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雅典文明的面纱,从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发展历程

揭开雅典文明的面纱,从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发展历程

导语

雅典文明如何探寻?从哪里开始?很久之前,便有人开始了。我们先从一位罗马皇帝见到古埃及遗迹时的故事开始。公元130年11月,哈德良(Hadrian)率随从们来到了距地中海海岸500英里的埃及城市底比斯,也就是今天的卢克索。在到达之前,这支皇家大部队——除了皇帝和他的妻子萨宾娜(Sabina),庞大的队伍里很可能还有仆人、奴隶、参谏、心腹、家佣和护卫,以及众多的门客——已经沿着陆路和水路前行了数月。作为罗马历任统治者中最热衷于旅行的一位,哈德良的足迹几乎遍及每个角落。他既是一个充满好奇的旅行者,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又是一位精明的君王,想要知察其庞大帝国中发生的种种。而此时,这位皇帝身边的氛围应当是相当紧张的,因为就在几周之前,哈德良刚刚失去了他的最爱:不是萨宾娜,而是一个叫作安提诺乌斯(Antinous)的青年。安提诺乌斯一开始也身在这支皇家队伍之中,后来却神秘地溺死在尼罗河里。是谋杀、自杀还是某种奇特的人祭仪式?众说纷纭。

揭开雅典文明的面纱,从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发展历程

哈德良神庙

鸣唱的雕像

但个人的悲情或负罪感并不会影响皇帝的征途,一行人还是按照原计划前往当时埃及最负盛名的古代遗迹,也是整个古代世界最佳的五星级旅游胜地之一。那就是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的一对巨大雕塑,高65英尺,在公元前14世纪刚建成时,矗立在他的墓穴外起着保卫的作用,然而到了大约1500年后的哈德良时代,这两座雕像和法老的关联就被逐渐淡忘了,而且至少其中一尊还被追认了个新主人:神秘的埃及王门农(Memnon)——黎明女神之子,据说在希腊与特洛伊之战中,他作为特洛伊人一方的战士,最后死于阿喀琉斯(Achilles)之手。

揭开雅典文明的面纱,从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发展历程

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雕像

这座雕像吸引罗马观光者的原因,不在于它巨大的身形,而在于一个更令人惊奇的现象:它能歌唱。足够幸运的话,在清晨时分,你就能目睹这个奇迹——门农在破晓之时呼唤他的母亲。一个不那么有想象力的古代旅行者把这座雕像的啸叫声比作断了弦的里拉琴发出的声响。

声响之谜

有那么一两位特别有怀疑精神的罗马人认为,这就是几个小男孩藏在雕像后面,用走调的里拉琴耍的把戏。现在人们通常采用的更科学的解释是:雕像在一次地震中被损坏过,之后断裂处在清晨日照的升温和干燥效应之下发出了自然的啸鸣声。在罗马人对其进行过一次大修之后,它似乎就不再发声了。即使在它发声的黄金时期,它也不是每天都啸叫的,所以它的每次发声都会被认为是好兆头。罗马皇帝一行到达后的第一天,门农坚决地保持了沉默——这对于当地旅游业来说,完全可能酿成一场公关灾难——由此可见,这声响显然不是出自"背后的男孩"这种可操作的(或曰可收买的)原因。我们得以知晓哈德良等人在第一天早上遭到了冷遇,是因为一位随行的成员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一情形——一位名叫茱莉亚·巴比拉(Julia Balbilla)的名媛、朝臣、近东王室的后人,也是费洛帕波斯(Philopappos)的姐妹,后者在"费洛帕波斯山"上的纪念墓碑至今仍是当代雅典的一个永久地标。

