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云雾寻茗踪


周宁:云雾寻茗踪||愚谦

周宁:云雾寻茗踪||愚谦

图/郑树龙

云雾寻茗踪


前言

云上故乡,杯中茶香。清新闽东,周宁茶旅。

疫情还未过去,估摸着时间,再有些日子便是清明了,明前时节茶市繁荣,近几日思绪颇为不宁静,闽南这边毗邻安溪的茶基地喝过那边的铁观音,我因为公司组织旅游的机会也造访过安徽黄山和宏村品尝过那边的猴魁,以及去杭州悠游三西美景在西湖喝过那边的龙井茶,去过我们福鼎的太姥山少不了喝白茶,在云南虎跳峡侧俯瞰茶马古道品尝普洱,在风花雪月的大理品尝过当地的三杯茶(一杯苦、一杯甜、一杯淡,回味甘甜的茶滋味),甚至最远去过贵州黔南喝过那边的都匀毛尖,因为去参观旅游过的茶基地和茶园不少,我平素也一直以茶友自居,我的生活里少不了茶。因为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周宁人,知道我们周宁这地儿盛产好茶叶。所以我一直存了一个念头,想让外面的朋友知道我们周宁的茶叶,因为我知道家里的茶好啊!

讲起我和周宁茶叶的渊源,做过周宁茶叶贸易这方面的调研,甚至有想找个观音阁附近的铺面做茶的包装零售生意,在外求学到工作的这些年,每年都会带几包茶叶出门。今年的春节临出门拖亲戚买了二十斤家乡周宁的茶叶,拎着一行李箱的茶叶本想送客户做赠饮,疫情耽搁了上班时间,干脆留着自己喝了。

我时不时抓一小把,热水冲泡,饮上一杯,闻一闻茶的香气,困乏了就端着茶杯凑着近一点,用氤氲的水蒸气熏一熏眼,缓缓疲倦、松松精神,而这茶的茶汤清碧直把肠胃浴,顿觉舒爽唇齿留香。

趁着疫情禁足隔离的闲暇时光,我浏览《茶经》和了解茶圣陆羽的故事。茶圣煮水品茗天下茶,先圣识茶爱茶饮茶,能到如此境界,我辈自叹不如,如何提笔行文撰稿,搜罗笔墨苦思冥想,希望我的家乡周宁疫情过去后茶文化、茶经济能发展得更好,我没有先拜访其他地方的茶厂茶园茶基地,很期待家乡同辈后辈能多出些茶博士,所以,又许了一桩心事让外面世界的人多了解些我们的茶吧,就叙述一段高山茶旅、云游乡土之情。这就是我为何想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我们今天要讲周宁官司茶的茶文化,不能孤零零的光去翻县志做文史调研,这是周宁人的文化。因为先圣的典籍唯心鬼神论的观点还是有时代的局限性的,我们要结合在一起,有机统一辩证历史唯物的去研究本土的茶文化,这是做学术的端正态度。举个例子,今天哪怕借助《茶经》研究我们的茶,福鼎白茶和当时的古籍里的白茶都相去甚远,而我们绿茶的茶树苗种甚至是由现代农业技术培养出来的,新品质的新品种自然是新口感,今人胜古人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种茶的生产技术在进步,茶文化也应该是进步的。

所以要讲我们周宁的茶文化,要结合风土人情,也要讲我们的鲤鱼文化,要讲我们的白银文化,我们的楹联牌匾文化,盐铁铸造的工艺和运输文化,周宁“三件宝”的土特产文化,甚至说我们的红色革命文化,我不是专业的茶博士,调研这段文史报告,是希望读到的人感受一下我们周宁的乡土感情气息。上个世纪末我们周宁人可以说说过足了苦日子,是地瓜当粮草,蓑衣当被倒,火炉当棉袄,父辈的年代又经过过几次全国性地质灾害的荒年,山头都是荒的光秃秃的,我们又是高山县城冬天还下雪,到了冬日要想法子去寻“桑麻刺”和枯黄的松叶枝来烧火炉烧炭取暖,我至今还记得爷爷面朝黄土地挥舞锄头在菜地锄地滴汗的样子,背后青布料蓝衬衫的衣服结出白盐一样的汗渍。

现在,很多家乡人走出周宁,我们很多乡贤角逐上海滩掀起了浦东的钢材贸易的热潮,每年春节后都会大额的茶叶采购,送给江浙沪一带的客户,随着我们周宁商邦闯入上海,无锡,昆山等市场,曾经借由钢材闯出过闽东钢材商帮的称号,打出了我们周宁人自己的招牌,虽然近年来收钢贸贷影响,折戟沉沙铁未销,我们周宁在外打拼的人很多都反哺家乡,除了纳税贡献,捐款捐资,修路修庙、兴教助学。周宁是我视若母亲一样的土地啊,强烈的生命内在的激流闪电激荡胸怀,强烈的责任感驱动着我迫切想为您展示这片土地的人们。我们周宁人是勤劳朴素的,我们也是艰苦奋斗的,我们更是善良奋进的,我们也想走出山城,通过商贸,通过读书,通过修路,通过盖房子,通过建设新城区,提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命运。

“茶哥米弟”是我们当地的俚语,开门七件事之首的茶,在我们生活社交活动里扮演的地位很重要,我们走亲访友,邻里串门,一定有人奉茶恭迎,主人家会习惯加一勺白糖,为客人奉茶,一杯忆苦思甜的糖茶,磨平棱角的山城岁月,用一杯茶安慰我们日子太苦了总要一丝甜,我们周宁人对茶的情感,不会逊色于任何中国任何一片产茶的土地。

紫云山明前回暖,银屏峰叶生发机。

近生云雾包绕村,杀青炒制香悠扬。

解衣磅礴发浩歌,我辈岂无茶博士。

历尽奇峰万事足,春秋一壶茶来道。

茶道,“唯有倾心品鉴,方知此中真趣。”

