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錦衣衛在中國歷史上有什麼樣的地位?

clover_ATS


明朝的錦衣衛,類似於今天的國安局兼紀委兼中南海保衛團,其性質是一個軍事組織。

先說錦衣衛的起源,在明朝以前是沒有錦衣衛類似的組織的,其間諜機構也是針對外部敵對勢力,但是元朝時期,蒙古人征伐天下,收編了許多異族部隊,為了監視這些異族部隊設立了專門的間諜機構——探馬赤軍,朱元璋受此啟發,為監視開國功勳,設立同種功能的錦衣衛。

先說起國安功能,錦衣衛不僅對大臣藩王有所監視,對外部敵對勢力也同樣會安插間諜,刺探情報。

再說紀檢功能,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痛恨腐敗,早期錦衣衛也會起到反腐功能,雖然後來反腐功能有所弱化,但仍然令貪官汙吏所恐懼。因為與今天紀委不同的是,它擁有緝捕權,審問犯人可以不經過司法部門秘密進行,有自己的監獄,可以說是紀委,公安,檢察院,法院一條龍服務。曾有人說明朝亡於廠衛,但在真實的歷史上,明朝某某宗時期曾廢除腸胃,但結果貪汙腐敗非但沒有遏制,反而進一步擴大,隨後,皇帝不得不恢復腸胃制度

最後,再說其中央保衛團功能。錦衣衛本質上是皇帝的禁衛軍,其餘皇帝的關係極為特殊,可以理解為皇帝的家臣,私人部隊。也因此錦衣衛的地位很高。皇宮內的安全事務由錦衣衛負責,日常出行活動也由其負責。

錦衣衛雖然權力很大,地位高。但並不像影視劇中所想的那樣,搞得天下人人自危,它所針對的對象,仍舊是一些朝廷要員,對於一些地方官員,錦衣衛也是鞭長莫及。也因為監視百官,掌握話語權的文人官員,在文章中不斷的諷刺汙衊錦衣衛。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廠衛,從東廠與錦衣衛的關係,東廠無一例外都是太監,這些太監,也是皇帝的家臣,其主要負責皇帝的公文審批事物,類似於今天的秘書,因此可以說東廠於錦醫衛是一文一武,但由於宦官與皇帝的關係更為密切,所以錦衣衛也常被東廠的宦官所控制。


飛過Office辦公


錦衣衛制度有兩個誤區:

1. 錦衣衛並不是明朝的“特種部隊”,其更像是軍事間諜組織。早年間有一部電影叫做《錦衣衛》,將錦衣衛描述成以一當百的戰鬥狂人,其實不然。錦衣衛始於洪武十五年,那時間朱元璋剛剛產出胡惟庸,廢黜中書省和宰相制度,朝政權利集於一身。此時對百官毫不信任的朱元璋,從軍隊,都尉司以及鑾儀衛中挑選部分軍士,成立錦衣衛。負責監視百官言行。設置詔獄,獨立於其他法律機構(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由皇帝獨自控制,後不僅監視百官,也監視民間百姓言行。

2. 錦衣衛的廠衛制度由始至終都存在。

錦衣衛在洪武二十年被停止詔獄的職能,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在洗清文武功臣後(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禁止錦衣衛干涉國家的刑法,督察事宜,錦衣衛基本被廢。燕王朱棣篡權奪位後,因為其來路不正,且建文帝不知所蹤,民間流傳建文外逃,朱棣十分擔心忠心於建文王朝的官員心懷不軌,為了監視百官,控制百官言行,重新啟用錦衣衛,而且變本加厲。後更是成立又宦官統領的東廠,從此“廠衛”制度正式確立,明朝從明成祖永樂年間的政治恐怖和高壓,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


小宇兒說歷史


歷史上,類似錦衣衛的存在很早就有了。檢校一詞,之前就是古代搞特殊情報工作人員的代名。


明朝的錦衣衛,是首次特務機關在歷史上正式的亮相。其存在的意義絕不僅僅皇帝護衛,偵破案件而已。

圖:錦衣衛


明太祖朱元璋把自己的親兵隊,鑾儀衛改編成錦衣衛,是有重大政治意圖的。

作為一名軍閥出身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對於如何做皇帝其實是自學成才。不要小看這個自學成才,其對於皇權的本質有著深刻的認知。即皇權真正的敵人,來自官僚集團


大明和宋朝一樣,都是以文制武的。但是大明做了發展,即除了制約武館,文官集團也是被打壓的對象。所以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來對付文官集團。


裁撤相位,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宰相其實就是百官的首領;

