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深之外, 成都與武漢可否成為下一個杭州?

北上廣深之外, 成都與武漢可否成為下一個杭州?

一輛輛“務工專車”開動,人們重新開始流動。

看多了疫情期間太多的封鎖隔離,不少人都在想,能否“就近工作”?要有好的職業機遇,是不是就只能去北上廣深?脈脈的數據告訴你,並不是。

過去一年間,杭州風頭正勁,成為吸引人才的明星城市。而一些城市正蠢蠢欲動,希望成為下一個杭州。


人才供需兩旺的杭州


2019年,中國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武漢、成都、杭州和天津,但GDP排名並非就是人才吸引力排名。

脈脈數據研究院即將發佈發《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2020》裡,脈脈平臺的大數據顯示,2019年人才淨流入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杭州僅次於深圳,排名第二。杭州進入人才流動第一陣營已經毫無懸念。

北上廣深之外, 成都與武漢可否成為下一個杭州?

根據浙江省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杭州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0萬,達1036萬人,與2018年相比,增加了55.4萬人。報告同時顯示,在人口流入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杭州就業競爭度遠低於許多一二線城市,顯示供需兩旺的人才流動局面。


無人再提的“逃離北上廣”


2020年,“逃離北上廣”的說法已經無人再提。

首先, “逃離”聲音的出現,更多是對都市化中種種副作用的反思,但一流人才向一線大都市流動的趨勢不可逆轉。

其次,人才樞紐的多元化,讓“北上廣”不再是唯一選擇。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認為,轉換成是一種“逃離”,只不過是從一個城市去另一個城市,謀求更好的發展而已。

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大區域正在形成多中心的人才吸納格局。這讓求職者的選擇可以更加多元。

在長三角,除了傳統中心城市上海,杭州正成長為人才流動樞紐型城市,蘇州等城市也緊隨其後。珠三角城市中,位於廣州和深圳之間的東莞,正崛起成為新的人才樞紐。“一個區域多箇中心”的人才地域分佈格局,將會帶來更為頻密的城市圈城市的競爭與融合,也給尋找新發展機遇的職場人帶來更多選擇。


而下一個杭州在哪裡?


成為下一個杭州,就是成為下一個區域人才樞紐。

一個答案是成都。成都是中西部城市裡,人才淨流入排名最高的城市。中西部城市人才流動則仍以圈外流動為主。唯一的圈內頻密流動,發生在成都與重慶之間,這對成都而言,是個好兆頭。

長三角和珠三角已經證明,一個區域存在多個人才樞紐的城市,往往整體人才流動效率更高,整個區域的人才吸引力也得以提升。成渝若能繼續保持競合關係,反而將有利於成都坐穩中西部人才吸引力第一城的位置。

北上廣深之外, 成都與武漢可否成為下一個杭州?

作為中部重鎮武漢,有沒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杭州?

中部城市在人才流入上不僅落後於東部沿海城市,更落後於西部城市成都和西安。疫情之上,中部的武漢、長沙與鄭州三城,在互相競爭的同時,或更須思考如何進一步發揮中部區位優勢。

中部三城市中,擁有最多一流大學數量的武漢,正面臨來自鄭州等城市的挑戰,2019年,鄭州與在人才淨流入上小幅領先武漢。不過,綜合比較2019年人才流入與就業競爭度情況可見,武漢潛力仍在。2019年,武漢就業競爭度上,武漢低於同屬中部的長沙和鄭州,也低於西部城市西安、成都與重慶。

簡而言之,2019年,在武漢找工作的難度,在中西部主要城市中是最低。而2020年,疫情毫無疑問將對武漢的人才引進和保留產生巨大負面影響,但考慮到2019年武漢所積累的發展勢能,若能痛定思痛,重新出發,相信仍可迎來新機,保持“機遇之城”的位置。

2018年夏季,脈脈發佈白皮書《回城青年》,探討職場人的城市選擇。2020年已過去1/4,我們相信,當年白皮書中所述的大趨勢仍不會改變:

從鄉村到都市,我們無需用一個標準答案,來回答何為理想城,以及如何“回家”。新一代的中國職場人,生於改革開放,成長於互聯網時代,他們用更為自信獨立的新姿態,在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發掘新的可能,當然,也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即便經濟有周期,命運有輪迴,至少,希望在這多樣化的尋找路程中,我們得以體驗前所未有的人生,並靠近自己的安心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