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雅典文明的面紗,從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發展歷程

揭開雅典文明的面紗,從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發展歷程

導語

雅典文明如何探尋?從哪裡開始?很久之前,便有人開始了。我們先從一位羅馬皇帝見到古埃及遺蹟時的故事開始。公元130年11月,哈德良(Hadrian)率隨從們來到了距地中海海岸500英里的埃及城市底比斯,也就是今天的盧克索。在到達之前,這支皇家大部隊——除了皇帝和他的妻子薩賓娜(Sabina),龐大的隊伍裡很可能還有僕人、奴隸、參諫、心腹、家傭和護衛,以及眾多的門客——已經沿著陸路和水路前行了數月。作為羅馬歷任統治者中最熱衷於旅行的一位,哈德良的足跡幾乎遍及每個角落。他既是一個充滿好奇的旅行者,一個虔誠的朝聖者,又是一位精明的君王,想要知察其龐大帝國中發生的種種。而此時,這位皇帝身邊的氛圍應當是相當緊張的,因為就在幾周之前,哈德良剛剛失去了他的最愛:不是薩賓娜,而是一個叫作安提諾烏斯(Antinous)的青年。安提諾烏斯一開始也身在這支皇家隊伍之中,後來卻神秘地溺死在尼羅河裡。是謀殺、自殺還是某種奇特的人祭儀式?眾說紛紜。

揭開雅典文明的面紗,從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發展歷程

哈德良神廟

鳴唱的雕像

但個人的悲情或負罪感並不會影響皇帝的征途,一行人還是按照原計劃前往當時埃及最負盛名的古代遺蹟,也是整個古代世界最佳的五星級旅遊勝地之一。那就是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的一對巨大雕塑,高65英尺,在公元前14世紀剛建成時,矗立在他的墓穴外起著保衛的作用,然而到了大約1500年後的哈德良時代,這兩座雕像和法老的關聯就被逐漸淡忘了,而且至少其中一尊還被追認了個新主人:神秘的埃及王門農(Memnon)——黎明女神之子,據說在希臘與特洛伊之戰中,他作為特洛伊人一方的戰士,最後死於阿喀琉斯(Achilles)之手。

揭開雅典文明的面紗,從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發展歷程

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雕像

這座雕像吸引羅馬觀光者的原因,不在於它巨大的身形,而在於一個更令人驚奇的現象:它能歌唱。足夠幸運的話,在清晨時分,你就能目睹這個奇蹟——門農在破曉之時呼喚他的母親。一個不那麼有想象力的古代旅行者把這座雕像的嘯叫聲比作斷了弦的里拉琴發出的聲響。

聲響之謎

有那麼一兩位特別有懷疑精神的羅馬人認為,這就是幾個小男孩藏在雕像後面,用走調的里拉琴耍的把戲。現在人們通常採用的更科學的解釋是:雕像在一次地震中被損壞過,之後斷裂處在清晨日照的升溫和乾燥效應之下發出了自然的嘯鳴聲。在羅馬人對其進行過一次大修之後,它似乎就不再發聲了。即使在它發聲的黃金時期,它也不是每天都嘯叫的,所以它的每次發聲都會被認為是好兆頭。羅馬皇帝一行到達後的第一天,門農堅決地保持了沉默——這對於當地旅遊業來說,完全可能釀成一場公關災難——由此可見,這聲響顯然不是出自"背後的男孩"這種可操作的(或曰可收買的)原因。我們得以知曉哈德良等人在第一天早上遭到了冷遇,是因為一位隨行的成員用詩歌記錄下了這一情形——一位名叫茱莉亞·巴比拉(Julia Balbilla)的名媛、朝臣、近東王室的後人,也是費洛帕波斯(Philopappos)的姐妹,後者在"費洛帕波斯山"上的紀念墓碑至今仍是當代雅典的一個永久地標。

揭開雅典文明的面紗,從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發展歷程

費洛帕波斯山

巴比拉用希臘語寫作的詩篇共有五十多行,分為四首單獨的詩歌,被刻在了雕像的左腿和左腳上,至今人們仍能讀到它們。和茱莉亞的詩歌一起刻在上面的,還有另外百餘首古代遊覽者向門農和他的力量致敬的詩文。用不著去想象巴比拉,或者其他錦衣玉食的來訪者們是怎樣爬上雕像,並親自徒手鑿出這些詩文的。他們很可能只需將寫在紙莎草紙上的文字交給當地的工匠或官員——當然這是收費的——那些人就會在雕塑的腿上找出一處空位,為詩興大發的客戶代勞。到了公元2世紀的時候,這條腿上已經被鑿得密密麻麻了。

