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提起中國古代的廟會,人們會聯想到“廟”,認為廟就是道觀寺廟

,其實早期並全是,廟會與早期形成的社祭有關。顧名思義,廟會就是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活動。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國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一般在農曆新年、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等節日舉行。也是中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廟會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辭海》這樣解釋:“廟會亦稱‘廟市’。中國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經存在。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故稱‘廟會’。《北平風俗類徵·市肆》引《妙香室叢話》:‘京師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貨雲集,謂之廟會。’這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市集形式

,解放後在有些地區仍被利用,對交流城鄉物資,滿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廟會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形式,反映民眾心理和習慣。它的淵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一、古代廟會的歷史淵源

最初的廟會起源於遠古時代的宗廟社郊制度。《禮記》曰:“王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為了求得祖先及神靈的保佑,先民們選擇了在宮殿或房舍裡通過供奉與祭祀的方式,與之進行對話。每逢祭祀之日,為渲染氣氛,人們還會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戲,也稱廟會戲廟會便由此形成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社祭時要有舞樂。《周禮春官》:“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若樂八變,則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禮矣;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可見,自古以來,祭神時總少不了舞蹈、音樂。這對後世廟會上祭神、娛神以至娛人的活動無疑是有深刻的影響。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樂此不疲的來廟會遊玩,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到唐宋時期,兩教均達到了全盛時期,對社會產生了空前的影響。廟會上的表演活動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出現了,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戒、水陸道場等等。其後在宗教儀式上慢慢加了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吸引了信眾,更讓其他非信徒願意參觀。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佛教文化出現空前的大影響,甚至成為統治階級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佛教廟寺林立,石窟大興,佛事盛行,崇佛成為民間信仰的主流,佛事滲入廟會,使廟會文化呈現出更大的宗教特徵。唐宋時代的經濟高度發展,中原地區居於全國的領先地位,保持著中心位置。道教文化經過帝王們的倡導更迅速地繁盛起來。尤其是北宋時期,中原地區一度出現了經濟大繁榮和文化大繁榮,以東京開封為中心的城鎮經濟迅速發展,廟會亦應運而興。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簡而言之,社祭乃是中國廟會產生的主源。

中國廟會是從古代嚴肅的宗廟祭祀和社祭及民間的信仰中孕育誕生。漢、唐、宋時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娛樂形式,尤其經過明清的進一步完善發展,突出商貿功能,從而成為人們經濟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早期廟會的形態

1、祭神儀式

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往往需要舉行祭神儀式。例如“行像”活動。“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

”、“巡城”等。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

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2、祈子活動

廟會一開,八方來拜,敬神上香,祈願還家。這是圍繞“廟”和“會”祭之神而展開的活動,是傳統廟會的主題。其中帶有巫術意味的祈子活動,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這是由中國農業社會的性質決定的。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們的生存環境基本上沒有發生改變,子孫後代的繁衍成為千百年來的頭等大事。所以,祈子這種遠古的巫術形式,便會附著於各種集會形式展現出來。這方面比較典型的廟會有河南淮陽的人祖廟會、天津的媽祖(天后宮)廟會、山西平遙的雙林寺廟會、北京的妙峰山和白雲觀廟會等。

三、現代廟會的主要內容

1、趕廟會

廟會的主體活動大致有三項:一是廟裡的和尚、道士做“法事”、“道場”,即舉行祭祀神佛的儀式,有的地方還紮成真人般的大小的神像託偶,舉行遊行式的祭典;二是善男信女們進香朝拜、許願求福;三是藉此機會進行的文藝和商貿活動。四面八方趕來的信徒加上逛廟會看熱鬧的人們,便構成了廟會人山人海的熱鬧場面。一般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參加,在方圓幾百裡內遠近聞名。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趕廟會大多是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人成幫結夥地前往。鄉下的農民也大多放下手中的農活去趕廟會,四鄉八鎮聚集來的人,要吃、要住、要買東西、要看熱鬧,就為廟會提供了廣闊的商機。逢有較大規模的廟會,

經營各種飲食小吃的、賣鞋帽布匹的、抽籤算卦的、賣丸散膏丹的、打把式賣藝的、賣日用雜貨的、唱大鼓拉洋片的、賣民間工藝品的等等各類生意人、手藝人、江湖人都從四面八方趕來,使廟會成為民間經濟文化活動的大舞臺。

