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是窮兵黷武還是民族英雄?

珠峰玉鶴


其實窮兵黷武和民族英雄並不矛盾。

歷史其實有很多邏輯線條去觀察。

比如歷史的宏觀和微觀,民族的個人和集體,生活的當下溫飽和長遠存續。

一、平民歷史邏輯:

從當時民眾的生活角度去看,漢武帝肯定是窮兵黷武,在國民基本的生活保障都不能滿足的情況下,不斷的去發動戰爭,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民眾的國家概念和民族自尊不像現在,國家是漢武帝的,榮辱是士大夫和貴族階層的,不是我們勞苦大眾的,所以愛咋地咋地,只要我們能吃飽就行。

鐵打的百姓,流水的王朝!

就像清朝後期,不斷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上至官僚,下至百姓,都沒有啥大的反應,因為江山是大清朝愛新覺羅的,所以即使民眾抱怨,也是抱怨李鴻章之流賣國,卻不去罵慈禧,畢竟江山是人家的,人家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慈禧也是這麼想的,打不過,割點地給他,賠點錢給他,反正都是我家的東西。

即使當時民間大眾,反抗洋人的動靜也很大,甚至義和團對洋人一陣猛殺,更多的還是因為洋人在大清的囂張跋扈,以及他們對洋人的恐懼和不安,而不是僅僅出自於國家和民族的榮辱和自覺。

但是清朝滅亡後,封建社會結束。

中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國家不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的,而是全國人民的,國民意識有了,並且在五四運動時達到一個小高潮。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誰要跟日本妥協,誰就不給自己留後路,勢必遭到全國人民的唾棄。

蔣介石打的再困難,也是不敢和日本妥協的,汪精衛反而走老路,被永久定在歷史恥辱柱上。

所以,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的窮兵黷武,換來的國家疆土和民族自尊,更多的還是朝廷與貴族的事情,民間反而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更是不會認為漢武帝是民族英雄。

等到漢武帝快死的時候,看看黎民百姓的貧瘠生活,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下了罪己詔,就是檢討書。那個時候,皇帝向天下子民做檢討,實屬罕見,也側面彰顯了漢武帝作為千古一帝的不凡。

二、民族歷史邏輯

以上是從當時的角度來論述的平民歷史邏輯。下面我們從大歷史的民族歷史邏輯再來看看。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真正施行的還是法家的一套,所謂外儒內法,通過國家改革,積蓄國力,為外戰提供軍費。

窮兵黷武的另一面就是國家的大一統和民族的強存續,國家地盤的擴展,漢文化的傳播,河西走廊的打通,西域經濟和文化的往來。

這些從大歷史的發展角度和大一統的民族存續角度來看,真是振奮人心、意義非凡。

所以,這麼看來,漢武帝又真的當得起民族英雄!

以上分析就是歷史的宏觀和微觀,民族的個人和集體,生活的當下溫飽和長遠存續。

橫看成嶺側成峰,這也是歷史的趣味!








麥小野


漢武帝統治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發展的一個高峰 ,窮兵黷武是指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的發動侵略戰爭,漢武帝發動的對外戰爭,早期是為捍衛大漢的領土主權,但是到了漢武帝統治晚期,一些行為的確是屬於窮兵黷武。

漢武帝劉徹

民族英雄是指為了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人民利益,民族尊嚴,在抵抗侵略戰爭中獻出生命,或是做出巨大貢獻的仁人志士,漢武帝率領大漢子民抵抗匈奴入侵,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維護民族尊嚴,當然是民族英雄。

漢武帝領導下,大漢驅逐匈奴,確保國家安全

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對中原政權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如果只是搶個錢倒還好,但是匈奴時常攻城屠邑,北方邊疆就一直沒有消停過,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率領32萬大軍迎戰匈奴,卻被匈奴圍困在平城白登山,最後劉邦賄賂了冒頓單于的老婆才逃了出來。

