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貴州:貴陽。

貴陽地名由來

貴山南面即貴山的陽面,故稱貴陽。

貴陽曆史

秦以前為夜郎國地。漢屬牂牁。東晉咸和八年(333)於牂牁西北部置晉樂縣,即今市地。唐武德四年(621)置矩州,以州南水水方如矩而名。為羈縻州,隸屬黔州都督府。唐末宋初,曾名黑羊箐。北宋開寶七年(974),宋廷敕書有“惟爾矩州遠在要荒”之語。宣和元年(1119)改矩州為貴州。始有貴州之名。今市境北部隸大萬谷落總管府。市境南部隸南寧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順元路宣撫司。十九年(1282)改為順元路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貴州等處長官司,為順元路治。先隸四川行中書省,後隸湖廣行中書省。二十九年(1292)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其轄境相當於今省境的四分之一。

地名看中國之貴州:貴陽。

明洪武四年(1371)於宣慰司治所置貴州衛、貴州都指揮使司。五年(1372)以宣慰司地改置貴州宣撫司。六年(1373)升宣撫司為宣慰司。隸四川布政司。二十八年(1395)增置貴州前衛。與宣慰司同城。隸貴州都指揮使司。永樂十一年(1413)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為布政使司治所。成化十二年(1476)置程番府,治程番(今惠水)。隆慶二年(1568)徙府治於布政司城。三年(1569)改名貴陽府。“貴陽”由此始作行政區劃名。萬曆十四年(1586)置新貴縣(治貴陽),為貴陽府治。三十六年(1608)析新貴縣、定番州置貴定縣,屬轄。崇禎四年(1631)廢貴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東地置開州,治開陽縣。劃布政司城郊及附近地入貴陽府。旋以宣慰司水西地置水西宣慰司,治所仍在貴陽。清為貴州省治。康熙五年(1666)廢水西宣慰司。二十六年(1687)置貴州衛、貴州前衛。置貴築縣與新貴縣同城。三十四年(1695)廢新貴縣。

1912年廢貴築縣。1913年廢貴陽府改置貴陽縣。1914年置黔中道。省、道、縣同治貴陽。1920年廢黔中道。1941年撤銷貴陽縣。城區置貴陽市,為省直轄。郊區置貴築縣,治所在花溪。1949年置貴陽專區,貴築縣為專區駐地。貴陽市下轄七個區。1952年貴陽市轄區調整,撤銷第五、六、七等3個區置郊區。貴陽專區專員公署遷貴定縣,更名貴定專區。貴築縣改隸貴陽市。1953年第四區併入第三區。1955年貴築縣劃歸貴定專區。1957年撤銷貴築縣其轄地劃入貴陽市。1958年惠水、開陽、修文、清鎮4縣劃入貴陽市。1963年開陽縣劃歸遵義專區。清鎮、修文2縣劃歸安順專區。惠水縣劃歸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66年析開陽縣地置開陽特區(縣級),隸貴陽市。1968年撤銷,其地復入開陽縣。1973年6月析烏當區中部地區置白雲區。1996年1月清鎮市、修文縣、息烽縣、開陽縣從安順地區劃出。修文、息烽、開陽3縣劃入貴陽市。清鎮為省轄市,劃由貴陽市代管。2000年1月,以花溪區小河鎮和花溪區金竹鎮行政區域設立貴陽市轄小河區。 2012年11月,撤銷小河區,其轄地復歸花溪區。同時以烏當區的金陽街道辦事處、金華鎮、朱昌鎮和清鎮市的百花湖鄉行政區域設立觀山湖區。

截至2017年,貴陽市下轄6個市轄區:南明區、雲巖區、花溪區、烏當區、白雲區、觀山湖區,3個縣:開陽縣、息烽縣、修文縣,代管1個縣級市:清鎮市。有32鄉(其中民族鄉18個)、45個鎮、90個社區,1054個行政村。

地名看中國之貴州:貴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