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數據顯示江蘇海安復工復產進入“快車道”

本報訊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江蘇海安市稅務局通過企業開具的發票等稅收數據,及時分析本地企業復工復產情況。數據顯示,海安企業復工復產進入“快車道”。

截至3月26日,江蘇省海安市共有1.3萬餘戶企業開具發票,累計開票金額近520億元,佔去年同期9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外貿出口企業復工復產表現良好。截至3月26日,海安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60多戶全部實現開票。外貿出口企業共有近350戶開票,已超去年同期9成。開票戶數的增加,顯示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也按下了“快進鍵”,經濟活躍度正在提升。

江蘇聯發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面料、服裝生產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擁有員工3130人。2月6日,公司率先進入復工復產企業行列。公司財務副經理夏愛娟介紹,“目前該公司本地員工返崗率達到了100%,外地員工返崗率也在99%以上,產能已達到了上年同期水平。”

2月11日復工的江蘇銘利達科技有限公司因緊缺一線操作工而陷入困境。“2月24日政府通過包機不僅幫助企業接回了18名老員工,還協助招來了61名新員工,一下子解決了用工難題。”該公司人事部經理陳雲萍感慨地說。她表示,公司總投資超30億元的車用輕量化鋁(鋅)合金零部件智能化生產項目,2019年實現開票銷售3.5億元,預計今年可實現開票銷售8到10億元。

為了解決企業受疫情影響在復工復產上遇到的難題,海安市政府出臺了多項惠企舉措,僅2月24日通過包機就從陝西略陽接回工人194人,解決了銘利達科技、榮威運動等多家企業的用工難題,加速了企業產能的恢復。

在江蘇弘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投資40億元的PA6紡絲生產線三期項目工程正如期建設。公司董事長倪利鋒介紹,企業目前已全部恢復生產,生產線項目完工後,預計可年產30萬噸錦綸製品、10萬噸差別化纖維、10萬噸工程改性塑料,年新增開票銷售60億元、利稅5億元。

海安企業復工復產進入“快車道”的背後也展示出了稅務力量。

江蘇鵬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水泥成套機械設備生產的龍頭企業,產品主要出口蒙古國、越南等2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疫情影響,給企業出口帶來了很多不確定因素和資金壓力。稅務部門一方面收集境外相關國家稅收政策的變化情況,為企業外貿出口提供參考。另一方面,全力推行出口退稅網上申報“即報即審、即批即退”。2月份,企業足不出戶拿到了774.31萬元的出口退稅。

數據顯示,截止3月27日,海安外貿企業出口額近19億元,占上年同期的93.8%。雖受境外疫情影響,但外貿企業仍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海安市稅務局副局長唐聖俊介紹,“充分發揮稅收大數據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的作用,把近萬條增值稅發票數據整理形成分行業、分企業註冊類型、分企業規模、分銷售地區、分內外銷出口情況表,以稅資政,為相關部門掌握企業復工復產態勢提供參考。”(通訊員 韓良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