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讓文明習慣一直保持下去

「銳評」讓文明習慣一直保持下去

康 乾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社會文明意識的一次集中檢驗,讓不少人養成了很多良好習慣和文明禮儀——咳嗽打噴嚏捂口鼻、感冒了戴口罩、勤洗手、使用公筷公勺……

但也要看到,隨著疫情的好轉,有的人出現鬆懈思想,一些陋習故態復萌,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不講個人衛生等。這種“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現象,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和警惕。革除陋習就要斬草除根,倡導新風就要持之以恆,讓看似“不得已為之”的文明習慣成為常態,將疫情中的“權宜之計”長久保持下去,變成人們潛意識的行為習慣,轉化為持久性的文明行為。

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這次疫情,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同時也必須多方面的收穫。令人欣慰的是,在社交網絡上,在現實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和反思過去一些“不拘小節”的生活習慣:熱情好客,有必要通過相互夾菜來表達嗎?食用野生動物,是“大補”還是無知?咳嗽打噴嚏,捂住口鼻轉過身真的那麼難嗎?從這個角度看,疫情給所有人上了一堂沉重的公共衛生課——你的不文明,不僅是對他人健康的漠視和傷害,更極易反噬自身,甚至給整個社會帶來危害。通過這次疫情,每個人都應對大自然多幾分敬畏之心,加強自律,慎獨慎微,從小事和細節做起,堅持和延續科學健康的生活理念。同時,還要相互亮出嚴肅認真的文明態度,影響和帶動身邊人,讓陋習無容身之地。

“法立於上則俗成於下”,讓文明習慣落地生根,不能僅寄託於“君子慎獨”,還有賴於制度和法治的約束。同一個人,在公共場合“吞雲吐霧”,但上了飛機就能全程禁菸,這說明文明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需要法律制度的規範和約束。近日,《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草案)》提交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二審。《條例》草案二審稿特地增加了與疫情相關的文明行為要求,如流感戴口罩、咳嗽遮口鼻、傳染病患者須配合檢驗並隔離治療等。這就將疫情“逼出來”的一些好習慣、好做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來,從法律層面予以規範,值得我們點贊。

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法律是顯露的道德。從內因到外因共同發力,才能使文明舉止始於自發、成於自覺,讓文明習慣落地生根,進而轉化為根深蒂固的社會文明。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