2、演戲

演戲三天四夜,每過十年為大年,有十幾個演戲班子同時演戲這叫鬥臺戲,各班子拿出最好“行頭”、“劇本”,各自都想鬥幾他方者,而名聲大振。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3、踩高蹺

一隊隊高蹺會,在腰鼓、小鐋鑼、大小釵的打擊樂中穿街而過。一撥兒高蹺人數不定,一般十幾人。身量高的踩低蹺,身量矮的踩高蹺。表演者是傳統戲裝打扮。由開路棍打頭兒,隨之便出現肖恩、白蛇、唐僧、醜婆、姜子牙等藝術形象。由於詼諧有趣、粗獷喜人、聲情並茂、時有樂哏,一向為人們所喜愛。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沿途的大商號在門前設八仙桌,擺上茶水、點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勞。高蹺隊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謝。高蹺的隊列在街頭行進中,一般採用一字長蛇陣的單列,在繁華擁擠地段採用雙人並列隊形。步子變換為走八字。在表演時有小旋風、花膀子、鷂子翻身、大劈叉等難險動作

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扮演的人身著戲裝,濃妝豔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裝扮戲曲摺子,如《管甫送》、《鬧天宮》、《八仙過海》、《水漫金山》等等。踩高蹺的角色,因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異,高低不一。

4、放生

所謂放生,即贖取被捕之魚、鳥等諸禽獸,再放於池沼、山野之中。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5、求籤

香客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並買一張讖圖,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兇,以便做好趨吉避凶的準備。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市民正在神像前祈福求籤

6、出巡

城隍廟的"城隍出巡"也是單純的宗教活動,將廟內城隍的塑像抬出,不但前呼後擁的儀仗執事,還有若干"馬童"和裝扮成各式模樣的善男信女們,一直走到都城隍廟,出巡之時,大街上觀看者如潮似海。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三林廟會《城隍出巡》

7、打金錢眼

設三座橋下無水的石橋,三座橋只開中間一個橋洞,洞中朝東西方向平分開,兩側各設一方桌,桌上有兩位道士分東西盤腿打坐——所坐的橋洞上端,東西各高懸一直徑約為兩尺、厚為三寸餘的紙胎,上面糊以金紙的大金錢。金錢是用紅絨繩從南北兩端繃緊的,中孔內系一小銅鈴。在東西兩側橋畔,設有許多以現鈔兌換已不流通的制錢攤子,以一角錢兌換十個制錢。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遊客們即於兩側橋面上瞄準相距五米開外的金錢孔上的小銅鈴投擲。誰能打得準,把銅鈴打中打響,這一年他就會順順當當兒,事事如意。這就是著名的“打金錢眼”。因距離較遠,銅鈴又小,能打中者,純系偶然。

總結:古今廟會存在的意義

民間的廟會有自己的核心特徵,即在經濟技術方面是百貨交易;在社會組織方面是“社”或“會”;在意識形成方面是禮神娛神,這便是我國廟會能夠長期傳承的經濟基礎和民俗慣制。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廟會是把寺廟的節日變成了地方性的節日,把宗教的節日變成了世俗的節日。所以,那些獨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動、非宗教性的娛樂休息活動集市活動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廟會。因此,與其說廟會是宗教活動倒不如說廟會是地方性民眾節日活動,更能準確地反映廟會的本質屬性。所以說準確地講這種多內涵型廟會可稱為節日型廟會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廟會還是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活動,關係到宗教信仰、商業民俗、文藝娛樂等諸多方面。這是由各地的歷史地理物質條件、民俗傳統和人們的審美標準決定的。各地的廟會又各有其特點,在幾個方面各有所側重,這就形成了各種廟會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別表現了當時當地條件下人們認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古今廟會的歷史:廟會的由來與早期社祭之間的關係

淮陽太昊陵廟會

總之,中國廟會是從古代嚴肅的宗廟祭祀和社祭及民間的信仰中孕育誕生。漢、唐、宋時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娛樂形式,尤其經過明清的進一步完善發展,突出商貿功能,從而成為人們經濟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辭海》

《禮記》

《廟會有哪些傳統的文化特色》

《廟會是源於社祭嗎?廟會的起源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