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美國工廠》,我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看完《美國工廠》,我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題圖來自IC photo,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互聯網與娛樂怪盜團(ID:TMTphantom),作者: 怪盜團團長裴培

終於找到時間看完了2019年度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美國工廠》。在1個小時50分鐘的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視聽之旅結束後,我現在特別佩服與這部紀錄片有關的三種人,又特別鄙視一種人。

  • 首先,我特別佩服曹德旺董事長,居然給了拍攝團隊這麼大的自由度。無論是高層會議室、董事長辦公室還是私人飛機,拍攝團隊都獲准進入了,而且不是浮光掠影,而是拍下了真材實料。在鏡頭前面,曹董毫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想做什麼就說什麼;不像某些企業家,十句話裡沒一句真話,一張口滿滿的套路,還想當青年人的偶像。我最喜歡真誠、不遮掩的人,曹董似乎是這樣的人。

  • 其次,我特別佩服遠赴福耀美國工廠的那些中國員工。背井離鄉、住在空蕩蕩的宿舍裡、逢年過節也沒有假期,頂著巨大的文化差異,還要跟美國人、美國工會鬥智鬥勇。這種事情我想想就頭疼,他們已經做了三四年了,很可能還得一直做下去(儘管應該是輪換著做)。

  • 最後,我特別佩服在福耀美國工廠裡搞工會的那些員工,雖然明明知道勝算很小,雖然支持工會十有八九會被找個理由開掉,雖然在工廠裡舉“支持工會”的牌子會被保安請出去,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做了。無論工會這個東西是好是壞,堅持原則、為理想奮鬥的人還是值得尊重的。

那麼我特別鄙視的又是誰呢?就是那些在微博、知乎、豆瓣上面大講“《美國工廠》體現了中國模式的先進性”,甚至發展到“《美國工廠》給美國人上了一課”的那些所謂觀眾。因為他們的聒噪,我差點錯過了一部難得的好作品。看完之後,我的心底充滿困惑:我們看的真是同一部電影嗎?為什麼我完全沒有看到什麼“中國模式的先進性”,更沒覺得給美國人上了什麼課呢?

看完《美国工厂》,我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我只有一個最大的感想: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們正站在從發展中國家到中等收入國家的轉折點上,單純依靠廉價勞動力、加班和一腔熱血,已經不能驅動下一階段的增長了。與其說《美國工廠》給美國人上了一課,不如說美國人給我們上了一課。今後幾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應該越來越像美國、歐洲等“老牌發達國家”,而不是相反。

整部《美國工廠》,最讓我動容、反思的,就是美國員工跑到中國來,參觀福耀總部工廠、出席福耀年會的那一段。我去過美國,但是沒在美國的製造業工作過,對美國鐵鏽地帶的生活方式沒有印象;但是我在中國的工業大省生活過,也拜訪過很多中國工廠,對中國的製造業發展模式深有體會。很多我們看起來習以為常的事情,通過美國人的眼睛一看,就不那麼正常了:

  • 福耀總部工廠裡的工人,每年往往只能回一兩次家,忙起來甚至過年都不能回家。哪怕是已經有兩三個小孩的已婚員工,也只有把孩子放到老人那裡。看得出來,他們特別思念家人,可是沒有辦法。

  • 安全和勞動保護意識是很淡薄的,老年工人們不戴防護鏡就去撿碎玻璃,讓美國人大驚失色,恨不得當場提出制止。

  • 軍事化管理滲透到了工廠的每個環節,例如每個班組開例會之前要站隊、報數,還要元氣滿滿地大聲喊話。這種事情在美國是不可能的。

  • 雖然沒有提到工資,但是可以判定,福耀中國工廠員工的工資肯定低於美國,而美國員工的工資其實已經是當地很低的水平了。

看完這一段,我倒是更加敬佩福耀了。中國哪個工廠不是這樣的,就連互聯網這種先進行業也在搞996、搞軍事化管理、為了公務侵佔私人空間。福耀居然把這些現象原原本本地展示給了拍攝團隊,既沒有試圖遮掩,更沒有試圖用冠冕堂皇的言論去解釋。我猜測,在同類公司當中,福耀的勞動條件和報酬很可能已經是比較好的了(如果不是最好之一的話)?