揭开雅典文明的面纱,从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发展历程

费洛帕波斯山

巴比拉用希腊语写作的诗篇共有五十多行,分为四首单独的诗歌,被刻在了雕像的左腿和左脚上,至今人们仍能读到它们。和茱莉亚的诗歌一起刻在上面的,还有另外百余首古代游览者向门农和他的力量致敬的诗文。用不着去想象巴比拉,或者其他锦衣玉食的来访者们是怎样爬上雕像,并亲自徒手凿出这些诗文的。他们很可能只需将写在纸莎草纸上的文字交给当地的工匠或官员——当然这是收费的——那些人就会在雕塑的腿上找出一处空位,为诗兴大发的客户代劳。到了公元2世纪的时候,这条腿上已经被凿得密密麻麻了。

揭开雅典文明的面纱,从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发展历程

门农巨像

要想理解身体的形象,将这些观众的视角重新置回到艺术的视野内是很有必要的。而实施这种做法的最佳场所,莫过于哈德良大帝无比倾心、斥资修建并流连忘返的另一个古典胜地——希腊的雅典城。我们可以通过古代雅典人留给我们的成千上万的视觉形象,和诗歌散文、科学理论以及哲学思考中海量的言辞,来近距离地考察,甚至从内部探究它的瑰丽文化。

希腊的这种文化陌生且残暴

约公元前700年,也就是在埃及巨像矗立了七个世纪之后,雅典人开始了一种整个欧洲城市生活里最激进的实验。雅典在我们的衡量标准里从来都不是个大城市(可能只有三万个男性公民参与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民主活动),但在某些方面,它又像是一个现代大都市,不同阶级和背景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共同创造出了某些所谓"政治"(politics这个英语词来源于古希腊词polis,即城市)中的基本原则。

揭开雅典文明的面纱,从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发展历程

雅典

和我们长期被灌输的那种高尚堂皇的美化版本相比,这种文化实际上始终是更陌生也更残暴的。那些雅典人"发明"的民主、戏剧、哲学、历史,以及他们关于什么才是文明人和自由公民的高度理论化的思考,是与其对奴隶、女性以及被叫作"野蛮人"的群体的剥削分不开的。所有这些文化的背后还存在着对年轻健美形体的高度推崇,仿佛美丽的人体就是对道德和政治美德的有形保证或促进。在雅典人的固有观念里,一个完美的男性公民应当是"形象好",人又"好"(kaloskai agathos,用一句流行的希腊套话来说)。

雅典是遍布人体形象的"肖像之城"

雅典艺术,更广泛地说是希腊艺术,几乎从来不和风景或静物相关。它只与人的身体相关,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体雕像、图案、绘画和模型。而且这些形象是随处可见的。现代博物馆安全而封闭的空间里,古典雕塑往往只是消极地沿着展馆墙壁一字排开,然而古代雅典的雕像在当时可谓相当积极地入世,几乎堪称一个与鲜活的人群平行共存的群体,在人类活动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揭开雅典文明的面纱,从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发展历程

雅典卫城博物馆

请想象在公共广场上,在幽暗的圣殿里,大理石和青铜铸成的人体雕像与有着血肉之躯的人群并肩而立,再想想年轻的运动健将们赤裸着身体在运动场上比试,向他们投以歆羡目光的不只是他们的追随者,还有在希腊标准看来同样健美昳丽的一排排运动员雕塑。还可以更为具体地想象一下,酒宴上的男人,纺车旁的女人,他们看着雅典陶器上用鲜明的红色和黑色勾勒出的图案,看到的恰是他们自身作为雅典人的身份写照。虽然看起来艳丽无比,而且现在是博物馆里陈列的杰作,但其实这些盆罐大多本来只是日常家用的陶器餐具,你很容易就能在雅典家庭的厨房置物架上找到它们。

雅典制陶手工业发达

在公元前600年那段时间里,它们被成千上万地制造着,制造它们的不是艺术家的工作室,而是Kerameikos﹝今天我们英语中ceramics("陶制的")一词就和它相关﹞——这座古老城市里的"制陶角",那里有许多相互竞争的作坊。成品陶器上诱人的色彩是一种工业过程的产物,其中包含了不同温度下的多道烧制工序和各种细致的表面施釉。就是这种画有人物图案的陶器,使得以某种方式呈现的人体形象变得无处不在,首先在雅典,然后传遍整个西方世界,乃至更广阔的地域。