周宁:云雾寻茗踪||愚谦

图/肖林盛

一.高山明珠,走进周宁

——戴云破雾见茶青,鱼龙演进浪淘金


周宁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县城,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达288座,成就了其“高山云雾出好茶”的闽东高山茶区的地位。周宁产茶,以工夫、银针、绿茗这三种茗茶为主。银针叶形似猴,白毫周布,清馨可竞雨前,品绝妙!周宁的茶产业主要以绿茶为主,而在周宁最好的绿茶当推"官司云雾茶"——条索紧细、浑圆光滑、呈银灰绿,内质香气高锐持久、显栗香,滋味甘醇鲜爽,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翠绿、匀称柔软。从明万历年间开山种茶至今达400多年,茶质驰名,饮誉不衰,与“坦洋功夫”、“白琳功夫”齐名,官司云雾茶,属不发酵茶,因产于福建省周宁县浦源镇官司村而得名。这些年有些地方争夺历史名人的故里一样,茶的归属地也有争议么?我们家乡也能引进铁观音,乌龙茶,甚至不同白茶,红茶的茶树品种。可为什么我们认证的茶叶品牌,会首先想到官司茶呢。

我将带您走进我们天然空调城周宁,了解我们的官司茶的源采地,列位看官不要急,茶要细细品,不妨往下读:

周宁茶地理推荐茶旅目的地:浦源鲤鱼溪——领略紫云山麓官司村的悠香茶韵,坐拥八百载鲤鱼溪的无边风情。带您领略官司茶生长地周宁县浦源镇鲤鱼溪,邀请您来感受这片土地历史人文涵养的魅力,和乡村自然景色风光之美。

相传,宁德周宁狮城建城时,有个画师,画了一张地形图。四个城门外的山峰取景时:北门狮子戏球,南门仙人骑鹤,东门九龟进城,西门五马下槽。出狮城城区,下狮城镇,折而南,极其巅,村墟映带,镇廛参差,悉赴眼底。转赴礼门寻滴水岩。洞府窈冥,受千百人,群佛宝相罗列,俨启法堂,疑入敦煌古谷!清泉一道,自岩尖滴沥而下,状若喷珠,掬尝甘冽而厚,旱潦无改,绝佳饮料。东探方广寺,在万山中,空谷回音,不闻鸟语,启场于元,初祖平麓,肉身尚在。山水人文,有情天地,情人谷,蝙蝠洞,陈峭峰,美景山溪,田园古刹……魂牵梦绕,故土难离,这是我百年魂归的地方。

而出狮城南门街,俯瞰狮城风水格局的参照范围,旧址南门方位取景地的景点就是“人鱼同乐”的鲤鱼溪和“银屏仙字”的仙凤山,毗邻官司茶的原产地。官司云雾茶的茶基地,就在浦源镇官司村到上洋村这段,位于周宁县城西面约10公里处,村落西南面是古代宝丰银场所在地圣银楼山麓,这里有明清的古茶园遗址。由此官司村生产出闻名周边地区的“官司茶”,当时盛产“官司茶”名村称“金渡头、银进登、铜桃岭、铁那坑”,称茶山为“金山银世界”,称茶树是“摇钱树”。浦源就发源于紫云山麓,山泉活水,溪畔古村,三山环抱一水人家绕,潺潺汇流成东洋溪,流域飘渺,时光荏苒,汇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穿村缓流而过。溪流贯村而去,一水两岸三山,溪中悠然遨游着七、八千尾彩色斑斓的大鲤鱼,“闻人声而至 见人形而聚”,“竟相觅食 彩鳞翻飞”,承载了浦源村八百多个春秋,也孕育官司茶乡这片淳朴净土。“涧水拖兰翠,游鳞逐浪多,羡鱼休唱钓鱼歌。伫看乐时曾似,跃龙梭。喷沫惊芳饵,浮沉滚碧波,青鳍红尾顺行过,点破天机动静,快如何!”这是清朝诗人王鸿在周宁游览鲤鱼溪时所作的《南歌子》。它不仅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溪中鲤鱼的活泼与机灵,更是完美诠释了鲤鱼溪闲适惬意的和谐人居的范本——高山云雾采茗茶,碧珠绿芽赛黄金,寓乐于鱼趣,品茶于古镇,驰名于海外,源远且流长。

“官司云雾茶”是福建省历史名茶之一,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距官司村15里的浦源村民,迁往绿林苍翠的官司村,开始种植茶树;清咸丰、同治年间周宁茶叶就远销西欧、南洋等地,官司茶曾作为优质茶畅销欧亚20多个国家。而在明代万历年间所创制的“官司云雾茶'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上乘名茶。周宁茶业的发展兴于宋代,唐宋的茶叶记录寥寥可品鉴,宋元虽有传说也是雪泥鸿爪,周宁茶行茶商的生意是盛于明清,势弱衰微于近代,是几度盛行,又几度衰败,在长期的劳动劳动实践中,我们勤劳的周宁人民,我们的茶商根据从建宁,寿宁习得制茶的经验,摸索并创制了一套适合当地茶叶加工的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即:鲜叶采摘—凉青—杀青—揉捻—初炒—烘炒,在清光绪年间,“官司云雾茶”被周宁茶商携往福州,恰遇外国客商,品饮之后对其品质赞不绝口,从此“官司云雾茶"饮誉四方。

民国年间,周宁“广源泰”商号到达鼎盛时期,“官司茶”在此阶段也倍受青睐,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曾经每担(100市斤)价格高达1.4两黄金。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名茶的光环逐渐淡去,高山深处的云雾茶正如一位未出阁的大家闺秀素手描眉、对镜贴花,养在闺中人未识。我们周宁人现在所付出的努力就是要振兴周宁本地茶的品牌,让世人更好的接触了解我们的茶文化,爱上喝我们周宁出产的茶。

周宁县之所以被誉“高山明珠”,因为在这个云雾缭绕的山城里群山绵延,其间耸立着几百座千米高峰。据说,茶乃天、地、人和之尤物,最适合生长在海拔600米到1000米的高山之上,而周宁这座山城886米的主城区海拔,无疑具备了出好茶绝佳的地理优势。

而我们的官司村位于周宁西北部,圣银楼峰山下,这里昼夜温差大,空气湿润,云雾缭绕,良好的小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极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官司茶,其他种植的源采场地海拔低,品种小而杂,不成规模的很多,而且茶园兴废更替,茶树新品种也不断退陈出新,能够官方认可的就是我们周宁的官司云雾茶。中国其他城市当然也有官司茶的茶树甚至种类繁多,可人文底蕴和海拔地域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优势,茶叶遇上云雾、海雾本就不可多求。我们不能说全国其他地方不能种我们的管司茶,可周宁在中国的版图上,兼有历史的底蕴,地域的自然优势,我们最有资格去认证“官司云雾茶”这个品牌,就像茅台用的水取自赤水河,天然的地缘优势,保护好我们的自己的茶叶品牌,保护发展壮大我们本土的品牌,打响周宁茶叶的招牌,官司云雾茶被世人所钟爱,被我们周宁茶叶品牌所首推是有道理的。

