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晞星:中西醫聯手抗疫的山西實踐者

王晞星:中西醫聯手抗疫的山西實踐者

王晞星:中西醫聯手抗疫的山西實踐者
王晞星:中西醫聯手抗疫的山西實踐者

引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已經退休的王晞星主動請纓重返一線,擔任山西省中醫院抗疫專家組組長。從踏上戰場的那一刻,這位年過六旬、享譽全國的醫者,就開啟了“加速跑”的模式。他帶著自己的團隊夜以繼日,深入晉中市傳染病醫院、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以及平遙、太谷等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行程總里程3000餘公里,參與臨床會診、討論20餘次。會診結束回到醫院後,他就把自己關進辦公室裡,再次認真分析病例,結合西醫的診斷,查閱大量文獻,制定中醫治療思路。最終,經過鑽研探索、科學論證、辨證施治,以國家中醫防控方案、省級方案為指導,依託非典、禽流感等傳染病診治經驗,結合山西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病人群、發病區域、發病特點以及山西地理特點,氣候特點,形成了山西省新冠肺炎中醫防治新思路。他和專家組成員們根據不同人群,不同體質,不同病程特點,先後主導研發的7種新冠肺炎中藥製劑,覆蓋病程全週期,在全省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救治中起到了很好的療效,“山西經驗”也得到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認可,並在湖北武漢、仙桃、天門、潛江等地廣泛推廣應用。

人物簡介

王晞星,主任醫師,教授,全國首批名中醫,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原山西省中醫院院長。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40餘年,秉承中醫理論、勤於臨床實踐、創新中醫理論體系,成果卓著。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良惡性腫瘤、消化系統疾病及疑難雜病,尤其對胃腸功能性疾病有獨到的治療方法和研究成果;臨床注重肝、脾在疾病發生、發展及預後的作用,多從肝、脾胃診治疑難疾病;應用“和法”治療腫瘤及疑難雜症,臨床療效顯著,研究成果豐碩,享譽業內及患者中,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

“看著疫情一天天加重,作為醫生,心裡非常焦灼,就想著能夠趕緊回太原,那裡才是我的戰場,才有我的用武之地。”1月底,看著國內疫情迅速蔓延,已經退休、陪著家人在海南休假的王晞星心急如焚,他說服愛人、女兒,火速趕回山西,主動請纓重返一線,包點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醫院,在短短8天時間裡,他和他的團隊針對新冠肺炎病患全週期,制定了“一人一證、一證一方、一人一策”,分型論治的中醫治療方案,取得了明顯的療效。

疫情肆虐 他無懼無畏“逆行”而上

1月22日,我省確診的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給全省疫情防治工作拉響了警報。

“發揮優勢、及早介入、保證質量、全力救治、提高療效”——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對中醫藥早介入、早治療提出明確要求,並號召、組織中醫專家對確診病例展開救治。

此時的王晞星還在海南休假,但他時刻關注著山西的疫情變化。“您已經退休,就該在家安享晚年,沒有必要冒這風險去直面疫情,抗疫的事兒不是還有我們呢。”同是醫生的女兒雖然非常理解父親的焦灼,但作為女兒,她更希望花甲之年的父親能夠少些操勞、頤養天年。

然而,在王晞星的內心深處,他首先是一名醫者,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他排除萬難也一定要挺身而出,這樣才無愧於自己這麼多年的辛勞和積澱,這個時候,自己苦點累點無所謂,但要讓患者疾病輕一點,痛苦少一點。

2月2日,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返並的航班。第二天一大早,就主動和山西省衛健委、山西省中醫藥管理局相關領導請纓抗疫,並在第一時間,召集山西省中醫院參與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救治的多名專家,就病例病情進行研討,同時藉助該院支援湖北仙桃、潛江、天門部分醫療隊員的力量,將湖北確診病例的相關病歷、病症,特別是舌苔的影像資料傳送回來,逐一分析、辨證,探討施治的方案。當天下午,《山西省中醫院新冠肺炎防治方案》的草稿已經成形,覆蓋了新冠肺炎從預防、早期、中期、重症(沿用國家方劑)、恢復期等救治過程的整個週期。當天晚上,該院成立了以他為組長的抗疫專家組,並部署了包括科研、臨床、方案制定、製劑申報等多條防疫策略,進一步完善了已經成形的治療方案。同時,還商討決定,之後用於一線醫務人員、所有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的預防用藥以及治療用藥都要由該院來統一配送。

“這樣就能確保治療方法和藥品質量是全部一致的,而且很快就得到了省衛健委及省中醫藥管理局的認可。”王晞星說,考慮到當時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和晉中市的確診病例比較多,他和他的團隊主動要求深入這些病區。

在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通過和太原市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組長範夢柏交流,王晞星瞭解到,這裡的很多重症病人在病情突然加重時,會有很多炎性滲出物,他們分析認為這是肺靜脈發生了炎症,導致大量炎性滲出物滲出,一部分滲出在肺間質裡引起水腫,一部分滲出在肺泡和器官裡,形成了一些黏液物,是造成患者肺水腫、肺功能衰竭、呼吸困難、病情突然加重的一個最主要原因。西醫主要採用脫水療法,再配合使用少量激素來抑制這種過度的免疫反應。瞭解到這些情況後,王晞星當即決定要參與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療,並提出要通過中西醫結合實現“1+1>2”的功效。

