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點又見炊煙 濟南小夫妻的包子鋪復工“蒸蒸日上”

凌晨4點又見炊煙 濟南小夫妻的包子鋪復工“蒸蒸日上”

天還未亮,王倩夫婦包的小籠包已經上鍋開蒸。 新時報記者吳聖男 攝

25日凌晨4點半,半座城還在熟睡,槐蔭區齊州路上,王倩夫婦已經拉開小籠包子鋪的捲簾門,開始打掃衛生、準備食材。停業兩月如今復工,這對90後小夫妻已經恢復到從前的忙碌。等到包完400個包子,蒸屜冒出滾滾白汽,天色泛起魚肚白,他們的客人陸陸續續開始上門……

蒸蒸日上的生意

凌晨4點半,整條巷子靜悄悄的。夫妻倆開門亮燈,測量體溫,進操作間洗手。王倩將豆漿機拆開後將零件依次拿開水沖洗,重新組裝後開始洗豆子,拿開水浸泡鍋碗瓢盆。丈夫張立則將蒸臺搬到店門口,將籠屜一屜一屜地搬到蒸鍋上消毒。為了顧客吃得更放心,之前蒸10多分鐘,他現在要蒸20分鐘以上。

如今,防疫工作是各商家的重中之重,餐飲行業更是小心謹慎。“每天消毒,早晚各一次。”說著,王倩啟動筷子消毒櫃,緊接著拿出84消毒液,按劑量加水稀釋,灌至小噴壺,對桌椅板凳地面窗戶進行仔細噴灑。

消毒完成後,夫妻二人磨上了豆漿,煮上了稀飯和茶葉蛋,和好了面,張立擀皮,王倩包小籠包。“包子餡是前一天調好凍在冰箱裡的,包子都是早上現做。”王倩邊說邊重複手上的動作。當夫妻二人包完400個包子,天空已經微亮。

“小籠包銷量特別好,單說鮮肉餡這一種,每天至少要賣出六七十籠。”據瞭解,王倩的包子鋪每天的營業額在1500元左右。如此忙碌一整天,直到晚上7點華燈初上,王倩夫婦才將店鋪打烊。“累是累了點,但付出和收穫是成正比的。”王倩說。

疫情期間,包子鋪有兩個多月暫停營業。“一是覺得周圍社區沒人出門,幾個辦公樓沒人上班,怕包子賣不出去,二是有點擔心與人近距離接觸,索性就待在家裡陪孩子。”

近日,包子鋪恢復營業,“本以為不會有多少客人,結果來的人還真不少。”王倩說,不僅有周圍幾個社區的老顧客,由於店鋪靠近濟南西站,還有不少返濟復工的人員。眼看生意火爆忙不過來,家住附近的堂哥堂嫂也來幫忙。這幾天,無論是堂食還是外賣訂單,都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帶娃打拼的日常

同為90後的王倩夫婦,3年前從老家安徽蕪湖來到濟南打拼,租下了這個20多平方米的店鋪。彼時,他們的孩子才剛剛斷奶,留在老家由王倩的公婆照看。父母畢竟不能與孩子長期分離,後來,王倩的公婆出租了耕地,帶著孩子來濟南團聚,五個人擠在不大不小的兩居室裡。

每天早上包子出籠後,王倩的公公都會來店裡幫忙售賣,她則回去給孩子做早飯。吃過早飯後王倩回到早餐店,再由婆婆照顧孩子。“每天午後,來吃飯的人會少一些,我就再回趟家摟著孩子睡個午覺,三四點鐘再來店裡調餡,準備晚間的生意。”

“孩子特別懂事,有時跟著奶奶來店裡,還主動幫著收拾桌子。”王倩說,他們的小孩今年四歲,還沒桌子高,看著他踮起腳去收桌面上的托盤,既心疼又欣慰。她想,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會考慮回老家發展,或者將店面擴大規模,僱上幾個人幫忙,自己多點時間照顧孩子。

王倩告訴新時報記者,週末客人相對較少,他們偶爾會閉店休息,帶著老人孩子出去走走。疫情期間,就在小區樓下玩耍。

“我們起早貪黑忙碌,就是想多賺點錢,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王倩夫婦的心聲,與大多數勞動者一樣,“現在春天來了,花也都開了,想帶著一家人出門走走,感受感受美麗的春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