我们在具体得考察县志和茶文化的古籍地图,核实严谨得重走周宁古官道,古驿站,古城堡,古城门,其实就是了解我们周宁的官司茶是怎么被陆运运输和海运出口的。我可以具体到告诉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官司云雾茶的地理品牌的归宿地在我们周宁,因为经过研究后,我们甚至可以告诉他们我们的古代先人怎么运输茶叶的路径。我们在调研官司茶的运输途径时候,在过去古道陆运我们不能不提盐铁和白银的运输途径,近代我们甚至要考虑茶叶海上的运输途径。

从上洋村到泗桥村的驿道上有一段翻越仙凤山的山岭,又长又陡,俗称麻岭,全程为石板路面,中间建有三个路亭。传说唐末宋初,13岁的唐王李璟为避朱温迫害,南逃入闽,19岁那年辗转来到仙凤山下,在亲臣护送下仓皇南逃入闽,因避乱改称"岳王",改名为李璟。因为逃亡过程中,爬上岭头已临夜幕,唐岳王汗流全身,瞻前观后,感到十分荒凉。便轻声呤道:龙入浅水乏鱼力,凤落深山没鹊威!当晚,这支的王室队伍投宿在岭头底坪,从此该岭头底坪就成了"王宿"地。留下了王宿村和仕本村等几脉遗支旁系。为福建省周宁县一带李氏开基始祖,后世裔孙尊为"唐皇始祖"。隐居东洋,“以马代耕”,因此仙凤山的山岭旧称“马岭”,后来改为麻岭,专司官银的运输古道,当时甚至铸造高墙堡垒,驻留有行政管理和武装力量。元朝时期,麻岭上就设立了巡检司。明洪武元年宁德知县王子景在原址重建麻岭巡检司,还在四周构筑土城墙。同时,宁德县在东洋里设八蒲、周墩两铺,各派铺兵1名,传递宁德与东洋官方文书。据乾隆四十六年《宁德县志》记载,白银驿道麻岭段曾设有巡检司,这是周宁县境内最早设置的官方机构,巡检司“元时设,明因之”,“麻岭司堡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有塘兵十,此地离城(福宁府,现福州)一百八十里,与寿宁泗洲桥(今周宁县泗桥乡,古时由寿宁县管辖)交界。麻岭巡检司辖当年宁德十五、十六、十七、十八都,相当于今周宁县狮城、七步、浦源、李墩及纯池莲地、香洋、底源等地,办公地点选择在仙凤山南坡接近山顶处,麻岭在这段最为陡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办公的城堡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宽约20米,深约10米,四面山墙是乱毛石砌成的,厚约80多厘米,高4.5米,横跨大门上的石板重约3吨。这不仅仅是最早的盐铁运输的要塞,更是白银运输,茶叶运输的古栈道。至今如果我们翻过仙凤山寻着古道古迹还能发现城堡的旧址痕迹。

我们官司茶的发展紧跟坦洋功夫茶的发展之后,咸丰五年(1851年),福安坦洋茶人在建宁茶客的传授下,掌握了武夷红茶(功夫茶)制法。同年坦洋“万兴隆”茶庄首先开始自制红茶,次年制造日盛,输出量日升月恒。据有关报道显示,自光绪六年(1880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短短五十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就达3万余担。我们要知道商人采办茶叶贸易绝不是只选一种茶叶,一手经销商采购到福州,宁德,往往又分销闽北武夷山的岩茶和闽东的太姥山的白茶。必然的,官司云雾茶邂逅白银矿业的迁徙而崛迹于闽东,从此声名远播于海外。

栖云古道,亦称福穆古道,是福安至周宁的县际古道,由韩阳过栖云渡、彭家洋、铜岩、龙首桥,经穆阳、苏堤、渡头、青草渡、上牛岭入周宁县境,再经柯坪、梨坪、七步接宁德至周宁古道而达周墩(狮城),全长100公里,曾经是福安连接闽北各县的交通要道。不少古道从而成为当时人们依托的茶盐古道,源源挑下以茶叶为主的山区农作物,盈盈运上以盐为主的海产品等生活必需品。现今要考究我们家乡茶叶批发零售的贸易动向,要重视和临近周宁附近的产茶强县的交流合作和经验取经。

而提到我们官司茶的海运运输这块,不得不提宁德蕉城,因为这里面海负山,水陆交通便利。茶叶外运,古代主要靠陆途,近代,在三都开埠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以海运为主。陆运的终点是省城福州。陆路从蕉城上福州,主要攀越白鹤岭、硃溪岭,经罗源、丹阳北上。从宁德至福州240华里,山高路远,途间有山匪,必须结茶帮成行。上榀洋亦是政和高山区较为重要的交通要冲之地之一, 古道往东北通往富澄源、寿宁及浙南地区,往南通往周宁、穆阳、屏南、福州,往西通往镇前、政和。澄源一富垅一郢地这段约35里古道是重要的古道连络线,北接政(和)寿(宁)官道,南连政(和)穆(阳)古道,在古代,也相当于“高速公路连络线”, 这段古道仅存富垅至上榀洋间剩两里路段。通往镇前、政和的古道上榀洋至镇前郑源段约10里路大都还在,间有破坏,总体算是保存较好。近年来,随着农村机耕道的开挖,许多古道遭到严重破坏。源于对古道保护的强烈意识,我这里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古道保护。周宁古道,旧时沿途经过重要的乡镇,现今的福安穆阳古道和宁德蕉城古道,已经荒废,便捷蜿蜒的盘山高速公路带你可以快速进入周宁境内,通往政和,福安,武夷山,宁德,霞浦,建瓯等周边临县。保护重点古道未曾拓荒的土地——就像《飘》里说的一样,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值得你去为之工作,为之战斗,为之牺牲的东西。因为,它是唯一永恒的东西。我们去挖掘历史上的贩卖盐茶和针铁的古道,是追溯先人的生产活动的足迹。

想到过去的先辈披荆斩棘,开拓耕地,才为现代的子孙留下福地,我们更应继承先辈的志愿建设好自己的家乡。纵观我们周宁很多村镇在特定的爆发崛起的发展史,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周宁人总能抓住机遇实现跨跃式发展。明代为宝丰银场提供物资换取白银,清康熙年间兴修水利取得农业大增收,清同治、光绪年间兴办茶业获得商业成功,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加革命功绩卓越,改革开放后挺立商海潮头,现在又走在新农村建设前列。


