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理學,你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的受眾看似是教師,但小編看完之後不由得感嘆:

“真是太有用了!為什麼我沒有早點讀到這本書!”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所以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有的時候會事半功倍。

關於心理學,你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為什麼這是一本關於心理學不得不讀的一本書呢,小編將從兩個方面舉例說明。

首先是內容,本書只介紹66條心理規律和效應,卻適用於生活、學習、工作各個方面。

比如生活方面,最重要的莫過於人際交往。仰八腳效應告訴我們不足的完美,天才一般沒有或很少有朋友,因為他們太牛了,與他們站在一起你會很明顯地感覺到兩者的差距,但天才哪一天不經心犯點小錯誤,你反而會覺得他也和常人一樣,也會犯錯誤,心裡更容易接受他。

除此之外還有“歸因偏差”現象告訴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首因效應”告訴我們不要僅憑第一印象就評判一個人……


比如學習方面,從小語文課就要背書,一開始只要一小段後來就是一整篇文章,再後來就是文言文,往往背了這段忘那段,系列位置效應告訴我們學習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學習效果就不同,所以我們背書的時候可以把經常忘和背錯的安排在開頭和結尾。

除此之外還有“思維定勢”告訴我們要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第十名現象”告訴我們實用智慧的重要性……


比如工作方面,面試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和表達,因為“近因效應”告訴我們總體印象形成的過程中,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的獲得的信息(這裡就是指簡歷上的了)影響更大。除此之外,“沉錨效應”也告訴我們人們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


其次是受眾,無論你是家長,教師還是正在讀書的學生,是老闆還是職工,這裡面一定有三四個效應能夠給你幫助。

如果你是家長,當你的孩子做出了讓你非常生氣的事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疾言怒色,那這種結果之後雙方的戰爭往往會愈演愈烈,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十分叛逆,還會離家出走。

這就需要我們運用情緒判斷優先原則,一般情況下情緒是優先於理性思維的,應當先讓情緒說話。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已經開始和你頂嘴了,你需要做的不是還嘴,而是不予理睬,等他的情緒穩定下來也等你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過一頓飯的時間或者第二天再進行解決,你會發現兩個人的心態都會不一樣了。

除此之外,“連鎖塑造”告訴我們一定要有對孩子進行長期連鎖塑造的觀念,有意識地一步步培養與鞏固孩子的行為習慣;“詹森效應”告訴我們面對孩子考試失利要保持平常心,摒棄心中的非理性觀念,加強孩子的綜合訓練,提高考試策略……


如果你是教師,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過;“當人過度的時候,最適意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意的東西。”這說的就是超限效應,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時候要適應學生可接受的限度,一節課不能灌輸太多也不能太少的知識,同樣批評要點到為止,對同一個學生的同一件錯事,不能重複同樣的批評,表揚也不能太廉價。

除此之外,“普雷馬克原理”告訴我們可以用學生比較喜歡的活動可以用來強化不太喜歡的活動;“雞尾酒會效應”告訴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班級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熟悉與他們有關的事物,成為學生的朋友……


如果你是正在讀書的學生,尤其是正處於攻堅戰和衝刺戰的學生,那一定要採取正確的學習方法。最著名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要及時複習,不要對知識的學習總是從零開始;當你成績出現的暫時停頓或者下降的現象,“高原現象”告訴你這是正常的,堅持,保持動力,有勇氣,有耐心,探索新的學習方法;

如果你是老闆,“頭腦風暴”、“德西效應”等等;如果你是職工,學習對大腦的可塑性,歸因偏差現象等等,總有一個效應能帶給你幫助!

文中每一篇都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故事、鮮活的實驗講述,使得心理效應切實可感,值得每一位讀者細細研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