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詩詞初讀不知其真意,讀懂已是社會人?

糊塗畘悳


1、渭城曲——唐朝: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渭城曲》,也叫《送元二使安西》,初讀這首詩是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上。我相信在那個懵懂無知的年紀,沒有幾個人能體會到後兩句的悲涼與不捨。

時光就這樣匆匆而過,大學畢業時,各奔西東,望著空蕩蕩的宿舍和操場,以前喧鬧的走廊突然有了迴音,突然間就想起了這句詩“西出陽關無故人”。

也許這一別,就是一生。

2、金縷曲——清朝:顧貞觀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

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初讀這句詩還是在一部網絡小說中,當時被小說中的情節吸引,這句詩一掃而過,沒有任何感覺。

當畢業之後開始工作,一個人在異鄉闖蕩,一個人租房,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跑步,一個人生活。有一個晚上在公司值班時,驀然就想起了這句詩:我亦飄零久!問人生到此淒涼否?

行走在這世間,就好像水上的浮萍,隨遇而安吧。

3、唐多令——宋朝:劉過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初讀這首詞,是上學時蒐集描寫“物是人非”的古詩詞,偶然間看到的。當時對這句“終不似,少年遊”沒有太大的感覺,還是覺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樣直白的詩句更能觸動人心。

但經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之後,逐漸體會到了這句詩的深意。一別十年,天各一方,杳無音信。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只不過“終不似,少年遊”。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4、木蘭花——宋朝:晏殊

玉鉤闌下香階畔,醉後不知斜日晚。

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靠嬉笑來虛度,聚散得慷慨,輾轉卻去不到對的站臺。這句話是一句歌詞,出自《理想三旬》。

也許我們生來就是孤獨的。人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銘記一生,父母至親,知心伴侶,患難相交的朋友,但很多時候,我們都要獨自去面對生活。每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過客,只有你自己走過的路,才是你的路。

萬人如海,一身藏。

5、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朝: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年少時只能體會到這首詞的上闕,“為賦新詞強說愁”。有點小事情就會發條心情,渴望被理解,渴望被關注,但這絲毫不能改變什麼


小楊說天下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羅隱

這句詩,是我非常喜歡。我就喜歡他表變所表現的意境。我還沒有成名,你還沒有家人,可能是我們連都不如別人。我每次讀這句詩,都會理解這是一句等待彼此的愛情時。當然,它是有其他的含義的,但是我非常的喜歡我所理解的含義,這讓我相信愛情,對愛情還可期。

這讓我想起來,我聽我同村老人經常說的一個故事。

那個時候,剛剛抗日勝利,但是沒過多久,解放戰爭來臨。當時,有一對剛完婚的小夫妻,男的上街賣菜,剛好遇到國民黨抓壯丁,男的連自己菜攤都沒來的及收拾,就被抓走了。這一走就沒了音信,解放戰爭結束之後,也沒有回來。當時,群裡的人都在勸女人找個人再嫁了。但是女人不肯,仍然相信自己的男人能夠回來,不想讓他回來沒有家。就一直在家等他。那人仍然和以前一樣種菜,每天自己整理一下,挑到集市上去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天早上都能看到她挑著菜去集市上,一個去,一個人回來,從來不變。慢慢的村裡人對她由同情變為敬佩。

一直持續到第9年的時候,那邊她一個去的,但是中午回來時。身邊一瘸一拐的跟著一個少了一個胳膊的男人。等到走近時,人們才發現,那是他的男人。原來,當時男人被抓走之後,直接被拉到了東北。當時國民黨失敗後,直接因為受傷被遺棄,被當地人收留。最後,自己一路乞討一路問才回來的。


愛生活的笨笨牛


長歌行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長歌行


這首詩的意思是:園中的葵菜都鬱鬱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昇。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最後一句是讓我始終銘記的,進入社會中之後感受更甚。社會中需要的技能越來越多,而在應該學習的年紀沒有認真學習是我最大的遺憾,當然現在學習也來得及,但是總沒有之前所在學校的時候能心無旁騖的學習,這也是進入社會中之後記住的第一個教訓,

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當你處在學校的時候就應該做好作為一個學生的本職工作,掌握該學習的技能,在力所能及的能力下儘可能的學習多的技能,這是我作為社會人的忠告。因為當你進入社會之後,很難再靜下心來專心的學習一門能力。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詩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可以想一下我們父輩的那些人,有很多人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這就是對這首詩最大的體現。雖然你看不到他們徒傷悲,但是他們肯定在某個時間懊悔過。為什麼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的爭取過。我也希望把這首詩送給看到的你,不管你有沒有夢想,不管你是不是在追夢的路上,都請盡力一搏,不試試怎麼知道最後贏得不是你,加油!