周宁:云雾寻茗踪||愚谦

图/郑树龙

二.兴于宋元,盛于明清

——多少乡贤栖居地,几度兴废总多娇


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河南荥阳郑氏先祖朝奉大夫郑尚受害避世向南方迁徙隐居,被周宁浦源的鸟语花香以及清澈的溪流深深吸引,遂在此开荒种田,安居下来。周宁历史上很多先辈的发迹历史就是一部中原贵族的逃亡后再开拓基业的历史。浦源村“三山环抱,一水弯行”,不但景致清幽,而且这“一水”也成为全村人的“生命之河”。为防止饮用水源被污染或投毒,聪明的郑氏祖先就在溪中放养鲤鱼,一则去污澄清,二则预防外人投毒。这鱼儿便成了村人饮用水的哨兵和守护神。为保护溪中鲤鱼,郑氏先人费尽苦心,一边给全村人讲着神仙鱼的由来,为护鱼推波助澜,一边立下族规:谁捕杀一尾鲤鱼,就出钱给鱼祭葬,并请全村人吃祭葬酒三天,请戏班到祠堂开三天戏,请祖宗和鲤鱼仙姑看戏。延续福泽八百多年的浦源,诞生了三个唯一的渔祭文化,放眼世界都独一无二的“鲤鱼鱼冢,鲤鱼祭文,鲤鱼葬礼”,区别于周宁其他的茶基地,历史岁月沉淀的魅力,沐浴鲤鱼溪文化的滋润,官司茶天然就携带一份茶文化人文底蕴。我们不能孤立的去做茶文化的调研,因为中原地区的贵族才有饮茶的习惯 ,平民百姓不是说没有资格,而是那时候战乱的年代能顾上温饱就不错了,茶是奢侈品,士大夫阶层带来了饮茶的习惯,也带来了茶树种植技术的引进,文化没有平白无故产生的,茶文化在一些地区也都是有历史空窗期的。能打破贫瘠和技术瓶颈,一定是有外部引进和根据我们周宁高山的环境再培育的因素在里面。我们不能孤立的去做周宁本地茶的样本研究,而忽略名人和历史的影响因素。

明万历8年(公元1580年),十五华里之外的浦源村民郑增八看中这遍野的林木和肥沃的土地,举家迁往官司,营管竹木资源,同时开荒种植野生茶树,制作茗品。陆羽《茶经》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紫云山麓的茶土壤条件介于“上、中、者”之间。所以独特的土壤造就了官司茶独特的山场气息!整个茶叶产区海拔1000—1200米,年平均气温13.3摄氏度左右,年降雨量约2155.5毫米,雾日多达130多天,茶园系灰黄壤土,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达4.1%,PH值约为6.0。闽东土壤,偏酸宜茶。山地、坡地、盆地,属上苍恩施;红壤、黄壤、紫壤,富含有机质。汲之精华,翡翠有加;浴之竞秀,处处皆茶。茶叶据此土壤而育,油然芳芽。这就是我们周宁官司村茶叶树的种植的起源。

但是,我们漫步周宁历史长河的海滩拾贝,追溯茶叶种植的源头,赫然发现管司茶的兴衰与白银开采的源头紧密相关,因为这干系到我们白银家族的崛起故事。所以我们讲官司茶,不能撇开鲤鱼溪的文化,也不能撇清和白银家族发迹崛起时期的白银文化。

宋代,中国白银的最大产区在福建,中国最大的银矿在周宁。要知道,七步镇郭洋村的宝瑞银场是周宁境内最早开采银矿的地区,被标入《福建省历史地图·宋福建路》,这是周宁境内第一个被标入《福建省历史地图》的村落,由此说明周宁境内银矿的开采不晚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北宋元丰年间,福建每年需交纳的白银矿的岁课额6.9万两,占全国白银矿岁课总额21.5万余两的32%(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三有关数字统计),远远超过其它各路,福建各地的银矿又以宁德县郭洋的宝瑞银场产量最多。根据福州宋代方志《淳熙三山志》卷14的资料,北宋熙宁十年(1077),宁德县交纳的商税总额是1877缗,宝瑞银场称得上是北宋时期中国产量最大的银矿。白银的开采,帮衬了周宁这个行政地域在当时为执政者所知。

靖康年间(1126-1127),宝瑞银场的白银开采由盛而衰,郭洋村矿脉渐稀而转移至芹溪村一带,宝瑞、宝丰银场也一起合并为宝丰银场。而我们的宝丰矿产区分布于海拔1499米的圣银楼山脉,南起李墩镇芹溪村北至浦源镇西家濑村,全长四十里的范围内。宝丰银场几度兴废,有文献记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宝丰银场恢复开采,年纳税银36两;永乐元年(1403)增至1950两;明正统九年(1444)宝丰银场年纳税银达3090两,因课额负担沉重,引起千名矿工起义,声势浩大。宁德七都人林聪时任刑科给事中数次上书减免课银,明政府终于接受林聪建议,罢宁德银税,民困得解。明洪武四年(1371年),福安坦洋村胡成德培育“坦洋菜茶”,并最终试种成功。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宝丰银场的开采进入鼎盛时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明万八年(1580年),周墩(今周宁)官司村村民,开始种植茶树,并选育出了“官司茶”。此时,茶农依然采用菜籽播种繁育后代,成为代代相传的有性群体。我们注意时间线索,其实是想大家留意,种茶是富农的经济途径,而有了白银的开采为依托,我们借此白银往外运输的路径,将我们的茶叶销往全国各地。据《通志》载:时,东南部有倭寇侵扰,北方有鞑靼攻袭,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嘉靖廿九年(1550年)浙江籍新科状元唐汝楫奉旨到宁德县十七都二图七甲上洋村,向当地首富张彭八借银两。彭八公赏识唐汝楫才华,就把所有银两全部捐献给朝廷。唐汝楫为张彭八的行为感动,就拜张为义父。后来唐汝楫回京,为了回报张彭八,向皇帝转奏了张彭八重开宝丰银矿的请求,获奏准:“官司东南西北横直十里界内,给付福建省福宁州宁德县十七都二图七甲上洋村恩赐耆宾张彭八任意围城造府掌管,开坑凿矿,驻军保护(今围城里又叫煽银楼,后将这座山头改为‘圣银楼’)。煽炼金银,护应对上富国恩光,若人今图官吏到此兢煽者,禀明即押惩办,如有刁棍妄生诡谋,混入界内,偷凿银砂,私炉觅煽等事,擒拿送案治罪云。”