在微博和知乎,有一種奇怪的說法:美國員工代表參加福耀總部年會,體會到了中國集體主義精神的強大、企業文化的凝聚力,甚至感動的哭了起來,充分輸出了當代中國的價值觀云云。我們看的可能真的不是同一部影片?福耀年會的表演有一些亮點,不過總體看來,仍然是非專業的、內部性的,談不上特別大的震撼。由於語言區別,那幾位美國員工能不能看懂還是問題。我沒有看到任何一個美國員工“感動得哭了”的鏡頭——有人能幫我指出來嗎?

看完《美国工厂》,我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關鍵在於,集體主義、企業文化這些東西,也是美國很久很久以前玩過了的。不要以為美國人就是“個人主義”“一盤散沙”,美國人也有集體榮譽感,不然人家是怎麼打贏兩次世界大戰的?現代企業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就是以IBM為代表的老一代美國公司,當年IBM員工人手一本企業歌曲小冊子、人均深藍色西裝、說話老派客氣可是出了名的。但是,因為美國已經渡過了那個階段,新時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把老的那一套給揚棄了。讓美國人學習當代中國的企業文化?你怎麼不讓物理學專業的博士生回到初中學習勻速直線運動?

《美國工廠》第二個讓我動容、反思的地方,就是中國員工在攝影機面前討論如何戰勝工會、如何開掉工會的積極分子。一個車間基層幹部毫不避諱地說:“你看,這個老美就是工會的人,我跟他混的很熟。我告訴你,下個星期他就不在這裡了!”這種話如果由公司總裁或者中層以上幹部說出來,我完全可以理解;可是他被一箇中國普通員工說出來了,而且這個中國員工的工資很可能還沒有他的美國同事高……

當然啦,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工會是攛掇工人破壞生產的,美國鐵鏽地帶的沒落就是該工會背鍋。大家齊心協力,投票把工會給否決了,就可以大踏步地狂奔,提高工時、提高效率、提高質量;這樣下去一年之內工廠就能盈利了,三年之內老闆的法拉利就可以換成蘭博基尼了……

雖然我也不太喜歡美國的工會,但是我覺得福耀美國工廠的工人(無論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還是應該感謝工會,起碼工廠為此給全體員工每小時加薪了1美元。無論如何,我還是非常欽佩福耀賦予的拍攝自由:就算是敏感話題,你就拿去拍好了,拍到什麼就是什麼,用不著遮遮掩掩。觀眾也應該感謝廠方的這種開放態度。

在“著名精英論壇知乎”,有一個特別熱門的話題:“為什麼說中國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知乎精英們的意思是,中國已經以高效率、低成本的製造業席捲了世界,接下來在互聯網、信息技術、專業服務業乃至金融業等傳統的“高大上”產業裡,也要席捲全世界,讓發達國家無路可走;鐵鏽地帶的今天就是整個西方世界的明天,歐洲和美國的下一代會過的非常慘,等等等等……

看完《美国工厂》,我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我不是特別懂經濟學,也好久沒去過美國了,無法判斷中國到底是不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我只想問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粉碎髮達國家是圖個啥呢?難道不是為了自己成為發達國家嗎?

是啊,除了個別心理變態者,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努力工作,都是為了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而不是讓別人的日子過得更差吧?“損人利己”雖然不道德,但是在實踐上還算可以理解;“損人不利己”呢?發達國家跟我們沒仇,世界上任何愛好和平的人民跟我們都沒仇。我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生活在發達國家——誰不希望呢?

