅遍大江南北的節奏啊。

唐代汪倫

如今大概全國人民都認識唐代有汪倫這麼個人了,但是在當時,他只是一個愛喝酒愛追星的農村人,不過他追的不是歌星,而是詩仙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相比許多的現代追星族,汪倫無疑是幸福的,他不但得償所願與偶像見面了,還一起喝酒聊人生,最後臨別了偶像還專門為自己寫詩,而且是千古送別佳作,哪個追星族能有汪倫這麼幸福?


果然應了他偶像李白的那一句“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顯然會喝酒愛喝酒這項技能幫了汪倫很大的忙。


歷史痴


在歷史長河中,絕大多數人都只是渺小的塵埃。特別是在信息記錄和交流都非常不發達的古代,能夠流傳後世、史冊留名的人可為少之又少,古代許多人之所以會作出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其目的就是為了名傳後世。就比如桓溫就說過:“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載耶?”意思是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就算遺臭萬年也要史冊留名。


然而歷史也有戲劇性的一面,有些人奮鬥了一生想要史冊留名,最後還是被世人遺忘了,也有一些人都沒做什麼大事,卻因為一句詩詞而名揚天下,這樣的例子其實並不少,今天我就來舉幾個例子: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因怕老婆而出名

河東獅吼這個成語大家都知道了,是用來形容家裡老婆很兇的,而這個成語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原本寂寂無名,卻因為一句詩而被世人記住的人,他就是陳慥陳季常。



陳慥是蘇軾的朋友,在歷史是很少有關於他的記載,但是蘇軾為他寫了一首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這裡的龍丘居士就是指的陳慥,這也是河東獅吼這一成語的來源。可以說,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陳慥,因為蘇軾這句詩而流傳千古了。後來,蘇軾還專門為他寫了一篇《方山子傳》。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因閒而名傳後世

同樣是蘇軾的作品,蘇軾曾經寫過一篇短文《記承天寺夜遊》: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張懷民是誰?很多人翻遍史冊也找不到詳細的資料,但偏偏因為蘇軾這篇文章而被世人所記住。這麼一看,要放到今天,蘇軾家門檻可能都要被踏破了——他怎麼就能捧一個紅一個呢?其實仔細想想這也不奇怪,畢竟蘇軾是我國曆史絕無僅有的文學天才,只要是他的作品,後人都會一字一句的去研究,那些他只是隨口一提的人,自然也成了名傳後世的存在。


情比水深——一個普通村民被李白一首詩捧紅了

既然說到我國古代的天才詩人,還有一人跟蘇軾相比也絲毫不遜,那就是李白。蘇軾能因為一首詩捧紅一個人,李白自然也可以,就比如《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汪倫何許人也?翻遍所有資料也沒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然而就是這麼個誰也不知道他是幹什麼的人,卻被中國人口口相傳唸叨了一千多年。


臥聞海棠


的確有許多平凡人,因為生活在特殊的繁榮時代,身邊有這樣一群才華橫溢的文人,將與他們往來的點滴寫進了作品,又因為經典流傳後世。

列舉案例,以供參考:

1.《近試上張水部》唐·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此題又作《閨意獻張水部》,近試:臨近考試;張水部:張籍,曾任水部員外郎。

2.《問劉十九》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其人不詳,但見作者另有一首《劉十九同窗》,劉十九:劉處士,白居易江州任上好友。

3.《江南逢李龜年》唐·杜甫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少時曾聽李龜年唱過歌,此時在潭州(湖南長沙)重逢,李龜年:唐時著名音樂家。

岐王:李範,睿宗之子,玄宗之弟;崔九:崔滌,玄宗寵臣。

4.《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林子方:林枅,莆田人,曾以直閣秘書漕閩部。

5.《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辛漸:其人不詳。

6.《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元二:其人不詳,友人,姓元,排行老二。

7.《別董大》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董大:董庭蘭,唐開元天寶年間著名音樂家、琴師。少年時不肯讀書,五十歲後用心讀書寫詩,多為邊塞作品,描述征夫疾苦、少婦情懷。

8.《贈汪倫》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汪倫:好友,詩人,安徽黃山人。唐開元間任涇縣縣令,卸任後留戀桃花潭,遷居涇縣。

除了以上膾炙人口的作品,還有很多詩作未被提及,不是作品不夠好,大概是距離我們的生活遠了一些,尚待發掘,或者尚需要時間,引起共鳴。


小巫讀書


有沒有誰在歷史上名不見經傳,卻因為別人的一句詩詞而揚名天下流傳千古?請舉三例?

1、《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代悲白頭翁》-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這首詩有名,是因為詩人因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句話送命。他的舅舅宋之問在這首詩未公佈的時候看上了這句話,要求送給他,詩人不同意,被舅舅殺害。


熾熱的小丑


1. 汪倫。一個普通富家子弟,因為坑了李白一次,告訴李白說他那裡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結果李白去了,發現是桃花潭十里,一個姓萬的開的酒店。汪倫應該是最有名的標題黨了。但是對李白很熱情,李白臨走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直接讓汪倫名留青史。

2. 滕子京。一個普通官員,被一首岳陽樓記千古留名。“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上過學的都應該背過。

3. 大和尚佛印。作為一個有趣的酒肉和尚,如果不是和蘇東坡是至交好友,以及一些列的故事,可能沒幾個人會知道他。你說你不認識,就是那個“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核舟記)。關於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實在太多了,特別是搶肉吃的故事,嗯,就是兩個大吃貨。





詩是情之極


歷史上確實有很多因為友人的一句話或一首詩出名的人,從而這個人也名傳千古。

《報任安書》

這是《史記》作者司馬遷寫給自己的友人任安的一封信,在這封信中司馬遷向任安表達自己的忍辱負重,包含深情陳述自己的遭遇,同時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成為了千古絕唱。

《贈汪倫》

這是李白的好友,在踏歌贈別李白的時候,李白感嘆離別,最後寫了這一首詩其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也是離別情感的表現。

《岳陽樓記》

這時候范仲淹到任巴陵郡守,應自己的好友滕子京的意願,重建岳陽樓,這時候范仲淹還沒有經歷變法失敗的黨爭中,所以他向友人滕子京發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名傳千古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便出自於此。

《送元二使安西》

這是詩人王維寫給自己的友人元二的,他得知自己的友人要去安西都護府任職,心中十分不忍,恐怕一去再難以相見,於是一直送到玉門關也未曾離去,“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便是其中一句。

《師說》

這是唐代文學家韓愈針對當時恥於從師的風氣,寫給自己的學生李蟠的,同時號召人們要不恥下問,對李蟠的不恥於從師的作風進行了表揚,其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也”等句都是文中的千古名句。

還有許多類似於這樣的文章,比如《送東陽馬生序》,《贈別》等。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