据芹溪谱序载“银场、井下三千采矿工,井上一万过路客”,记录了当时银场的规模和繁华情景。1551年,浙江新科状元唐汝楫奉旨第二次亲临上洋村,公干之余兴致勃勃地与张彭八公一起登上仙凤山,唐状元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即兴写下七律一首:“双潭濯足有真仙,两寺祥光灿九天。二岭蜿蜒呈峻秀,一轮喷薄奉诚虔。薰风缥缈祥心沁,甘露晶莹俗虑蠲。辗转烂柯无觅处,清泉不息自潺湲。”

自公元1551年,浦源上洋村首富张彭八获得重开宝丰银场垄断权的“恩旨”,如鱼得水的彭八公,当即招募能工巧匠,在浦源围城底找到富矿脉,很快就炼出很多银子,又向朝廷捐献了很多银子。白花花的银子源源不断地从麻岭古道运往京城,为国建功立业,麻岭古道从此被世人称为白银驿道。在围城底村采矿炼银,朝廷派官员到官司村督炼,还派兵建围城保护银场,官司、围城底两村因此得名。官司茶的地理行政村的来源就是这么来的。

张彭八20年来所生产的金银,上填国库,下济危困,为国为民作出卓越贡献,皇上钦赐“恩光”金匾至今仍悬挂在上洋祠堂。清嘉靖三十三年(1554),皇上钦赐彭八公冠带,并授“恩光”金匾,以表功绩,此后还多次进行嘉奖。大明万历十四年(1586)张彭八百岁大寿,华亭新科状元唐文献,亲临上洋村祝贺百岁寿辰,并游览了恩龟溪同时撰诗赋词赞美:“秀水名村荡暖风,印云未散雪初融。仙溪岸柳春前绿,古屋墙梅雨后红。滩畔万千龟自在,桥边数十柏葱茏。地灵人杰恩光照,报国救生百岁翁。”银矿的开采曾经带动了围城底、官司两村的发展。由于矿脉枯竭、矿难频发,1557年,明政府福建省抚按两院下令封矿,客商、矿工纷纷撤离,官司村一时冷清了许多。这是矿业和茶叶在周敦县志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衰退时期。

而为何独独我们的官司茶没落的最为严重。一是因为战争原因,而是因为税收原因。

我们学过近代史就知道,中国的近代史就是屈辱的救国图存史。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半封闭状态,洋商想要在中国做买卖,只能通过广州的十三行商,在这种状态下,对外贸易的质和量都是难以保证的,普遍情况如此,茶叶也不例外。虽然这个时候茶叶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了认可,英美俄等过对于茶叶都有着较大的需求量,但是受限于清朝对于贸易的限制,五口通商极大的促进了洋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力度。但是,在出口量大增的同时,茶叶的单价也在直线下降。在鸦片战争之前,每担茶叶平均价格约40两以上,而到了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五口通商,茶叶不需要再运到广州出口,而是可以选择就近出口,大幅降低了运输费用,再加上由于出口量增加,使得国内大规模的种植,使得茶叶出口价格大幅下降。鸦片战争除了对于中国茶叶出口的量与价有着明显的影响外,同时也促进了通商口岸的变化。随着行商制度的废除,福州得益于更加靠近茶叶产区的原因,得以借助茶叶贸易崛起,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我们的茶商因为接着地缘优势,接着临近宁德和福州的优势,茶叶出口这种畸形的繁荣一直持续到清末,可却又欧战也就是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爆发而终止了势头。而后国内战争的爆发都严重影响我们周宁茶业,甚至百业的兴荣。

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税收问题。光绪十年(1884年),福州将军穆图善偕同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张兆栋所上奏折。从折子内容可以看出,光绪年间,清政府曾采纳这几个官员的奏请,将宁德税关迁往水陆咽喉福宁东冲,另在福安白石司(今福安下白石镇)设验卡。也就是福宁五县船只、货物出境必须要在东冲口征税,而后在白石检验单据。“光绪十年,城东税关移置霞浦之东冲,升为总关。城东仍设分关。”很明显,总关改设东冲口不是明智选择。由于福安、寿宁西北山区盛产茶叶,尤其近代以来,“北路产茶逐年增旺,非独福安一县,统计福宁所属五县,处处皆有茶商运茶”,这些地方“不由东冲经过”,且商人们畏税如虎,更不会舍近求远,不走白石一路,改经宁德县飞鸾岭出境,因此“于税课犹多疏漏”。短短几个月,官员们就感觉税收大受影响。于是东冲口委员佐领金生、宁德县知县朱宝书接受上级委托,实地勘察,认定“得离福宁府二百二十里之飞鸾地方,为北路茶商进省必由之路。”随即由福州将军穆图善为首上书朝廷,请求将稽征所迁移飞鸾渡,这样既可方便茶商,也为官府衙门争取到更多经济利益。清末国力衰弱,财政入不敷出,自然很快就得到朝廷批准。在飞鸾设立税关后,茶商可以直接纳税,直接查验,方便快捷。

飞鸾岭官道作为当时福安、寿宁到福州的必经之路,为坦洋工夫和官司茶,白茶的销售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两县的茶叶销往福州,会通过海路拖运到飞鸾渡,征收茶叶税后,再雇工人肩挑背扛,翻越飞鸾岭艰难跋涉进入福州,而后经过设于马尾的“闽海关”转销国内外。这就有了宁德、福安、寿宁三县茶商重修飞鸾岭的举动。这种熙来攘往的壮观场面一直延续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都澳开埠为止。

纵览官司茶是三起、三落,一起一落是随着白银家族崛起而销往外地,却又随着银矿的停采而衰落,二起二落鸦片战争开启了外贸出口,却又随着一战和国内解放战争而衰退,至于这第三落和这第三起嘛,我们接着往下看。


周宁:云雾寻茗踪||愚谦

图/郑树龙

三.驰名中外,茶商云集

——曾经茶旅渡远洋,重整弱翅待冲霄


茶学界泰斗"张天福在品饮"官司云雾茶"后,赞不绝口,为之写下"高山明珠,茶中珍品"八字赞词。讲这第三落和第三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周宁茶命运沉浮,清末达至鼎盛,上世纪90年代则陷入低迷。我们必须要有遗憾啊。因为曾经我们周宁的茶叶是一种作为原料场地来采购的,这在当时是为了生存,依附于市场行情决定的,但放在现在来看,谁来感受我们的悲哀,和无奈,因为在过去,我们周宁的茶,一直没有官宣打造出自己大品牌,甚至我们代加工被采购走最优质的茶叶资源,还不能留下我们自己源采地的署名。