疑難當道 他守正創新逐一攻破

“通過清熱涼血的方法可以讓炎性滲出物減少,通過葶藶子、白茅根、杏仁、茯苓這些瀉肺利水的藥物可以讓已經滲出來的東西排出來。”和範夢柏的交流,讓王晞星對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原因有了深刻的理解。很快,他就和團隊成員推出了“葶藶瀉肺湯”,還專門就這一方劑編寫了中醫、西醫都能看懂的解釋。

2月7日下午,熬好的中藥就被送到了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用在了剛從晉城轉診到這裡的一名24歲的女性危重症患者身上。當時,這名患者因為發燒、咳嗽、氣喘等症狀,一直燥熱不安,吃不下、睡不著,說不出來的難受。沒想到第一服中藥下肚,就讓她睡了確診以來的第一個安穩覺;喝完第二服,咳嗽症狀明顯減輕;第三服後咳嗽幾乎消失,體溫恢復正常,氣喘也明顯好轉;第四服下肚後,氣喘完全沒有了,下地活動、去廁所都沒有問題了;第五服吃完就覺得自己渾身輕快,和正常人一樣了……實踐證明,葶藶瀉肺湯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療中是有效的,這也讓王晞星和他的團隊成員信心大增。

隨後,他們又先後參與了4例重症、2例危重症的會診。在會診過程中,王晞星發現,這些患者大都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腦梗塞等基礎疾病,從症狀上來看,並不適合用“葶藶瀉肺湯”。於是,王晞星又針對60歲以上、有基礎病、合併症的危重症患者,提出了“一人一證、一證一方、一人一策”的治療思路,這也是山西此次疫情期間提出的治療經驗之一。

中醫治療思路在得到臨床驗證後,山西省副省長吳偉特意約見了王晞星,針對當時省內出現的20例隱形感染者提出救治需求。這些病人有和新冠肺炎患者的接觸史,核酸檢測呈陰性,沒有咳嗽、肺部也沒有炎症,但又具有傳染力。此時,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也出現了一些典型病例,核酸檢測為陽性,但卻沒有症狀表現,還有一部分確診患者經過治療新冠肺炎症狀體徵完全消失,但是核酸檢測多次卻不轉陰,這樣的問題深深困擾著王晞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讓這部分患者縮短病程,儘快核酸轉陰出院,王晞星深入研究後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者,及新冠肺炎症狀好轉後核酸不轉陰者屬於氣虛毒戀型,應該以益氣補肺,清熱祛毒的治療為主。就這樣,山西的又一特色方劑——“益氣祛毒顆粒”應運而生,由生黃芪、黨參、蒼朮、升麻、銀花、柴胡、麥冬等組成。

很快,這一方劑在一名26歲的新冠肺炎患者身上得到了驗證。這名馬姓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但卻無症狀多日,應用益氣祛毒湯3劑治療後,咽拭子核酸連續2次檢測為陰性。之後,這樣的多例患者也在應用該中藥3劑治療後均全部轉陰。

成績面前 他謙虛謹慎強調團隊

3月9日,來自壽陽的86歲患者張某治癒出院,他是我省自1月22日確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以來,收治的確診病例中年齡最大、病情最危重的一位,他的出院,意味著我省重症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的“雙零”目標已經實現。

3月13日,隨著晉中市傳染病醫院最後一名患者治癒出院,我省本土確診病例實現“動態清零”,保持了確診病例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的“雙零”紀錄,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3月26日,省衛健委傳來好消息,我省本土確診的133例患者治癒出院後,經複查,核酸檢測沒有一個復陽的,實現了確診病例“零復陽”。

“從全國來看,這也是非常大的成果,因為一些省份,包括上海、北京、廣州在內,最高的復陽率達到了18%。”王晞星說,經山西中西醫專家共同探討,認為山西之所以沒有復陽患者,能夠實現“三零”,是和山西獨特的治療經驗有直接的關係。

首先是政府特別給力,在疫情初期,政府部門精準施策,果斷採取隔離、預防等措施,有效地預防了疫情的擴散。“治療過程中,一方面重視對醫護人員的保護、預防,給所有一線醫務人員免費配發預防中藥,優先保障他們的物資供應;另一方面又加大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把省內中西醫最優質的專家全都調用起來,倡導早預防、早介入、早治療,並結合患者實際,將辨證和辨病有機結合,一人一策、一策一方,這都為我們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埋下了伏筆。”王晞星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以往對一些傳染病的治療經歷,基本都是西醫在主導,中醫要介入是很難的。但這一次,從省委書記樓陽生、省長林武、副省長吳偉,到山西省衛健委主任武晉全部力挺中醫,這就給了中醫很好的機會,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33例確診病例有132例都使用了中藥,而且從實踐效果來看,中藥的有效率在98.5%以上,“山西經驗”還被山西支援湖北醫療隊帶到了湖北,在仙桃、潛江、天門三市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

“在所有確診病例治癒出院後,我們山西又要求所有患者再連續服用5劑的預防方劑,因為這些病人在治好後,都有疲乏、氣短、吃飯不好、口乾等症狀,預防方劑有益氣健脾、補肺生津的作用,可以很好地調理患者的脾、肺,還有津液和氣血。”王晞星說。

山西晚報記者 薛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