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 口罩之後下一個價格上漲的商品竟會是糧油

3月26日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0年第一季度(總第88次)例會,給出了疫情衝擊下對貨幣政策的最新判斷。

這也難怪,自春節前後疫情爆發以來,除了口罩等防護用品價格暴漲之外,還有就是糧油食品價格也在各方的促使下出現了一波上漲。從目前來看,口罩等防護用品隨著國內疫情的緩解,價格已經出現腰斬式的下跌,而在糧油大宗商品領域,每日糧油卻注意到,價格的上漲似乎剛剛開始。

萬萬沒想到 口罩之後下一個價格上漲的商品竟會是糧油

根據每日糧油監測到的市場信息顯示,春節之後率先上漲的大宗糧油作物是玉米,截至目前,華北地區玉米收購價格已經整體逼近1元價位,個別企業收購價格最高達到1.05元。

而近段時間,從大豆到小麥也都開始出現上行趨勢。其中昨日開始山東、河北大型麵粉企業發達麵粉、五得利、金沙河等都不同程度提高小麥收購價格;而大豆方面由於擔心後期供應問題,中儲糧大豆輪換收購價格已經由2.1元/斤上調至2.2元/斤。

目前唯一尚未出現上漲的主糧品種就是大米,但近兩日在國際市場越南已經宣佈暫停大米出口。

萬萬沒想到 口罩之後下一個價格上漲的商品竟會是糧油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儘管糧油相較春節之前只有0.1元左右的漲幅,在我國小農經濟的特殊條件下,對單體的糧食種植戶收益影響甚微,但昨天每日糧油也分析過,糧油是大宗作物,動輒上萬噸的交易。

以玉米為例,每年2.5億噸的產量,一斤上漲一分錢,一噸就是20元,換算到全國的產量上去,就是需要多支出50億元——如果是賺的還好,虧的話一下子就是血本無歸。

這也是為何糧食貿易被很多人認為是賺錢的行當,但實際生活中又很少有大資金進入這個領域的原因——除了髒、累外,最關鍵的就是平時糧價受國家管控,大多是幾釐幾釐的變動,賺賠都不多,但一旦市場出現單邊下跌行情,幾年的心血白費不說,有可能老本都的賠進去。

萬萬沒想到 口罩之後下一個價格上漲的商品竟會是糧油

當然,這原糧價格按照目前5釐、1分的上漲,對消費者的影響又是如何呢?

簡單點說,如果平時糧價波動個3/5釐,對消防者的支出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是經營者在麵粉、大米的使用上多抓一把、少抓一把的事,但就怕這種上漲成為一種趨勢,隔幾天漲5釐——溫水煮青蛙式的上漲才是最大的問題。

所以,短期來看,不會有太大的影響,長期看,如果每天飲食上都比前一天多支出1毛錢,那麼就有問題了。

而現在的好消息是,雖然當下階段全球糧食供應出現了一些波動,但對我國來看,充足的庫存是我們能夠抑制糧價持續上行的有力武器。

萬萬沒想到 口罩之後下一個價格上漲的商品竟會是糧油

昨晚,在新華社的專訪中,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有關專家表示,我國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供求總體寬鬆,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

此前每日糧油也曾撰文指出,如果僅僅從全球各國糧食進口數量來看,目前我國除了是第一大大豆進口國,包括大麥、高粱、DDGS、油菜籽、食用植物油、大米等糧油作物都位列、或曾經位列全球進口前列,確實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

但與之對應的是,我國人口占比、單位人口糧食消耗也都位居全球高位——僅以印度為例,沒有人會認為印度的人均糧食消費能達到中國的水平。

特別是,對比上述數據我們會發現,進口的基本是以雜糧、油料為主,而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主糧的進口量每年都維持在1500萬噸以內,而這三大主糧我國目前每年的產量就高達近6億噸,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上的數字。

而現在我國要面對的則主要是庫存問題(延伸閱讀: )。

因此,正如專家所言,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國採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會加劇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波動,但對目前我國糧食市場的影響不大,有利於消化不合理糧食庫存,減輕國內部分糧食品種庫存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