茶叶一直是周宁的大宗农产品,也是农村支柱产业。我们周宁的“官司茶”于2000年,在中国国际茶博会上获得金奖,北京市茶叶质检中心质检人员欣然称赞“周宁官茶司”是茶叶检测中含茶多酚最多的茶叶。2010年6月14日,"官司云雾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注成功,成为宁德市继"坦洋工夫"之后,第二个以村级地名命名的地标。

据《周宁文史资料》记载,周宁县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则是旧时周宁茶叶最为鼎盛的时期。彼时,周宁茶行遍布全县,以周敦、萌村、七步、浦源、端源为最,连偏僻的竹下村也有茶行,乡村到处开垦茶园,全县年精制茶叶逾万箱。宁德县是茶盐古道的主要中转地,宁德属闽东系之肥沃县邑,旧隶福宁府。自三山航海进三都澳,一夕便达。遵陆而北由琯头逾青芝,过连江,经罗源,达飞鸾,即入宁德界。东望三都,一苇无阻,东冲一角,吐烟云,瞬息万状。放帆北去,福安、霞浦尽纳澳中。列岛烟螺,广湾云水,风景如天开图画,极目纵横,孤怀澄豁。出东冲则巨浸接天,渺漫无际,北至沙埕,近在咫尺矣。其南飞鸾,实扼宁邑海冲陆险,西入宁德县治,不过数十里。街宇修洁,可以比美会垣。可能会有看官会说怎么我们周宁茶叶经营,版块跨度放大了宁德市的层面来说了。周宁的茶叶,是闽东的茶业品牌,也是宁德的产业支柱,因为我们立足八闽来看,宁德是巧匠能人打造的凤头簪皇冠,那么我们周宁就是镶嵌于八闽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清光绪年间,官司茶名扬中外。据茶学界泰斗张天福同志回忆录记载,清代中后期是闽东茶叶全盛时期,福安“坦洋工夫”、福鼎“白琳工夫”、周宁“官司茶”、宁德“天山清水绿”、霞浦“福宁府绿”等优质茶畅销欧亚20多个国家。民国年间,周宁“广源泰”商号到达鼎盛时期,“官司茶”在此阶段也倍受青睐,“自清末至民国中后期,据调查,宁德县有茶庄、茶行、茶栈、茅茶行、花茶行、茶叶店等共有100多家,其中较大的城关有10家、八都3家、九都1家,霍童13家,洪口1家,赤溪3家,石后2家,洋中21家,虎鄁4家,飞鸾2家”至今。从中可见当时的西部、西北部大山区的占了近一半。还有不少临时合伙经营的小茶行。

民国三年(1914),国民政府颁发《商会法》,之后,宁德县工商界按行业成立“同业公会”。最大的为“茶业公会”, 清同治年间任云南按察使的蔡步钟之嫡孙蔡祖德(又名仁峰)任会长。为了协调茶叶外销事务,当时的宁德县还曾组建了《宁德县茶叶输出业公会》,1949年间的常务理事为陈有熙。1950年间,彭瑞珍、姚福同、蔡毓光3人组建“南自茶庄”,在城关小东门蔡家(今改建为“都市商厦”)及泗佛兜的一座大宅院(现小东路13号),收购茶叶,进行精制,然后销往福州,约一年多后,在当时政治、经济的大形势下关闭。

《洋中村志(1996年版)》称:清末至民国,洋中街有“茶庄”或兼营“庄茶”的商店几十家,茶贩百余人(不含周边村庄),还有人在宁徳城关、福州等地设点专营茶叶经纪业务。主要销路有三:一销华东、华北一带;二输福州为花茶原料;三出囗欧、美等地。洋中村周玉敬于清同治、光绪间(1862——1908年)采购毛茶运销青島等地,所得茶银又在上海、福州购买布匹、百货、食杂,及本县海产品,在西乡出售,获得大利润,成为当时洋中村首富,光绪五年(1879年),他一举构建三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新屋,同时上梁铺瓦,轰动西乡。目前已知的,民国元年至十一年(1912—1922年),洋中村同泰店、合兴店等都曾经营庄茶到福州的业务。其后,合记、聚成颐、同仁、恒新、新珍等十几家茶庄,也开张经营茶叶。

清同治丁卯(1867年)前后,山东、天津一带的茶商(俗称“京邦”),每年茶季即在洋中村一带设茶庄收购茶叶,内销华北,外销南洋,其中,山东茶商谢某在鞠多岭头建房设“全祥茶庄”的遗址尚存;民国间,有传教士曾到茶区购优质名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洋中乡莒溪村籍茶商冯杰(曾任美国华侨总商会会长的美籍华人冯近凡之父)收购天山名茶运销台湾、香港、美国等地。

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后,随着外需市场的大发展,周宁茶叶在产量和质量等方面都迎合了市场发展的需要,加之周宁商人的诚信经营,茶叶产销迎来了大发展。从事茶叶和其他民间贸易的商号,到达福州时,有专门的茶行及客栈交接。终民国时期,宁德会馆和小桥头的“德安栈”是这些商人和挑夫们都曾经落脚过的地方。宁德会馆,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会馆由霍童人缪蘭成、郑实圃倡议,由四位霍童商人和四位周墩(今周宁县)商人合力筹建。其地址在福州台江区铺前顶附近。在周宁从宁德县分出之前,称为“宁周会馆”。这个会馆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是宁德人在福州的主要聚集地。在民国初的1915年到1938年,会馆还购置了轮船,往返于福州到宁德之间,在会馆内还建一幢三层洋楼。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会馆旧建筑仍然大部存在,近年已被现代建筑替代。

新中国成立后,周宁茶业有了很快发展。《周宁县志》记载:1978年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分别为4.512万亩、884吨,是1949年的3.5倍以上、3.3倍以上,80年代前多以本地菜茶为主,占比70%,平均亩产干茶80公斤,且茶园多以篱笆式种植,初制以手工为主。改革开放后,茶园改为标准种植方式。80年代中期,周宁开始推广福云六号等新品种,政府一边鼓励茶农扩大种植规模,一边成立了周宁县茶叶精制厂,职工达200多人。群众也开始加工花茶,茶叶初制由原来的炒绿改为加工烘青绿茶为主,手工加工也被机械取代。