漢高祖劉邦

劉邦意識到此時的大漢難以用武力來和匈奴一決高下,於是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漢朝都是通過和親的方式來解決匈奴邊患問題,這之後大漢經過了幾任皇帝的治理,特別是在漢文帝,漢景帝的治理後,國力逐漸強盛。

漢武帝劉徹繼位後,隨著他對大漢的統治逐漸穩固後,對匈奴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漢武帝完善了軍事制度,加強了對騎兵的訓練。公元前129年,匈奴再度南下,漢武帝命衛青,李廣率軍反擊,在這之後的十年裡,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大將,多次遠征匈奴,匈奴累計有十五萬人被漢軍殲滅,也就此走向了衰落,漢朝影響力更是深入西域諸國。

驅逐匈奴後,漢武帝開疆擴土,大漢威震四方

遠征匈奴是因為匈奴對中原王朝構成了直接的威脅,漢武帝遠征匈奴後,開始擴張大漢的土地,公元前112年,漢軍滅南越國,公元前111年,漢軍滅閩越國,漢武帝想要開拓西南的疆域,且蘭國,邛都國因不願幫助漢軍被滅國。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下令征討勞浸,靡莫,旁邊的古滇國也很緊張,集結了一萬部隊防備著,漢軍將勞浸,靡莫滅了後,順道來到古滇國,古滇國國王率群臣投降,西南最大的國家夜郎國也向大漢投降,後來夜郎國和周邊小國發生衝突,不願接受大漢調停,國王被漢朝大臣殺死,夜郎國也被滅了。

漢初大漢周邊的國家

在西北朝鮮,當時燕國人的後裔在這裡建立了衛氏朝鮮,屢次向大漢挑釁,漢武帝派遣使者涉何去警告朝鮮國王右渠王,右渠王不聽勸告,涉何一怒之下將朝鮮裨王長殺了,涉何也被右渠王殺了,漢武帝知道消息後,下令討伐朝鮮,衛氏朝鮮亡國,漢朝再這裡設置了四個郡,而在西域的樓蘭國、大宛國、鬱成國等國,都在漢武帝時期被漢軍揍過,其中很多國家直接,間接的被大漢滅了,最慘的輪臺國被漢軍滅國屠城。

周邊國家畏懼大漢國威,紛紛向大漢臣服,從漢武帝晚期的這些舉措來看,的確是屬於窮兵黷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漢武帝建立了中國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中華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他毫無疑問是民族英雄。

漢武帝開疆擴土後的大漢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也許從當時的民生情況來看,漢武帝可能算得上是窮兵黷武,這從他晚年下《輪臺詔》 中的敘述可見一斑,這也是中國古代帝王下的第一份“罪己詔”,可是如果能夠重來一次的話,我覺得漢武帝劉徹可能還會北擊匈奴。

為什麼這麼說呢?很簡單!因為當時的匈奴民族也是處於上升期,用趙匡胤的話來說就是“臥榻之畔豈容他人酣睡”!

做為大漢帝國都城的長安,雖然處於關中平原之上,號稱有四塞之險易守難攻,其實那是相對於秦朝時的東方六國而已,對於來自西北民族的鐵騎,長安城的防禦條件並不出色,“烽火戲諸侯”的發生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鑑!

無論周幽王如何昏庸,鎬京城畢竟是西周王朝的國都,竟然被犬戎攻入城中殺死天子,簡直是無法想象,所以漢武帝雄才大略看到了事情的本質,那就是守長安必守甘隴,守甘隴必守西域。

