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該如何同世界構建連接?

今天下午3點多在健身時候,忽然想到一個問題:

有的人跟世界的連接是,音樂,因此,TA成了個音樂家或者音樂工作者;

有的人跟世界的連接是,美食,因此,TA成了個廚師或者記錄者;

有的人跟世界的連接是,思想,因此,TA成了個作者或者演說者;

有的人跟世界的連接是,商業,因此,TA成了個創業者或者企業家;

等等等等

只不過,有的連接是強的有的是弱的

有的是創造者,有的是依附者、附和者

只不過,很好奇哪些極具影響力的創造者和失敗者、普通者之間到底差距是在哪呢?

為了尋找這個問題答案,

近期看了很多不同類型的紀錄片

從比爾蓋茨、巴菲特、仁波切、對話類、奈飛

也在翻看愛因斯坦、培根、富蘭克林自傳、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信、傅雷家書、西藏生死書、良醫、生命·覺者採訪全集


將印象深刻的片段記錄下來:

近期在看比爾蓋茨的紀錄片,兩個細節無法抹去:

一個是:cpu time

一個是:隨時拎著書包(是真的書包)

還有最後當他為了解決非洲的生產水問題,以及核電站因為中美貿易戰擱置了,要被消滅的瘧疾死灰復燃,面臨數十年的努力一切回到原點,那種挫敗感那段對話

重新刷了4季《十三邀》想去找尋些不同,最終卻發現,竟如此之相同,只不過,每個人的語境和表述表意不同,但是,內核如此一致。只不過,也終究在裡面找尋到一些不同視角;

比如講到沒有歸屬感,沒有目標,網絡時代,又去尋找,才發現,時代的斷層,可能是社區以及群居的消失,時間被切割過渡碎片化,於是才有了cpu time

人心沒有落腳點,那就向內尋找自己,找歸宿,找理想世界,不就是個體與世界的連接方式到底是什麼?

過去傳統的連接是否過於狹隘、價值觀過於陳舊和刻板,是否只是我們強大習性和疏於內心自我管理、反省、以及精進,聯想到近期那篇刷爆老東家架構調整解讀

我相信這些眼睛看到的,點滴碎片都是對於個體的啟事

你如果要問我具體是哪些?確實記不全、也記不住

但是,確實消化在自己的腦子裡、心裡

可以自己去尋找自己需要的“養分”

我想近一個月刷的這些東西,無疑就是標題那一句:

自己該如何同這個世界連接?

拿什麼連接?

什麼連接是自己的連接?

其實,就是,牛逼的人都是相似的,普通的人各有各的普通,也是一種精彩人生。

自己該如何同世界構建連接?

不過,我並沒想放棄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雖然,我知道自己有強大的習性,這種習性足以在每分每秒中幹掉我自己,但是,我仍然,不想放棄尋找。

我相信自己會找到這個問題答案。

屬於自己的答案。

答案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問題本身。

有問題,是好的。

自己該如何同世界構建連接?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