小鈺有話說


符合這個題目的,唯《贈衛八處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當初年少,呼朋喚友,縱情恣意,通宵達旦,飛鷹走狗,樂不思疲,豈知詩中滋味?

比及不惑,蠅營狗苟,高堂白髮,兒女初成,少時故交,咫尺無暇,讀之一聲嘆息!

齒搖發落,身佝目花,多年老友,時傳噩耗,零落相逢,一別天涯,聞此怎不淚落?


詩魔獨孤求踹


有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有《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有納蘭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有蘇軾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有卓文君的《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有辛棄疾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有元好問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有杜秋娘的《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路邊的姑娘不要採


  有一些詩詞,初讀不以為意,走過半生,才明白其中真意。

有一些詩詞,總能在風月的長河中,愈發閃亮,給人以感慨。

十歲:外傅之年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我們的小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網絡,卻可以玩得很開心。

我們的小時候,一根繩子,幾塊石頭,就可以玩得酣暢淋漓……

童年,我們什麼都沒有,漫山遍野四處跑,但我們不覺得苦,我們記住的只有快樂。

現在我們什麼都有了,卻再也沒有了童年時的那種純真和快樂。

沒有一個人不懷念童年,然而時光一去不復返,願珍惜眼前,珍惜當下。

二十歲:結髮之年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二十歲時,我們意氣風發。

我們也曾許下,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言。

我們也曾立下,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壯志。

如今的我們已不再少年,歲月漸漸改變了我們的容顏,然而卻打磨出一顆更堅強、更成熟的心。

但心中永遠不變的是永恆的青春。

滄海桑田也好,歲月如梭也罷,只要我們心中依然有詩與遠方,時間的長河都無法帶走年輕的靈魂。

三十歲:而立之年

《竹石》

清代·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三十多歲的年紀,誰又不是一邊奔跑,一邊跌倒,一邊含著淚爬起來又繼續奔跑。

站在生命長路的中途,前看後望皆是茫茫。

前為漸已年邁的父母擔憂,後為未成年的孩子操心。

在成人的世界裡,從來就沒有容易二字,每個光鮮亮麗的背後,都有一顆咬緊牙關的靈魂。

人到中年,在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我們要像巖竹一樣直面困難,堅韌頑強,正直不屈。

四十歲:不惑之年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年少時以為自己懂得了人生的愁苦,侃侃而談生活的不如意,彷彿自己是一個洞穿世事的智者,能夠看清楚生活的真相,面對生活的苦難。

到了四十多歲,經歷了一些事情,受過的一些挫折後,才發現,真正的愁苦是說不出的。有些事情不知道如何說,向誰說,只能自己消化。

當他人問起時,我們也不過是抬頭淡然一笑,說:“別擔心,我很好。”

因為,這就是生活,百般滋味,唯有自知。

五十歲:知命之年

《自遣》

唐·羅隱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有人說,五十歲開始就開始認命了。

因為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

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不妨學學羅隱,今天有酒就喝個酩酊大醉,明日有憂慮就等明天再愁。

縱有三千煩惱,不如一笑置之。

沒有誰的一生,陽光朗月永相隨;沒有誰的一生,歡聲笑語永相伴。

餘生寥寥,學會減輕揹負的掛礙,我們才能優雅向前;看淡恩怨情仇,一路上才會風清月朗。

及時行樂,無悔無懼,這樣,你會感受到生活原來是那麼美好。

六十歲:耳順之年

《頌古五十五首其一》

宋. 無門慧開禪師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一季一景,四時輪迴。在漫長的一生裡,我們看春天的花,捕夏天的螢,吹秋天的風,賞冬天的雪。

將煩惱看淡看開,那麼每年每季每天都將是人間最好的時節。每分每秒,也都是最好的當下。

六十歲以後,不要再給自己的心增添負累,勞累之餘,約上三五好友,對酒當歌,及時行樂,不必在乎人生幾何。

七十歲:古稀之年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宋·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千古流芳如蘇軾,最讓人佩服的不是他的才華,而是他的灑脫。

七十歲後,太多人都開始覺得自己老了,抱怨哀愁圍繞著他們的生活。

其實,人生的老去不在年華,而在心靈。

作家村上春樹曾說:“人不是慢慢變老的,而是一瞬變老的。”

不是從第一道皺紋、第一根白髮開始,而是從放棄自己那一刻開始的。

只要心靈永遠年輕,又何懼歲月老去呢?