揭开雅典文明的面纱,从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发展历程

雅典朝拜

陶器上的图案再现了雅典人民生活场景

下面两幅图是制造于公元前5世纪,但却是极为不同的两个样本,我们可以了解,它们清楚地展现了这种形象制作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并且指向了古典时代的观赏者与陶器上人物形象之间的重要关联。其中有一幅图上面是高端的男性宴饮场合上使用的凉酒器(不太清楚是用它盛了酒之后,再把它放入一碗凉水中冷却,还是先在它里面倒入凉水,再把它放进一碗酒里)。

揭开雅典文明的面纱,从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发展历程

雅典古战争

并非是简单粗暴的社会教化运动,它们其实是在对雅典人"该如何做一个雅典人"提供指导。尽管两者的社会背景迥异,也看不出相似之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粗略地认为其功能与20世纪50年代以及之后的西方广告里携带的信息相类似,即通过消费品上附着的意象来暗示完美的生活方式。在水罐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美的雅典女性形象,这个形象显然不是个穷人。她端坐着,一个奴隶或侍女伸手把婴儿递给她。她的脚边放着一个毛线筐。

揭开雅典文明的面纱,从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发展历程

雅典古代战争

这幅画面简洁地回答了"雅典公民的妻子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她们的作用是生产孩子和布匹。这个陶罐本身很可能就是女性家居空间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如何做一个雅典主妇提供了行为范本。

凉酒器就不同了。它的表面上画的是萨梯——一种半人半兽的神话生物(从他们的山羊耳朵和尾巴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画像遍布整个杯体,全都是酩酊大醉的。一个萨梯正在用他的某个滑稽的身体部位来让高脚杯保持平衡(该玩笑曾经让一些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博物馆馆长大为震惊,他们就临时把那个勃起的阳物涂掉了,结果却造成更滑稽的效果,让那个高脚杯好像悬浮在半空中)。另一个正把酒从一个兽皮酒壶里直接倒入口中,相当于"举起酒瓶一口干掉纯威士忌"的古代版本。

揭开雅典文明的面纱,从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发展历程

雅典士兵

这种画面出现在男性世界的酒会桌面上,有什么作用?很可能类似于现代人印在香烟盒上的健康警告:无论你多么享受畅饮,也不要喝得过量,因为酒精可能会让你变得像眼前这个粗俗不端的生物一样。但这些陶器的作用不只是"政府忠告"这么简单。它们提出的是更大的问题。如果水罐上的图案形象是在指导雅典女性怎么做一个女人的话,那么这个凉酒器就指向了那些更困难的问题:文明与粗俗之间、人与兽之间真正的界限何在?你要喝多少酒才能真的变成野兽?我们应该在哪里以及如何划出界线,来区分一个文明世界的公民和那些像萨梯一样野蛮的存在——据说萨梯们住在城市之外,远离文明的蛮荒地带。

在其历史形成的这一早期阶段,雅典人积极地塑造着自己的身份,为自己制定一系列规则和习俗。在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供因循的情况下,雅典人就创造出了一套关于如何在城市社群之中共处的观念。当时的雅典戏剧、历史和(较晚一些的)哲学,都显示出作者们对以下问题的高度关注:如何定义人性,公民应当如何表现,以及究竟什么才算得上"文明"。

结语

他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并不会得到我们大多数人的认同,因为其中包含高度的性别区隔和严格的等级体系。举例来说,如果你在一个雅典陶罐的图案上看到奴隶的形象常常只有雅典公民的一半大小,这一点绝非偶然。它还刻意地嘲弄那些面容、身体或习惯有些不合主流的人,从未开化的外国人到老者,丑陋的、肥胖的以及孱弱的人都在此列。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些视觉形象——人形的,或是人兽的混合体——在社会辩论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向观赏者灌输关于身份、行为和外表的规范。我们已经看到,视觉形象具有构建"文明人"的概念这个功能,但它的效用还远不止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