官司茶产业在清朝中后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后却又逐渐衰落下来,及至销声匿迹。其原因是多重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要原因如下:

(1)市场消退。随着民清政府国势日趋衰弱及国内国外战争的蔓延,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来买茶,更没有闲心喝茶了,市场购买力的消退,打击是致命的。

(2)销路受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实行领土、政治、经济的多重盘剥。失去了市场的溢价价值,甚至失去了议价权。

(3)民族冲突、土匪战争、福安等地频发水灾,瘟疫疾病,山林火灾的原因。

(4)阶级斗争,以粮为纲、茶叶统购统收和茶厂招工、茶青采摘不适应市场的对口销路,只做原材料粗加工等政策也是造成茶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周宁慢慢沦为异地茶叶品牌的原料产地。屡为他人做嫁衣,被别人穿上外衣后,就成了别人的品牌。

(5)三无品牌,“三无产品的官司茶”,无明确的市场估计,无品牌归属地溯源,无组织紊乱产供销,到二十一世纪后才确立官司云雾茶的品牌,茶叶零售市场供过于求,良莠不齐,行业三角债严重,部分茶商另谋他业。据统计,1998年外贸茶销量仅220吨。此外,茶农盲目追求产量,逐渐忽视茶叶品质。

我们是背靠着宁德发展的,就决定了开发周宁的进程速度,就是改革开放宁德的速度。茶叶的发展也依赖地缘上宁德的提纲挈领的总指挥作用,我们甚至借此开拓宁德到福州等地的茶叶海上运输贸易。现今研究打通闽北到闽东的高山茶旅的旅游路线,研究茶旅文化,不仅有利益于现今的全域旅游的开发,也能让闽东的茶产业恢复衣襟带水的海上丝绸之路,利用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更好的恢复“一路一带”中高端的海外贸易市场。


周宁:云雾寻茗踪||愚谦

图/郑树龙

四.自强自立,振兴茶业

——而今识得东风顾,报与茶花一段香


而现今和平发展,建设我们美丽周宁的高山县城特色的全域旅游,要考虑从楼坪古村落,经芹溪村宋、明时期古矿业遗址,围城底冶炼遗址,官司村明代茶园,上洋张彭八故居由浦源鲤鱼溪进入县城,将沿途的古村落、自然景区、火山地貌、古矿业遗址连为一体,与国家4A级旅游景区鲤鱼溪·九龙漈、国家3A级旅游景区陈峭、景致奇异的蝙蝠洞、后垅大峡谷、芹溪石门山等一批景区融为一体,有利于我们县做好全域旅游的旅游线路设计,振兴我们茶品牌和茶业。这就是调研周宁茶旅文化的重要意义所在。

为了走出窘境,周宁县提出“保持原有三分之一、改植三分之一名优茶、新植三分之一乌龙茶”的三三制结构;制定了《周宁县2005—2014年茶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扶持茶叶支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快建设无公害茶园和现代标准生态茶园步伐,着力打造高山生态茶叶品牌。我们也讲讲这些年周宁茶叶品牌的兴起和茶叶重点种植渠道取得的成绩。

首章村和茶叶变迁印证了周宁县的茶业发展之路。如何进一步破解传统茶业经营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呢。周宁的首章村牵头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对茶园实行采摘、施肥与用药“三统一”,一改过去粗放式的生产模式,茶叶加工推行清洁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并设定最低保护价,销路则由村在外茶商负责,产销一体,大大提升了抗风险能力。还苦练“内功”,引导企业、农户树立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制定出台政策激励茶企走生态有机之路;并通过手工制茶能手展示比赛、茶产业恳谈会、斗茶赛等茶事活动,提高茶叶的种植、制作等工艺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

周宁的玛坑乡茶园基地是周宁茶业的缩影,依托良好的生态,深入挖掘整合茶叶资源与旅游资源,将品种改良、茶园改造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茶旅一体化”,延伸茶产业链。茶园坐落于玛坑村与首章村之间,登上观景台,凭栏远眺,脚下的层层茶田,如同涟漪,圈圈圆圆地荡开,直到远处绵延的群山。依山就势而造的茶园,是茶农在山林间的杰作。当茶园邂逅古刹,可以美丽,也可以佛系。与观光茶园同属玛坑乡环形旅游圈的方广寺也是经典的打卡胜地。方广寺始建于南宋,它深藏于山,周遭茂林修竹掩映,是一处清幽的心灵栖息地。所产之茶,除满足消费需求外,更大的价值还在于“眼球经济”。若从“上帝的视角”看,层层叠叠的茶园更像一枚枚印在大地上的指纹,婉转生动,这片茶园面积是周宁最大的,称得上玛坑乃至周宁的范本。

周宁七步镇充分发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漈景区的品牌辐射效应,深度融入全县全域旅游战略布局,因地制宜将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农旅结合精品,积极推动茶旅基地、多彩后洋、梧柏洋红色旅游等景点的规划和开发,带动全镇旅游和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全面发展的同时,兴村富民淋漓尽显。七步镇苏家山采取“公司+支部+农户”的模式,村集体投资10万元入股苏氏立体农业,每年分红收益1.2万元,同时也带动周边400余名群众脱贫致富。而苏家山的玻璃栈道也兴建了茶园,这始于乡贤爱乡爱茶的情怀,在政府扶持下开垦了村里一度荒废的拥有如梅占、金牡丹、紫玫瑰等高香型茶树良种,来制作符合市场需求的名优茶。

周宁祖龙村原来叫粗垅、初垅,属寿宁县管辖。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冯梦龙在任寿宁知县时,所著《寿宁待志》就有记载“三甲,南门,离城五十里,住初垅,军户,出细茶,民淳,耕绩。”对祖龙的茶就有做过记载。野茶树品种是属于小种茶,本地菜茶,也是和武夷山正山小种一样小种茶,茶品质优秀,香气浓郁芬芳,入口顺滑,一直以来深受群众喜爱。纯池最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古村古宅古廊桥,而是前溪村的荒野茶。荒野茶,原是人工栽培管理的茶树,因被抛荒而回归自然生长的状态。少了人为的介入,强大的顶端优势让它们一个劲地向上疯长,足足有两人多高!于是,当茶农采摘茶叶拾阶而上时,仿佛步入了一个奇幻的秘境。相邻的茶丛间,繁茂的枝叶交错生长成天然的拱门,把天空遮了个严实,只有些许阳光从枝桠间漏下,满地碎影。较之常规茶园,采荒野茶不只是要仰望,还要“扳倒”,也就是要用手把枝条扳下来才能采得到,福鼎的茶农把这样的茶形象地称之为“扳倒茶”。荒野茶原属前溪村村民,茶园面积共有四百多亩,均为一九七六年前后所植,品种多为福云6号、福安大白茶,是适制红绿茶的良种。一九九九年,因修建芹山水库,村民们都迁走了,茶树无人看管,就成荒野茶了。像前溪村这样成规模、树龄在四十年以上的老茶树,在整个闽东地区都不多见。更重要的是,独特的高山小气候,天然的原生态,使此处的荒野茶具有难以复制的醇厚甘爽。