匆匆歲月,悠悠流年,不曾厚待誰,亦不曾薄待誰。既然我們來不及認真的年輕,那就不妨選擇認真的老去。

走過半生才明白,生活究竟如何過,最終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如何看待。

是苦是甜,是歡樂是無奈,全在自己的掌控範圍內。

覺得白開水無味,就加點糖吧;

覺得洋蔥辣眼睛,就炒個蛋吧;

覺得群山綿綿,就停下來欣賞風景。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請以溫暖而強大的心,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橋,看自己的風景,愛自己該愛的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攀閱


一首 柳宗元《江雪》初讀不知詩中意,現讀已是詩中人。哎………千萬孤獨啊。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抬頭瞭望了四周連綿不絕的群山,沒看到鳥兒鶯歌蝶舞的身影,似乎懷疑鳥兒都滅絕?千萬條上下山的路都沒有發現人走過的痕跡,似乎懷疑人也滅絕了?划著小船穿著蓑衣頭戴斗笠的老頭,獨自一個人在寒冷的下雪天江面上釣著魚。把每一句的頭一個字連在一起就能更深刻。

話說柳宗元是個有理想的政治家,他曾經參與唐朝歷史上最盛大的一次變法行動,可惜失敗了,於是被朝廷貶到很偏僻的地方,首先被貶到永州,永州這個地方有多偏僻呢?柳宗元的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永州之野產異蛇 」,永州的野外有一種奇異的毒蛇,你想想,野外有那麼多蛇,人肯定不多。人不多,朋友更少,此時的柳宗元,是千萬孤獨的。在永州某一年的冬天,下著大雪,柳宗元忽然想給自己來一個特寫,這個特寫是要展現他的孤獨,既然是孤獨,畫面裡必須沒有朋友,也就是說,畫面必須乾淨,於是就創作了這首非常有意境的一首詩。





也許這就是人生


雲水天,風吹雨打又一年。浪陶然,長江黃河南海邊。往事如煙,蔥蔥過。心事不變,念從前。真的,美的好思念。好的,親的,情無限。摘下山上,紅花紅。菜花剛謝,青果現。愛心愛意好眷戀,風裡雨裡真奉獻。雲裡霧裡心沒變,真的假的好無言。認真真是好艱難,你進我讓能相見。打下無悔春天地,種下心中那片願。好心好意多勞作,有種有收盼秋天。一片真心永不變,一段嚮往到永遠。


黃方萬158


杜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橘南讀書


初聞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有些詩詞,在我們小時候,真的沒有感覺它有多特別,但是長大後,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最讓我印象的深刻的,就是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慈母手中線,這是母親的付出,她將最好的東西留給了我們,但是自己卻吃難以下嚥的食物。上大學的時候,每當寒暑假回來,媽媽都會準備一桌子美味,甚至肉已變色,但是她仍捨不得吃,就是為了等著我放假。

然而遊子身上衣,這位遠行的浪子,似乎並不理解母親。他的不滿足寫在了臉上,甚至感覺母親磨磨唧唧,一些小事,總是翻來覆去的嘮叨,其實這是母親的關心,生怕我們外出吃不飽,穿不暖。


小學的時候,就讀了這首詩,當初未感不同。雖然背誦的滾瓜爛熟,但只是單純的認為,這是母親為兒子補縫衣服。至於母子情,年幼的我還不懂,而且還有些不明白,為何臨行之前,母親為遊子縫衣服。

長大之後,對詩詞的前兩句,感覺已大不相同,對於詩的整體,亦有獨到的見解。母愛是偉大的,她是不求回報的,養兒根本不是為了防老,父母又何須防呢?


如果說手中線是母親的思念,那麼意恐遲遲歸,就由思念變為擔心。外出遠行的浪子,不知道何時歸來,母親唯恐衣服破了,沒有人縫補,不禁讓人想起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

寸草心與三春暉,說明像小草脆弱的小心,豈能報答母親的恩情。即便父母萬般不是,我們都不應該出言頂撞,孝順二字,看似簡單,但行動起來,卻是舉步維艱的。


古代的時候,母親一聲怒斥,跪下!!!


孩子乖乖地跪下,來悔改自己的錯誤


現在變了,母親大吼跪下,兒子會說:什麼?跪下?

但我認為,這樣的孩子用不了多少年,就能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等他為人父,為人母的時候,也定能感受母親為了孩子,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


《遊子吟》讀起來朗朗上口,小的時候背得滾瓜爛熟,長大之後,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閱讀此詩的人,都能孝敬父母和長輩,不要辜負他們濃濃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