當時的西域全是些佔據一城之地的蕞爾小國,號稱西域三十六國,大都是匈奴人的附庸,而且極西之地還有漢武帝非常想要的汗血寶馬。

當時漢朝經過了文景二帝時期的休養生息,國庫充盈且人口眾多,而劉徹的性格豈是將問題留給兒孫之人?所以他選擇了北擊匈奴。

所以雖然到了漢武帝晚年時期,民生疲憊,但是匈奴也元氣大傷,尤其是天才將領霍去病,簡直是為征服匈奴而生的,“封狼居胥”更是成為武將戰功中的豐碑。

之所以有衛青、霍去病這樣戰功彪炳史冊的將領,還是得益於漢武帝的運籌帷幄,因為漢朝時的軍制與後世不同,將領直接對皇帝負責,而到了隋朝以後文官通過兵部干預戰爭,皇帝的某些權利被縮小。

從長遠的歷史時空來看,漢武帝出兵匈奴的作法是完全正確的,也就是匈奴人的一支,被東漢王朝的軍隊驅逐西遷,最後來到東歐平原上建立匈奴帝國,其中的國王阿提拉,打得歐洲人哭爹喊娘,被稱為“上帝之鞭”!

如果這樣彪悍的民族任其在華夏北方發展,後果不堪設想,那到了東漢末年甚至就不止是五胡亂華神州陸沉的災難了,甚至有亡國滅種之險!所以漢武帝絕對是漢民族的大英雄!


飛凡看歷史


對於漢武帝劉徹而言,他諡號裡的那個“武”字,就是他一生的最好寫照——北擊匈奴,東平東夷,南征百越……他這輩子就沒少打過仗。這其中最為後人頌揚的,大約就是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對匈奴發動進攻,最終把匈奴徹底給打消停了。

但是,劉徹在對匈奴的問題上是否用力過猛,卻實在值得好好商榷一番。因為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漢武帝死後,匈奴依然在漠北和西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直到漢元帝時嫁了個王昭君過去才算徹底消停;東漢建立初期,匈奴又在北方為患,逼得大將軍竇憲再次出擊,打到燕然勒銘才回去;而在西晉初年,匈奴人又在代地詐了一次屍,其領袖劉淵稱帝,國號居然還是“漢”!

換言之——漢武帝舉全國之力,奮四世之餘烈(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與匈奴死磕的結果,是既沒有把匈奴徹底搞掂,還導致國庫空虛,百姓怨聲載道。直到劉徹的太子劉據因巫蠱之亂起兵造反被鎮壓以後,劉徹才幡然悔悟,頒佈《輪臺罪己詔》。

從這個角度來看,說劉徹窮兵黷武是沒啥大毛病的——發兵進攻匈奴確實有其必要性,但是是否有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必要,接連和匈奴死磕?在匈奴已經逐漸勢弱的情況下,還屢次出擊,真的取得了想要取得的結果了嗎?

更不用說因為李夫人受寵才被授予軍權的李廣利了,此子既沒有軍事才能,也無政治水準,劉徹卻像當代某些造星工廠一樣強推這位流量小生。最後的結果就是李廣利全軍覆沒,自己也倉皇逃往匈奴(真是夠諷刺)。

這麼說起來,劉徹那因為南征北戰所帶來的光輝形象,似乎也不那麼高大了。



青言論史


大家好我是小陌,對於漢武帝是窮兵黷武還是民族英雄問題來說:

正面來看,漢武帝劉徹確實為大漢王朝做了挺多有利的事情。說是民族英雄不合適,文功武治還是可以的。

反面來講,漢武帝劉徹確實經常發生戰爭,大量消耗民生,晚年的時候更是使得民眾怨天道地。還最終頒發“輪臺罪己詔”向天下承認自己的過錯。說是窮兵黷武也是不為過。沒辦法功過相抵,這樣的過錯,既然做下了,哪能輕易就能抹去呢。

漢武帝的功績

(經濟上)

改革幣制,鑄造五銖錢,作為通行全國的法定貨幣,解決了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幣制問題(私鑄、盜鑄問題)。穩定了金融,又將地方的鑄幣權重新統一於中央。鹽鐵官營,由國君壟斷經營鹽鐵的生產和銷售;“均輸平準”平抑物價,徵收大商人,高利貸者的財產稅。使國家獨佔國計民生意義最重要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利潤。