因时而谋,成为种茶产茶的富饶强县,因地制宜,打造高山特色旅游的文化,这是我们周宁摸索的富裕之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自己闯出来的路,弱鸟当先飞,滴水可石穿,目前我们周宁已发展茶园10.7万多亩,茶农人均茶叶年纯收入约8000元,带动全县70%的农户增产增收,发展茶叶企业9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6家,打造国家地理标志2枚,茶树品种“官司菜茶”“汤家山菜茶”“祖垅野生茶”等被列入福建省茶树优质资源保护品种。我热爱家乡的故土,我们依然要看到差距,发展经济任然高度依赖农副作物产品,我们没有强心针一样的支柱产业,希望带您感受我这份草根的朴素之情,寻根故乡的土壤破译出茶叶的财富密码,进而求索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孕育我们周宁独特的茶业创业的基因。


周宁:云雾寻茗踪||愚谦

图/郑树龙

五.一品一县,润心如初

——茶田古道茶事盛,洗茶静待八方客


我梦见鲤鱼溪一池子的鲤鱼过,我们像鲤鱼溪的鲤鱼穿过龙门,一跃幻化成九曲腾龙,群龙腾飞多壮阔啊,凌霄的气概。

我很希望您来周宁做客,远方的客人啊。我想邀请您过来喝一品云雾茶。

周宁这片土地的人民爱茶爱乡,我们对茶叶的情怀很淳朴,一曰饮品,二曰补品,三曰药品,茶是离不开我们的生活的。善饮茶者首先善于泡茶。泡茶,是饮者必备的技巧。泡茶,更是品尝官司云雾茶的开始,花间提壶,月下焚香,也是一种清心净虑的享受过程。泡一品云雾茶,而是一种艺术。首先,茶器应备好。在中国文化里,万事俱备是为和谐,茶品六如,恬然自安,我们品茶表演茶艺时拿穿衣搭配举个例子,就以穿衣而论,丰腴女孩以宫装为美;细瘦女孩旗袍在身,跌宕有致;身着长裙的女孩,打着一把伞在浦源明清古镇的青石板街,走在弯曲的丁香雨巷里,自是诗中的意境。茶器配茶,也是如此。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茶宠等这类饮茶器具。

选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艺术性如何,是选择时的另一个重要标准,饮用花茶,为有利于香气的保持,可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注重茶的韵昧,可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饮用乌龙茶则重在“啜”,而不适合鲸吞牛饮,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饮用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来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如是品饮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细嫩名优绿茶,除选用玻璃杯冲泡外,也可选用白色瓷杯冲泡饮用。

然后是投茶。投茶的茶量,根据喝茶人的浓淡调配,喜爱喝浓的,多放,反之少放。这就如听歌,有的爱听南屏晚钟的轻唱,就去春雨桂花听福州的白话评弹。有的则相反,喜欢听铁板琵琶铮铮然反弹之声,就得去塞外边陲。洗茶后,再行冲茶。一品云雾茶最宜于用白瓷,滚开水煮沸灵魂般缓缓注入到瓷杯,晕染茶汤翠华,如三杯两盏酒后佳人的醉靥。玻璃杯也不错,茶汤在杯中,将杯子也映衬成翡翠色。希望您爱上喝我们的周宁的茶。因为官司茶属于不发酵的绿茶,我们一般不建议用太多水洗茶,因为为了避免茶多酚随着洗茶流失掉,润洗茶叶也不是为洗,茶极净,一尘不染,何用洗?准确地说,洗茶是为了浸润逼出茶香。滚水入茶,逼出茶香。

然后换水入茶,恰好茶香出来,与水充分交融,如静影沉璧,花香在山,满月在水,茶醉在情,拘一泓泉水入喉咙,遣水源清澈慰我情怀。我乐意分享给您泡茶的方法,茶友,这厢有礼了。今天的周宁县城,依旧是高山上的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每天清晨,阳光沐浴着醒狮之城,东洋溪的两尊石狮子,仿佛无形的守护神一样,说不定有天像神话里似的,两只石狮子活了一声巨吼叫醒这方山城的人,我坚信周宁是可以实现商业锐变成高山旅游业发达的县城,哪怕随着社会流动,我们打工在外面也好,读书在外面也好,都希望家乡的人过得好。

茶道里有一期一会的一字禅语,意指人的一生中可能只能够和对方见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每一个自然之物都深有茶的禅意。天为幕、地为席、粗石为几、草木相对望、虫鸟伴和鸣,鲤鱼闻声至,周宁风景为伴,这大概是在周宁饮茶之乐的理想家园了。以布茶道的心分享,人生如茶,呷一口清茶,品一脉悠然,饮罢半生缘,才觉茶缘深。闽东有如此多的好茶,我当在这山麓之西,东海之滨,引山涧泉清,采清风明月,煮茶半盏,只等归客、缓缓来矣。

八百年鲤鱼溪游,三分眷恋,光饼抛落,唼唼鱼,密密随,浅浅聚食。

九龙瀑布惊鸿过,一点涟漪,亦匆匆起,渐渐平,碎碎波,翩翩翔鹭。

鱼龙延后福,周宁欢迎您,一品茶汤香,一场茶旅欢。

周宁:云雾寻茗踪||愚谦


愚谦,周宁人,原名周亮亮,周宁作家协会会员,起点,简书等平台更新作品,文学网站和杂志月刊约稿的潜力签约作家,更新有《愚作》、《疫料之WHY》等文章,喜好网文、诗歌创作,考究词韵,擅古体诗,座右铭“既叹行路难,又做逍遥游"。现居厦门。


封面书法:倪进祥

主办单位:周宁县文联

周宁县文旅局

承办单位:周宁县作协

图:郑树龙、肖林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