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定利率=真實收益率?不!


預定利率=真實收益率?不!

來源 | 小丫投資筆記

  • 預定利率就是真實的收益率嗎?
  • 純年金的領取額是固定的還是浮動的?
  • 年金的“管理費”是怎麼回事?

上週寫了一篇關於增加資產安全墊的文章,有讀者看完後提出了上面三個問題,今天索性再給一篇純乾貨。

1

這幾年接觸投資和保險,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和案例,自己也有一些肺腑之言想說在前面:

保險包含了精算、金融、法律甚至醫療等多方面的知識,可以說這個領域確實挺深奧,門道也多,單憑一篇文章、一份測評,是很難做到詳盡剖析的。

我其實很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起到一個“提醒”的作用,每個讀者在看完後,因為獲得了啟發,所以願意另外去思考一些問題,對感興趣的知識點進行深挖。

即便暫時沒有打算投資、投保,也可以把這個深入思考、挖掘的過程當做自己學習的一種方式,減少以後無知犯錯的概率,還可以給到身邊的親友一些好的提醒。

自己花(投)出去的每筆錢,尤其是大金額的,如果想少踩坑少走彎路,勢必要花點心思和時間做做功課,而不只是依賴保顧、投顧,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選擇、決策負責。現在互聯網工具那麼豐富,很容易檢索到相關資料。

如果不願意花這點功夫,就不要指望所有的保顧、投顧、中介等都是道德高尚、職業素養很強的人,每個行業裡,總有少數濫竽充數的人。儘管法律監管是日臻完善的,但很大程度上,法律是來給道德兜底的,而且每個人的道德水平是不一樣的,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這很重要。

接下來回答讀者關心的三個問題。

2

年金的預定利率是真實收益率嗎?

不是!不是!不是!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那預定利率是什麼呢?

這要從保險的定價模式說起。下面這張圖小丫以前也發過的:

預定利率=真實收益率?不!

保險公司不是慈善機構,要運轉要盈利,在設計保險時,就會把風險費用、運營成本和利潤率等各個因素都考慮進去,從而對產品定價。

相當於,我們支付給保險公司的保費:

一部分用做淨保費——作為風險保費,也就是理賠金;

一部分用做附加保費——補償保險公司的營業成本和預留利潤。

那為什麼淨保費之中,除了風險保費,還多了一項儲蓄保費呢?

這涉及到死亡率、發病率。對成年人來說,死亡風險和患病風險都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的,相當於越到後期,風險越大,那麼按理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年的保費都要升高。

也就是買一份長期險,原本每年要交的保費是越來越多的。但這種收取方法很不好管理,而且消費者年齡大了以後,收入水平會降低,保費如果越來越高,後面交費就會越來越吃力。

所以保險公司就採用“均衡保費”的模式,把總保費平攤到每一年,這樣每年要交的保費就一樣了。

對消費者來說,就是原本未來要交的錢,有一部分提前挪到前面交,未來的資金被保險公司佔用了。被佔用的這些資金,就是儲蓄保費。

資金是有時間價值的,儲蓄保費既然被保險公司佔用了,就要給消費者計提複利收益,這就是預定利率。這個收益也不是直接給消費者的,而是融合在儲蓄保費裡,成為退保時可以拿回來的“現金價值”。

(至於風險保費,是保險公司為我們提供風險保障所需的資金,附加保費是我們要補償給保險公司的營業成本和利潤,退保時這些錢已經消耗掉了,無法退回。)

但一張保單的總保費,除了儲蓄保費還有風險保費、附加保費,這部分相當於保費的“硬性損失”部分,以總保費為本金的話,預定利率會被“硬性損失”稀釋,稀釋後才得到真實收益率。

所以預定收益率不等於真實收益率。

年金受死亡率的影響低,更重要的作用是“儲蓄”和“返還”,所以它的真實收益率受附加保費的影響更大一些。要挑真實收益率高的產品,可以綜合評估這些信息:

(1)保險公司的營業成本佔比,越低越好

(2)年金險的預定利率,越高越好

之所以現在預定利率4.025%的年金稀缺,其實就是因為銀保監會要求新品的預定利率不得高於3.5%,目前市面上僅存少量舊年金預定利率還有4.025%。

(3)相比同公司的其他產品,分攤的附加費用,越低越好

還有一個工具,直接就能幫我們算出年金的真實收益率,更省事,這就是財務函數IRR。IRR越高,我們獲得的收益就越高。

如果非要深究真實收益率,又不會算IRR,可以預約保險顧問,讓他幫你列表計算。同一款年金的不同投保計劃裡,IRR是不一樣的,投保時間越長,越晚領取年金,那麼IRR就會相應更高。

3

純年金的領取金額是固定的還是浮動的?

年金險一般常見的有三種,純年金、萬能型、分紅型。

萬能險和分紅險因為分別掛鉤了萬能賬戶、分紅賬戶,收益是浮動的。

而純年金約定了領取時間、領取金額和領取方式,這些都是直接寫進保險合同的,具備法律效力,不會變動。相當於提前鎖定了利率,不用擔心後面的宏觀經濟發生改變。純年金,合同會展示每年領取的金額、現金價值、領取時間等信息:

預定利率=真實收益率?不!

預定利率=真實收益率?不!

大家投保前可以先看產品條款,自己試算年金領取額,或者直接讓保險顧問給你出示利益演算表,更詳細。

一般年金險會有10-15天的猶豫期,考慮後覺得不合適,猶豫期內可以退保拿回保費。過了猶豫期退保,就只能退現金價值,會有明顯的保費損失,這些都是保險合同有強調的條款,一切以條款為準。

之前有讀者和我說被坑了,退保損失了一筆保費,其實我覺得主要原因是自己沒有看條款,保單生效,保障開始,風險保費和附加保費就開始“消耗”了。關於退保和現金價值的關係,以及如何減少退保損失的話題,小丫下期再專門聊下。

4

年金的“管理費”是怎麼回事?

純年金的年領取額是寫進合同的,沒有“管理費”。

而掛鉤了萬能賬戶或者分紅賬戶的年金險,一般會產生費用。

萬能型年金或分紅型年金在保險公司每年年底大肆宣傳的開門紅產品裡很常見。這種“理財年金”,我們可以拆分成兩部分來看:

第一部分是固定返還的年金——何時開始返還、返還的年金是多少都是明確的。也就是說,你投進去的錢,最終能得到多少收益可以計算出來。

第二部分是萬能賬戶的資產——相當於一個理財賬戶,如果選擇不領取年金而是轉入萬能賬戶,保險公司會幫你投資,能賺多少錢看保險公司的投資情況,以及他們願意分配多少收益給你。如果後續想把錢取出來,就按當時萬能賬戶的實際結算利率算賬戶總價值。

但萬能險究竟能帶來多少收益?

得看大環境,看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預期利率並不等於終身鎖定利率,保險公司只能給一個保底收益。

選擇掛鉤萬能賬戶的理財型年金,要著重看看合同條款中的保底(保證)利率是多少,有的萬能險僅給1.75%的保底利率。

投資萬能險,就得有“最壞只能拿到保底收益”的心理準備。

有些保險公司或者代理人,會拿高檔利率給用戶演算,賬戶動輒價值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特別容易讓消費者誤解,以為這個最高利率就是到手的或者是固定不變的。

此外,萬能賬戶的資金流入流出是要收手續費的,這就是所謂“管理費”,也是一筆成本。

預定利率=真實收益率?不!

如果只想每年固定返還年金,就沒必要買萬能險或者分紅險了,可以直接買純年金。小丫之所以重點寫純年金,就是覺得它的收益和領取額可直接計算並明確下來,用作“資產安全墊”更適合。如果想通過投資獲得更好的增值,可以去買基金那些。

簡單區分是否萬能險或者分紅險的方法:

看是否有低檔、中檔、高檔三個不同等級的利率演示。最保險的方法,還是直接扒產品條款,買保險看條款特別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