重農抑商對漢朝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

(文化、思想上)

文化上重視教育,創建太學、鄉學,培養人才,設立舉賢制度,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官制度。中央太學與地方郡國學兩級官學,確立了封建官學制度。此外還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實行統治的根本思想。

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提倡大一統,儒學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獨尊儒術的同時,還取百家之長,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的同時,又兼用百家的格局)。儒學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就此確立。一直伴隨到封建帝制覆滅。

(軍事上)

三次反擊匈奴,改變了漢朝與匈奴的關係中的被動地位。進軍西南地區,征服東越南越,設置南海等九郡。遠征大宛,降服西域,吞併朝鮮,從東西南北各個方向拓展了中國版圖,軍事上打敗了兇悍的遊牧民族匈奴,使得那個時期的各個國家不敢對視大漢王朝,也使得中國的版圖和疆域達到前所未有的擴大。

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開闢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東段之後,西域諸國的歸屬也是在那個時期最早實現的,直到現在新疆依然是我國的版圖。

漢王朝對西域的影響,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值得重視的意義。正是由於這一歷史變化,漢王朝才開始真正地面對世界。“張騫通西域”,不僅對於中國的歷史,具有重大意義,即對於整個東方的歷史,亦具有重大意義。

漢武帝的窮兵黷武

武帝的經常征戰使得中國人口大量死亡。漢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140-前87年),幾度討伐匈奴,海內虛耗,人口減半,50%的人死亡,武帝初年人口5000多萬,末年只有2500萬左右。最後人民生活困苦,國家動亂頻頻。

漢武帝北伐時期消耗了大量錢財,漢高祖、呂后、文帝、景帝幾代人積攢的錢財全部揮之一空,而且為了斂財,漢武帝還搞出了許多手段,比如:賣官鬻爵、算緡告緡等。龐大的戰爭開支通過這些手段轉移到百姓身上,最終導致百姓連鹽都吃不起。

漢武帝死後漢宣帝決定給他廟號,但是大臣指責漢武帝,說漢武帝雖然開疆拓土但是竭盡民力,天下流民幾百萬,赤地千里人相食。雖然後世都在歌頌漢武帝北伐的功勞,卻只口不提百姓們節衣縮食支持北伐,這是對百姓的不公平。

我們看隋二世楊廣三次東征高麗的時候,前兩次還好,第三次開始造成了百姓的壓力過大,民眾的不支持,最終導致民眾起義。隋朝最終隋朝被覆滅。假如漢武帝北伐匈奴沒有得到民眾的支持,漢朝的結局會是如何呢。

雖然漢武帝確實為漢朝做了很多貢獻,對後世也有影響。但我們可想過當時的百姓的苦難。對於百姓的遭遇,我們沒有體會,也沒法體會。不知他人苦,莫勸人大度。最種導致漢武帝頒發了“輪臺罪己詔”向天下承認過錯,假如沒有了罪己詔發生,又是何等局面呢。


歷史紫陌閣


對當時是窮兵黷武,對後世是民族英雄。

從當時的民生情況來看,漢武帝可能算得上是窮兵黷武,這從他晚年下《輪臺詔》 中的敘述可見一斑,這也是中國古代帝王下的第一份“罪己詔”。

漢武帝也是民族英雄,他確立了漢族族群的名字,他給了漢民族前所未有的尊嚴。

自從他即位以來,廣開言路,任用賢人,用人不拘一格,敢於提拔有能力而身份卑微的人才。在匈奴威脅到漢族的發展時,先後任用武將衛青和霍去病,開拓領土,大大地削弱匈奴的力量,解除了匈奴人對漢族的威脅。