揭開雅典文明的面紗,從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發展歷程

門農巨像

要想理解身體的形象,將這些觀眾的視角重新置回到藝術的視野內是很有必要的。而實施這種做法的最佳場所,莫過於哈德良大帝無比傾心、斥資修建並流連忘返的另一個古典勝地——希臘的雅典城。我們可以通過古代雅典人留給我們的成千上萬的視覺形象,和詩歌散文、科學理論以及哲學思考中海量的言辭,來近距離地考察,甚至從內部探究它的瑰麗文化。

希臘的這種文化陌生且殘暴

約公元前700年,也就是在埃及巨像矗立了七個世紀之後,雅典人開始了一種整個歐洲城市生活裡最激進的實驗。雅典在我們的衡量標準裡從來都不是個大城市(可能只有三萬個男性公民參與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民主活動),但在某些方面,它又像是一個現代大都市,不同階級和背景的人們生活在一起,共同創造出了某些所謂"政治"(politics這個英語詞來源於古希臘詞polis,即城市)中的基本原則。

揭開雅典文明的面紗,從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發展歷程

雅典

和我們長期被灌輸的那種高尚堂皇的美化版本相比,這種文化實際上始終是更陌生也更殘暴的。那些雅典人"發明"的民主、戲劇、哲學、歷史,以及他們關於什麼才是文明人和自由公民的高度理論化的思考,是與其對奴隸、女性以及被叫作"野蠻人"的群體的剝削分不開的。所有這些文化的背後還存在著對年輕健美形體的高度推崇,彷彿美麗的人體就是對道德和政治美德的有形保證或促進。在雅典人的固有觀念裡,一個完美的男性公民應當是"形象好",人又"好"(kaloskai agathos,用一句流行的希臘套話來說)。

雅典是遍佈人體形象的"肖像之城"

雅典藝術,更廣泛地說是希臘藝術,幾乎從來不和風景或靜物相關。它只與人的身體相關,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人體雕像、圖案、繪畫和模型。而且這些形象是隨處可見的。現代博物館安全而封閉的空間裡,古典雕塑往往只是消極地沿著展館牆壁一字排開,然而古代雅典的雕像在當時可謂相當積極地入世,幾乎堪稱一個與鮮活的人群平行共存的群體,在人類活動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揭開雅典文明的面紗,從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發展歷程

雅典衛城博物館

請想象在公共廣場上,在幽暗的聖殿裡,大理石和青銅鑄成的人體雕像與有著血肉之軀的人群並肩而立,再想想年輕的運動健將們赤裸著身體在運動場上比試,向他們投以歆羨目光的不只是他們的追隨者,還有在希臘標準看來同樣健美昳麗的一排排運動員雕塑。還可以更為具體地想象一下,酒宴上的男人,紡車旁的女人,他們看著雅典陶器上用鮮明的紅色和黑色勾勒出的圖案,看到的恰是他們自身作為雅典人的身份寫照。雖然看起來豔麗無比,而且現在是博物館裡陳列的傑作,但其實這些盆罐大多本來只是日常家用的陶器餐具,你很容易就能在雅典家庭的廚房置物架上找到它們。

雅典制陶手工業發達

在公元前600年那段時間裡,它們被成千上萬地製造著,製造它們的不是藝術家的工作室,而是Kerameikos﹝今天我們英語中ceramics("陶製的")一詞就和它相關﹞——這座古老城市裡的"製陶角",那裡有許多相互競爭的作坊。成品陶器上誘人的色彩是一種工業過程的產物,其中包含了不同溫度下的多道燒製工序和各種細緻的表面施釉。就是這種畫有人物圖案的陶器,使得以某種方式呈現的人體形象變得無處不在,首先在雅典,然後傳遍整個西方世界,乃至更廣闊的地域。