那麼下一個問題又來了:如果中國將在一兩代人之內變成發達國家,那麼,我們的子孫後代也會提出跟美國工人類似的要求,我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也會向現在的美國趨近。等到他們長大了,看著《美國工廠》,很可能會嘲笑甚至無法理解我們這一代人,而不是覺得我們如何英明神武、高大偉岸。

  • 我們的晚輩不可能再接受996了。甚至現在的90後、95後就已經不再接受996了。他們不認為這是“修來的福報”。

  • 他們不會再忍受一年四季努力工作、只能回家兩三次的生活。如果他們有了孩子,絕不會容忍孩子一年有360天遠離自己。

  • 他們也會覺得12美元的小時工資太低了,甚至24美元都不夠。他們不會在乎老闆買了蘭博基尼,前提是他們自己要能買車。

  • 他們也不會接受軍事化管理了。別說軍訓,現在的90後員工恨不得連制服和工牌都扔掉,打卡也是不得人心的。

  • 至於不戴護目鏡撿玻璃渣、不穿防護服進入高熱車間、因為運輸車超載而受工傷,這種事情根本別想讓他們接受。

某些自殘成癮、內捲成性的“奮鬥逼”可能會認為,從90後往下的年輕人都是“敗家子”,會毀掉過去幾十年的奮鬥成果,會消弭中國的“比較優勢”,會妨礙“粉碎一切發達國家”的大計,云云。我上面說過,“粉碎髮達國家”純屬某些心理不正常人士的偏執怨念,沒有任何執行的必要性;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90後往下的年輕人更有主見、更重視個人享受,反而打開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 “擴大內需”“消費升級”是老生常談了。一天到晚在加班、沒有任何私人空間的人,能產生什麼內需?拿著極低的工資、很難盼望到加薪的人,又能有什麼消費升級?勞動者有閒暇時間、有小康水平以上的收入,才能真正建立內需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

  • 年輕家庭多花時間在一起,這樣夫妻感情就能和睦,子女教育就能事半功倍,老人的晚年也可以過的更開心。我不太懂宏觀經濟,不知道這樣能不能創造GDP,但是這樣顯然能增進社會效用。


看完《美国工厂》,我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 重視勞動安全、減少工傷和過勞死,能夠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也讓更多員工能夠健康地工作更長時間。因為失去主要勞動力而嗷嗷待哺的家庭也會減少很多,社會保障系統的壓力也會減少。

  • 人們把更多時間花在休閒上,能夠促進文化、旅遊、餐飲、社會服務、消費電子等一系列休閒產業的發展,由此還能產生乘數效應——有時間自駕遊的人多了,買車的人就會增多;玩手機遊戲的人增加了,主機、高端PC、VR乃至更大型遊戲遊樂設備的需求也會增加。這個道理不用我講。

福耀玻璃的“美國工廠”能否成功、能否達到最初設定的投資回報率,是一個小問題。美國員工與中國員工的文化衝突、中國企業對美國法律制度的適應,在我看來也不是特別大的問題。我最關心的大問題是:中國的企業,無論是製造業、互聯網還是其他行業的企業,都要轉變發展道路了。我們不是要做“發達國家的粉碎機”,而是要“自己變成發達國家”;不是要讓每個人都當“奮鬥逼”,而是要創造一種“不用當奮鬥逼也可以過好日子”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我相信,很多人、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要真正做到,可能還要花很久很久。不過不要緊,只要想到了、認真去做了,做到的可能性就很大。無論如何,我希望我的子孫後代,以及本文讀者的子孫後代,都能生活在世界上最偉大、最富裕的發達國家——中國。

在本文最後,再次對福耀玻璃和曹德耀董事長的令人驚訝的坦率、開放態度表示尊敬。很多人可能覺得《美國工廠》裡的曹董是個反面角色;我認為不是。他很真誠,有反思,而且不吝惜在鏡頭面前袒露自己的想法,這已經很難得了。我見過太多太多滿嘴空話、滿肚子套路、擅長文過飾非的企業家,我一點也不欣賞他們。我欣賞真誠的曹德旺——儘管不一定贊成他的所有觀點與決策。

(本文在撰寫過程中沒有得到《美國工廠》片方及福耀玻璃的任何支持或資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