頒佈施行《大明律》——把所有文官集團套入法治的框架;

施行一套全新的官僚制度——在制度上進行分權;

打壓開國功勳——剷除文官集團的助力;

圖:朱元璋 像


其實以上這些舉措,都是玩明的。所謂玩明的,就是這些東西都是制度上的,即使皇帝本人,也不能直接簡單粗暴地搞事情,也要在制度框架裡玩。


朱元璋深感不便,於是錦衣衛橫空出世了。錦衣衛負責皇帝的安保問題,並且只對皇帝負責。下轄南北鎮撫司,南司負責偵緝,北司有個詔獄。


直說吧,錦衣衛所偵辦的案件,只需對皇帝負責,不受《大明律》約束,不受三法司干涉,是大明人治的集中體現。也就是說,皇帝想搞誰,錦衣衛就搞誰;皇帝想讓誰下課,錦衣衛就有辦法讓誰下課。


這是一種非常流氓的手段。大臣們不服,要申訴,朱元璋就說,你們按照大明律走流程。錦衣衛要搞事情,大臣們又告狀,朱元璋又說,錦衣衛不受律法約束。你這讓文官集團找誰說理去。

圖:故宮


所以,明代的錦衣衛,是皇權集中的體現,是人治的手段,亦是打壓文官集團的重要工具。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朝史暮想


明室開國 百廢待興

為了鞏固大明江山

他專挑孤兒授與密探最殘酷的訓練

在法理之內 執行國法

在法理之外 排除異己

這個組織被稱為

其中武功最高者

即冊封為錦衣衛指揮使 官號青龍

而歷任青龍都會被授以大內最厲害武器

寶盒內藏十四柄精鋼寶刀

其中八柄名為天、地、將、法、智、信、仁、勇

作為審問之用

另外六柄 即專用以處決

一殺 違旨抗命 二殺 干政弄權

三殺 貪贓枉法 四殺 通敵叛國 五殺 同胞相殘

最後一柄金刀稱為 奉天成仁

在執行任務失敗時用以自裁

這班孤兒

在英明之主下 他們能保家衛國

但當皇帝昏庸 卻變得令人聞風喪膽

錦衣衛牽涉的多是軍機大事

所以往往因外洩陰謀而遭殲滅

這正是錦衣衛之哀歌


老潘説世界


錦衣衛除了是皇帝的侍衛之外,同時也擔負著皇帝出行的儀仗工作以及情報收集工作。其由皇上直接領導,向皇帝負責。錦衣衛的權利很大,包括文武大臣以及平民百姓,錦衣衛都可以隨意逮捕。

因為具有特權,而且沒有束縛,所以錦衣衛做出了很多出格的事情,他們貪汙受賄,而且製造了很多冤假錯案,所以當時的人們都對錦衣衛敬而遠之。而且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大明王朝的滅亡也和錦衣衛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明朝滅亡之後,錦衣衛也沒了消息。因此很多人認為,錦衣衛這個機構是被裁撤了,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並不是。其實在清朝甚至是民國時期,錦衣衛一直存在,只不過是換了個名字,大家不知道而已。

清朝建立之後,清朝統治者依舊效仿明朝制度,保留著錦衣衛。第二年,順治皇帝大概是想和明朝撇清關係,於是將錦衣衛更名為鑾儀衛。不過清朝的鑾儀衛和明朝的錦衣衛又有著不小的區別,清朝的鑾儀衛主要負責皇帝出行時的儀仗工作以及安保工作,是正兒八經的皇帝衛隊。

而清朝的特務機構則是另一個組織,名叫粘杆處,也就是小說中常見的“血滴子”。該組織由雍正皇帝建立,其主要任務就是在大街小巷收集民間對朝廷的議論,然後回饋給皇上。但是粘杆處和明朝錦衣衛不一樣,它沒有生殺予奪的權利,只有傳話的權利。而且粘杆處的規模很小,根本不能和眼線遍佈全國的錦衣衛相比。

到了民國時期,鑾儀衛和粘杆處也不見了,但是特務機構卻還在。這個時候的特務機構有兩個,分別是中統以及軍統。這兩個機構分工不同,中統主要負責收集政府內部,以及社會方面的情報,而軍統則可以算作是一個軍事組織,其主要負責收集軍事情報。這兩個機構雖然任務不同,但是競爭激烈。和錦衣衛一樣,這兩個機構的權限也不小,也製造過很多冤假錯案,導致怨聲載道。

所以,明朝滅亡後,錦衣衛其實還一直存在,只不過叫法不同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