揭開雅典文明的面紗,從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發展歷程

雅典朝拜

陶器上的圖案再現了雅典人民生活場景

下面兩幅圖是製造於公元前5世紀,但卻是極為不同的兩個樣本,我們可以瞭解,它們清楚地展現了這種形象製作是如何發生作用的,並且指向了古典時代的觀賞者與陶器上人物形象之間的重要關聯。其中有一幅圖上面是高端的男性宴飲場合上使用的涼酒器(不太清楚是用它盛了酒之後,再把它放入一碗涼水中冷卻,還是先在它裡面倒入涼水,再把它放進一碗酒裡)。

揭開雅典文明的面紗,從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發展歷程

雅典古戰爭

並非是簡單粗暴的社會教化運動,它們其實是在對雅典人"該如何做一個雅典人"提供指導。儘管兩者的社會背景迥異,也看不出相似之處,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粗略地認為其功能與20世紀50年代以及之後的西方廣告裡攜帶的信息相類似,即通過消費品上附著的意象來暗示完美的生活方式。在水罐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完美的雅典女性形象,這個形象顯然不是個窮人。她端坐著,一個奴隸或侍女伸手把嬰兒遞給她。她的腳邊放著一個毛線筐。

揭開雅典文明的面紗,從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發展歷程

雅典古代戰爭

這幅畫面簡潔地回答了"雅典公民的妻子是做什麼的?"這個問題:她們的作用是生產孩子和布匹。這個陶罐本身很可能就是女性家居空間的組成部分,同時也為如何做一個雅典主婦提供了行為範本。

涼酒器就不同了。它的表面上畫的是薩梯——一種半人半獸的神話生物(從他們的山羊耳朵和尾巴上可以看出)。他們的畫像遍佈整個杯體,全都是酩酊大醉的。一個薩梯正在用他的某個滑稽的身體部位來讓高腳杯保持平衡(該玩笑曾經讓一些保守的維多利亞時代博物館館長大為震驚,他們就臨時把那個勃起的陽物塗掉了,結果卻造成更滑稽的效果,讓那個高腳杯好像懸浮在半空中)。另一個正把酒從一個獸皮酒壺裡直接倒入口中,相當於"舉起酒瓶一口乾掉純威士忌"的古代版本。

揭開雅典文明的面紗,從雅典雕塑入手,看雅典的發展歷程

雅典士兵

這種畫面出現在男性世界的酒會桌面上,有什麼作用?很可能類似於現代人印在香菸盒上的健康警告:無論你多麼享受暢飲,也不要喝得過量,因為酒精可能會讓你變得像眼前這個粗俗不端的生物一樣。但這些陶器的作用不只是"政府忠告"這麼簡單。它們提出的是更大的問題。如果水罐上的圖案形象是在指導雅典女性怎麼做一個女人的話,那麼這個涼酒器就指向了那些更困難的問題:文明與粗俗之間、人與獸之間真正的界限何在?你要喝多少酒才能真的變成野獸?我們應該在哪裡以及如何劃出界線,來區分一個文明世界的公民和那些像薩梯一樣野蠻的存在——據說薩梯們住在城市之外,遠離文明的蠻荒地帶。

在其歷史形成的這一早期階段,雅典人積極地塑造著自己的身份,為自己制定一系列規則和習俗。在沒有現成的模板可供因循的情況下,雅典人就創造出了一套關於如何在城市社群之中共處的觀念。當時的雅典戲劇、歷史和(較晚一些的)哲學,都顯示出作者們對以下問題的高度關注:如何定義人性,公民應當如何表現,以及究竟什麼才算得上"文明"。

結語

他們對於人性的理解並不會得到我們大多數人的認同,因為其中包含高度的性別區隔和嚴格的等級體系。舉例來說,如果你在一個雅典陶罐的圖案上看到奴隸的形象常常只有雅典公民的一半大小,這一點絕非偶然。它還刻意地嘲弄那些面容、身體或習慣有些不合主流的人,從未開化的外國人到老者,醜陋的、肥胖的以及孱弱的人都在此列。無論你是否喜歡,這些視覺形象——人形的,或是人獸的混合體——在社會辯論中同樣起著重要作用,它們向觀賞者灌輸關於身份、行為和外表的規範。我們已經看到,視覺形象具有構建"文明人"的概念這個功能,但它的效用還遠不止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