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即便這個世界很醜陋,也永遠不要忘記自由和微笑

這是一部充滿哲學性辯證思想的關於教育思考的經典電影。20世紀中期,在美國一所思想禁錮的高級預備學校中,學校的宗旨、學生們的目的都是進入名牌大學,詩歌老師基汀以一種“桀驁不馴”的教學方式解放了他們的心靈,雖然他最後被迫離開了學校,但留給學生的勇氣和追求理想的激情卻可能改變其一生。


《死亡詩社》——即便這個世界很醜陋,也永遠不要忘記自由和微笑

Oh ,captain ,my captain!船長帶給我們一種如沐春風的溫暖。然而,電影最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是那幾句臺詞: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梭羅)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死亡詩社》——即便這個世界很醜陋,也永遠不要忘記自由和微笑

電影故事本身氛圍輕鬆愉快,但卻拋給我們一個沉重的話題:當自由理想遭遇現實阻力的衝擊,如何避免慘劇發生?這既是影片中Neil自殺帶給我們的一個尖銳的問題,也是我們在教育下一代時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究竟是我們應該順應孩子們的天性讓他們自由發展,還是根據我們已有的人生經驗去為孩子們設計規劃劇本並強制要求他們遵循?就因為遭受過現實摧殘的我們都是堅定地現實主義者,所以為了重蹈覆轍,我們就應該剝奪下一代成為理想主義者的夢想和權利?


《死亡詩社》——即便這個世界很醜陋,也永遠不要忘記自由和微笑

不循規蹈矩,肆意生長,放縱人生,為自己所愛拼盡全力,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曾在年少時候都夢想過的理想主義者模樣。可是,我們要如何才能衝破思想的束縛、制度的限制、傳統的制約,要經歷怎樣一番暴風雨的洗禮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理想主義者?當我們面對全世界的否定時,還會選擇依舊堅持理想與個人意志嗎?還是接受現實逐漸淪為現實主義者?


《死亡詩社》——即便這個世界很醜陋,也永遠不要忘記自由和微笑

布登波洛克發展動力指出:第一代追求金錢,第二代追求社會地位和公職聲望,第三代追求藝術人生。殘酷的事實是,我們普羅大眾都在孜孜不倦地教育我們的孩子永遠都做那追求金錢的第一代,對於藝術人生的追求則成了人們嗤笑的對象。現在的教育制度,也剛好成了最大的幫兇:我們以約定成俗的規章制度來磨滅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溫順如羊,當有另類來打破傳統時,立馬就遭到排擠打壓。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教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模型化了的社會機器。這個社會也恰好在瘋狂“助攻”,經過幾十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精神生活卻逐漸萎縮,社會輿論與主流也逐漸發展成“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是金錢”這樣一種畸形的觀念,在這種畸形的“拜金正義”影響下,人們對金錢的喜愛越來越扭曲化,“笑貧不笑娼”“喜兒就應該嫁給黃世仁”“寧願坐在寶馬裡哭泣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種種荒誕不羈的理論也隨之誕生。當追求“金錢”成為主流,理想、詩歌、文藝就成了棄之如敝、嗤之以鼻的另類。


《死亡詩社》——即便這個世界很醜陋,也永遠不要忘記自由和微笑

即便我們大多數人終究逃不過現實的現實主義,可是那些願意跟隨自己的心靈,做真正自己的人,這些人比循規蹈矩的我們更可貴,更值得我們欽佩。當尼爾打開窗戶,戴著自己演戲時的荊棘王冠,赤裸著上身的他張開雙臂感受著自然之風的最後一次吹拂,縱身一躍時他那堅定的眼神在告訴我們:沒有了夢想的生活比死亡更讓人可怕。

或許,影片的最大意義就在於教會了我們:即便身在框架中也要追逐思想的釋放,即便被迫妥協,即便身受禁錮,即便這個現實世界很醜陋,也永遠不要忘記自由和微笑。


《死亡詩社》——即便這個世界很醜陋,也永遠不要忘記自由和微笑


及時採擷你的花蕾

舊時光一去不回

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

明天變得風中枯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