在國內可能再次出現諸侯叛亂時,大膽任用主父偃,頒佈推恩令,解決了諸侯叛亂問題,解決了內憂,保證了對匈奴的軍事行動得以成功。

在外交上,任命張騫出使西域,使文化得以交流,使中華文化遠播海外,文明之路-絲綢之路得以開啟。

在他在位期間,共發動大小戰爭二十多次,幾十年的征戰,五十歲以下、十六歲以上的壯丁幾乎都要被徵兵,有時青壯年的婦女也要去戍守邊疆。由於漢武帝的四處征戰,致使他統治期間“戶口減半”,並且在他活著的時候,已經四處起義,大者數千人,小者數百人。

由於漢武帝的常年征戰,使得“文景之治”積累的雄厚物力財力消耗殆盡,漢王朝陷入破產的邊緣。漢武帝在晚年也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罪過,對自己的政策做了大幅度的調整,開始減少邊事、減輕徭賦、重視農業,使得社會逐步安定,秩序逐漸恢復,使大漢王朝又回到了與民生息、重視發展經濟的軌道。



當代曹植


窮兵黷武


白露為霜65799235


漢族,你自己想


後山人眾人


毛主席的沁園春中已經把秦皇漢武並列。漢武帝劉徹在位53年,是一位偉大的民族領袖。

政治上

在位期間為了中央集權聽從主父偃意見,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實力,使得漢朝一直存在的諸侯強大導致不聽中央的政令問題,得以解決。

軍事上

任用衛青、霍去病……等人,中國歷史上有兩大軍功一直都是後來名將所追求的,一個就是由霍去病搗毀了匈奴聖地封狼居胥,定一個便是勒石燕然。霍去病更是寫下那後事所傳唱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千古名句。一舉擊敗了北方匈奴,匈奴人更是在他們詩歌中寫出(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一改中原王朝對於匈奴採取的和親政策,讓我們漢家兒郎一掃陰霾,給了我們這個民族空前的驕傲。沒有漢武帝就不會有以後大漢王朝的強勢更不會有了定遠侯班超那句霸氣外漏的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漢武帝雖然在位期間雖然軍事上行動頗多,使老百姓賦稅加重自己也曾下過罪己詔,但是他的確做到了讓邊境的百姓不受到匈奴隨意屠殺,他自己把兒孫的仗都打完了,留給兒孫們是一個清淨的世界,不受外部侵略的世界。他燃燒自己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他最愛的子民。我認為他是一位偉大的英雄。


幾世浮沉幾飄零


漢武帝的偉業有歷史必然性。

高惠,及呂后時期,發展農業,和親匈奴,邊境穩定,犯罪率極低,國力開始恢復。

文景中興,漢的國力到了漢武帝時期達到鼎盛。

以上是客觀原因。

漢武帝不僅有雄心壯志,還具備文韜武略!在漢武一朝,文臣武將是前所未有的熠熠生輝,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他不僅對外打擊匈奴,對內還設內朝,削弱相權,行推恩令,削弱藩邦,在施政手段上外儒內法,十分有手段,以上種種都是漢武帝身為帝王,無比光輝燦爛的功績。

以上是主觀原因。

所以我們不能否定和毀熸他的正面性。

漢武追求長生,才會中了江充這等小人的蠱惑與太子兵戎相見,身為帝王,他的所為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更不是最殘忍的一個,但是他晚年用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下"罪己詔"確實前無古人,還建思子臺,升遷在危難之時幫助過唳太子的人。

多疑是一個帝王必備的素質,這點,漢武帝甚至比不上他的曾祖父劉邦。

劉邦殺韓信,盧綰,樊噲,連蕭何都多番猜忌試探。

鞏固帝王業,其實那是必須的。

荒淫的話更是談不上了,劉邦好色,可從來沒人說過漢武帝好色。他在死之前囑咐霍光,將來讓昭帝追封早逝的李夫人"孝武皇后"而他的諡號就是孝武皇帝。

總的來說,漢武帝是正面的,用毛澤東的詩說就是"昔秦皇漢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