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亡於安樂”,深析張士誠失敗的原因

文|奔騰Li

世間萬物皆有興衰,古代王朝亦是如此,無論開國時期多麼輝煌,最終難免走向衰亡,元朝末年期間社會動盪,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意圖推翻元朝的統治,自古亂世出英雄,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便有三位豪傑具備奪取天下的能力:“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

三位豪傑之中,張士誠鹽商出身,財力雄厚,其起義並不像陳友諒與朱元璋那般為了生活,世人皆說:“生於憂患,亡於安樂”,但張士誠的“生於憂患”主要是商業環境引起,“亡於安樂”也並非由窮到富後貪戀榮華富貴,而是一直生活在富貴之中,讓張士誠缺失了為生活拼命的狼性。

“生於憂患,亡於安樂”,深析張士誠失敗的原因

張士誠雕像

生於憂患

張士誠,小名張九四,泰州白駒場亭人。有三個弟弟,都以撐船運鹽為業,他們利用這一職業營私獲利。—《明史》 張士誠傳

元朝末年,朝廷腐敗氣象成風,導致朝廷財政入不敷出,於是朝廷便想到了增發鹽引,提高鹽價,泰州興化是食用鹽的生產地,食用鹽也一直是官營產業,而張士誠的三個弟弟,都以撐船運鹽為業,聰明的張士誠借用這個優勢,與自己的三個弟弟幹起了運私鹽的生意。

他經常賣鹽給一些有錢人家,那些有錢人家卻總是欺侮他,張士誠對此十分憤怒,於是帶領他的弟弟及壯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殺死丘義,消滅那些欺侮過他的有錢人家 白話—《明史》 張士誠傳

多年的打拼讓張士誠賺的盆滿缽滿,在當地也小有名氣,本來生活富裕,無憂無慮,但自己乾的是私運生意,不能擺在檯面上,很多富商抓住了這一點,經常不給結尾款,張士誠也只能忍著,人善被人欺,馬善比人騎,時間久了事情也變了味道,有些富商便開始侮辱張士誠,忍無可忍的張士誠便帶領自己的十八個兄弟殺了經常欺負自己的富商,也因此只能選擇起義。

“生於憂患,亡於安樂”,深析張士誠失敗的原因

張士誠雕像

順勢做大

因為張士誠有錢,平時為人大方,經常施捨錢財,因此很得人心,起義後受到當地窮苦大眾的支持,先拿下泰州,後拿下高郵,人馬也迅速擴展到了幾萬人,自稱誠王,僭號大周,由此也被朝廷格外關注,開始對張士誠詔安,封萬戶,但張士誠沒同意。

朝廷見軟的不行,並來硬的,派右丞相脫脫統領大軍出討,脫脫是位善於帶兵的丞相,很快便將張士誠堵在了高郵,也許是張士誠命好,眼看就要破城時,元順帝聽信了讒言,竟然把脫脫的官職免了,這給張士誠得到了喘息的機會,順勢做大。

“生於憂患,亡於安樂”,深析張士誠失敗的原因

張士誠劇照

亡於安樂

對於張士誠來講,起義並不是為了餬口,而是為了不讓人欺負,富貴的生活讓張士誠並沒有遠大的報復,對他而然能擁有一塊地盤,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就已經足夠了。

反觀自小便生活在貧困中的陳友諒與朱元璋,起義成功是他們唯一能夠不在捱餓的途徑,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他們在也不想回到過去,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導致張士誠很多決策上都出現了問題導致失敗。

“生於憂患,亡於安樂”,深析張士誠失敗的原因

張士誠劇照

只圖自保,不求天下,在這樣的心態下張士誠沒有網羅天下謀士,張士誠能夠成為三傑之一主要原因在於元朝已經失去人心病入膏肓,各地義軍分起,朝廷應接不暇,無法逐個擊破,義軍紛紛割據地方張士誠財力雄厚,可以保證士兵的口糧,所以勢力迅速變大。

根據地是有了,可張士誠唯獨缺少給自己提出政治策略的謀士,反觀朱元璋有定遠的李善長,以及著名人物浙江青田的劉伯溫相助,簡直如虎添翼,還有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政策,如此朝廷便將主要攻擊目標放在了張士誠等已經自封為王的人身上。

“生於憂患,亡於安樂”,深析張士誠失敗的原因

性格大大咧咧的張士誠對下屬管教不嚴,自己的武將張士信、潘元紹等人特別貪財,喜歡瀟灑,也知道張士誠的性格,每次有一有戰況張士誠調兵遣將的時候,張士信、潘元紹趁機裝病,各種推脫,就等著張士誠賞賜珍寶,加官進爵後才肯帶兵。

將帥也懶散鬆懈,不聽命令,每有攻戰,總是自稱有病,被授予官爵田宅之後才肯領命出征。到軍中去時,裝載妻妾奴婢、樂器的車輛絡繹不絕—《明史》 張士誠傳

更荒唐的是,張士信、潘元紹就算出兵了,也會帶著家中妻妾以及樂器美酒,在軍營中繼續瀟灑,也正因為如此,張士信、潘元紹老是打敗仗,灰頭土臉的回來,張士誠也不怪罪,也不處罰,就當沒事發生一樣,過段時間又是如此循環,慢慢張家軍全部鬆散了,根本沒有鬥志。

“生於憂患,亡於安樂”,深析張士誠失敗的原因

張家軍

張士誠性格上有一個弱點,面對自己的對手太高傲,根本不拿對方當回事,朱元璋寫書信給張士誠誇讚他:“前有隗囂稱雄在天水,今日有士誠兄據姑蘇稱王,事勢相等,我深為足下高興。睦鄰守境,這是古人所重視的,我非常羨慕,但願從今天起我們能信使往來,不為讒言所惑,以生邊釁。”,面對朱元璋的和平相處意圖,張士誠根本就沒在乎,不但沒有禮貌性的回覆一封書信,還將使者楊憲扣留,這讓朱元璋很惱火,決定發兵收拾張士誠。

朱元璋派水師進攻鎮江,然後派徐達及湯和進攻常州,張士誠率軍趕來支援,卻還是打不過徐達,湯和,損兵折將後張士誠趕緊寫信求和,請求每年納粟二十萬石,黃金五百兩,白金三百斤,以表誠意,朱元璋讓他趕緊把楊憲放回來,納貢也要翻倍,張士誠捨不得,又不理朱元璋!改投靠元朝,江浙右丞相達識帖睦邇替他在朝中說話,封張士誠為太尉,這樣才接觸困難!

但好景不長,張士誠漸漸驕傲起來,命令部下為他歌功頌德,希望朝廷能夠封王授爵,朝廷沒答應,張士誠便開始不納貢,與朝廷斷絕關係,重新封自己為“吳王”。

“生於憂患,亡於安樂”,深析張士誠失敗的原因

張士誠畫像

結語

時勢造英雄,張士誠因財力雄厚,為人豁達,受到當地民眾的支持,順勢做大,成為天下最大的梟雄之一,但也正是因為財力雄厚,一直生活無憂,張士誠才會安於現狀,缺失了遠大的目標,而豁達的性格適合在商業中生存,卻不適合政治,“慈不掌兵,義不經商”,畢竟生意是和氣生財,而政治卻是強者生存。

參考文獻:白話《明史》張士誠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